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的滚烫人生 » 第七章 始作俑者

第七章 始作俑者

    听着会议室的讨论,李川摩挲着李洪林办公室里的搪瓷样品。

    1995年,老爸李洪林进了现在这家搪瓷厂,自此李川也得以经常到厂子里,认识到了什么叫搪瓷。

    它有着抗造轻便的特点,其光滑的表面是一种理想的不沾材质,内芯一般用的是钢或铸铁,硬度更高且不容易变型,轻轻碰撞时还可以听到清脆的声音,兼具了坚固耐用和卫生易清洁的特点。

    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列着搪瓷做成的器物:

    搪瓷脸盆、搪瓷杯、搪瓷碗碟、搪瓷盘等等,甚至还有搪瓷花瓶、搪瓷糖盒、搪瓷茶具盒、搪瓷烟灰缸,真可谓不一而足,应有尽有。

    ……

    看着面前的这些产品,李川思绪翻滚。

    搪瓷?

    一个在以后年轻人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个现在马上就要被淘汰的东西。

    在李川穿越过来之前,搪瓷已经离国人的生活很远了。

    印象里关于搪瓷最近的一次热议,还是大约2021年大洋彼岸的丑国亚马逊网站上错把搪瓷痰盂当果篮,卖出正常人难以理解的高价,引发一众网友吐槽。

    “痰盂盛饭,快乐老外”

    “没想到你只是换了个名字,就成为我买不起的身份”……

    最终搪瓷痰盂在一片嘲讽声中下架。

    而现在,2002年,这已经是老搪瓷的落日余晖了。

    自2000年前后,不锈钢与塑料制品便开始慢慢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与搪瓷相比,这两种材质耐久性更好,价格也更低廉,迅速受到人们的喜爱。

    渐渐的,各地国营搪瓷厂陆续停产,家里的洗菜盆也由搪瓷花碗变为了彩色塑料,在不言中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而沂州市未来是一座三线城市,放到2002年,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虽然整个国家层面搪瓷正在被取代,但这座小城市的人还后知后觉。

    ……

    李川脑海中思绪一转,又想到了曾经有一次和父亲聊起来那段在阿非利加洲投资建厂的场景——

    一起吃完晚饭,爷俩坐在沙发上下象棋。

    李川纳闷,“爸,你们当时怎么想着去几内亚建厂呢,一下子跑那么远?”

    “2002年,搪瓷厂在国内的销量迟迟不见回暖,但有厂子出口到阿非利加洲的销量却非常好,那时候没什么好办法,最后决定去阿非利加洲几内亚开设分厂试试。“

    “爸,你当时想去吧?”

    “当时我也不想去,厂子连着两年业绩不好,我知道这个行业怕是不行了,那时候还想过辞职。只是那个时候,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里这些青年,找工作都不好找,想找挣钱的门路太难了,当时考察了一些生意,没有太好的选择,才去国外的。”

    “那给你的薪资高吧?”

    “高啊。2002年,魔都月平均人员工资也不过1600元左右。放到沂州市,现在搪瓷厂员工的月工资,大都在400-500元。我作为生产厂长,月工资也才900元,出国建厂的时候给许的可是年薪2万啊!”

    “那你拿到了吗?”

    “没有,去建设投了好几百万,还被台风挂倒过厂房,厂子就不愿给了。”

    ”几内亚应该不太发达吧?“

    “搪瓷就是得卖给那些不太发达的地区,几内亚一直都是一个欠发达国家,甚至可以说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粮食不能自给。除了发展落后,国家内部也比较动荡。”

    “去开厂子的多吗?”

    “去开厂子的很多,单单建搪瓷厂的就很多,不过基本都倒闭了,只有一家开拖鞋厂盈利颇丰。”

    “为什么在那边开不起来?”

    “一方面因为阿非利加洲的产品配套不足,很多关键部件、材料需要从国内运输过来;

    另外就是本地的劳动效率太低,造成人力成本过高。本地员工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而这部分员工都要求工资日结,很多培训完稍微熟练就辞职了。有时候跳舞跳太晚了第二天就不去了,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材料进口、生产效率低下,造成在本地生产的成本比在国内生产好了运输过来还要高。”

    “那这样,还不如直接在国内生产了出口呢。”

    “是啊,真正压垮各大搪瓷厂的,还是自己人。国人扎堆开厂,价格战把自己打死了。听到哪家厂子要来一批货,就有其他家降价,逼得你也得降价卖。刚去的时候,印度人、黎巴嫩人、法国人都有厂子,对国人还是很友好的,后来都不和国人打交道了。因为国人总是打价格战,也达不成价格同盟。”

    “现在想想后悔了吗?”李川笑着问。

    “后悔什么,后悔也没用啊。要是那时候不去,在咱们这里开个装饰公司怪好,那时候咱们沂州市刚开始建商品房,你妈表姐家有个弟弟,在常市那时候干的装修,现在买了五六套房子了。”

    ……

    办公室的门推开了,打断了李川的回忆,李川装出写作业的样子。

    进来的是李洪林和万争光,万争光就是会议里提出要求阿非利加洲建厂并被附和的人,是仅次于崔玉堂的二把手,也是李洪林来这个厂里当厂长的引路人。

    “洪林啊,王飞王科长可是老板的小舅子,每周开例会的时候王飞都在会上诉苦,说市场被塑料、不锈钢制品冲击得太厉害了,出厂价太贵了中间商利润太少了,很多人都不从这里进货了。你就不能配合他再降降价?”

    两人没理会埋头写作业的李川,一进门,万争光就发问。

    不等李洪林回答,万争光继续道:“我知道,除了老板,谁不知道王飞背地里干得哪些事?这个厂子又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连王飞自家人都在里面吃回扣,你怕什么?”

    李洪林回答,“崔总对我一直很好,我也一直把厂子当第二个家,有些事我可以装不知道,但我真不想参与。”

    万争光一跺脚,“你呀你,现在的形式很明显了,搪瓷厂不好干了。早晚会被不锈钢和玻璃取代。现在其他厂都有厂长了,你还不趁着现在使劲捞捞?”

    李洪林不回答。

    万争光也知道李洪林的脾气,“哎,算了,估计去国外建厂势在必行了,周边已经有去的了,真不行你去那边负责也行。”

    李川听到这里,狂翻白眼,好啊,原来源头是你啊!

    你以为对你伙计好,实际你是害了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