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禹谟 » 第三章 甲

第三章 甲

    浦东的这片老小区,始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年,建设南浦大桥和延安高架,z府把动迁的老居民安置在这里。安居房的面积不大,多为四五十平的小套间,或二三十平的单居室。工程质量等级,不太高。锅台,浴池,都拿砖头砌,面子上,贴着马赛克。几十年后,手指甲抠抠墙皮,地上会落一摊沙灰。筹备世博会阶段,z府派工人过来,在这些灰不溜秋的老建筑外墙上,刷了一层银灰涂料。房顶上,依凹凸走势,拉了彩色灯绳。晚上,小区上空的天际线,被闪烁的灯绳勾画得五彩斑斓。

    一层住户没有阳台。二楼阳台底下那片空地,连同前面围墙隔开的几个平方,便是一楼的院落。内房面向小院,有门相通。在浦西逼仄的弄当里,住了几十年小搁楼亭子间的老上海们,把这块能吃到露水的小院视为珍宝。冬天,坐在小院里晒晒太阳。夏天,小竹椅,小板凳,几盆花草,几块奇石,铁丝上挂只鸟笼,人坐其间,乘乘风凉,听听鸟鸣,要多适意,就有多适意!

    没过多久,前排底层靠围墙的人家,拿彩条尼龙布将小院没头没脸罩起来。尼龙布底下,传出泥瓦匠“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数天后,盖头掀开,一间与内房连成一体的小平房,出现在人的面前。一家带头,家家效仿。有些人家,为了扩大内房空间,干脆将临院的南墙整体敲掉。正房安床,落两级台阶下去,是小客嘴。小屋内,沿墙摆一圈沙发、茶几、电视柜。柳梅与草根初来浦东,正巧赶上这波老小区的违建改房潮。草根别出心裁,为东家在小客嘴屋角,设置了一圈吊柜,赢得好多老上海的赞誉。这些路边小屋,很快变成y钱树。临街一侧扒个豁口,装上防盗门,水电接通,马上挂牌出租。别瞧不起这屁股蛋子大的地儿,一年房租过万。

    柳梅的出租屋,就是这种w建房。

    小屋里没有卫生间。这是制约房租提升的关键因素。上海人,自古有坐马桶、蹲痰盂的传统。大清早,从租屋里提着马桶,或端着痰盂,一溜小跑去厕所,老上海们望见,并不会惊怪。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祖祖父母,以及他们自己,都是这么提着马桶,捧着痰盂走来。如今,浦西那边,没有拆迁的老式弄当里,依然可见提着尿壶,端着痰盂朝倒粪站快跑的身影。不过,倒粪车的铃铛声,基本绝迹。z府在弄当口,专门建了倒粪站。合家坐马桶端痰盂的记忆,渐渐离上海人远去。(注:1989年,上海申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g际大学生体联的秘书长来上海来考察,发现上海竟有居民站在街头刷马桶。于是,取消了上海的z办权。从此,SH市z府领导发誓,决不把马桶带进新世纪。)

    柳梅租屋后面,是一座便民菜场。菜场旁边,有座公厕。清早倒尿盆,柳梅也不须走多远。想洗澡,拿只塑料桶捞捞。多数日子,她和老公住在工场,不回租屋过夜。这个窝,是个落脚点。有它,心里安逸。

    黄梅天,租屋的床板,被褥,塞在蛇皮袋里的棉衣,会生出许多霉点子。出梅后,不管工场移到哪里,她总会赶过来,把湿滋滋的衣物,连同铺盖床板,摊在租屋门前的太阳底下曝晒。今年,是旱黄梅,她省了这个程序。如今,要回苏北老家,不晓得啥时候能回来,她匆匆赶过来,把小屋里闷了一个冬春的杂物,拉到太阳底下透透气。

    太阳很火爆。木板、衣被、纸箱,被太阳晒得腾起一丝丝水汽。几件单衣,柳梅拿水盆濯濯,挂在铁丝上凉晒。只一会,她便忙得满身出汗,只好躲进小屋,打开空调。

    时辰不长,她走出小屋,抬头朝日头望望,马上收拢晒物,重新装进蛇皮袋与硬纸盒。然后,搬进小屋照原样放好。没有干的单衣,凉在屋里的铁丝上。门锁好,提起装满换洗衣物的旅行包,走进菜场旁边的小吃店,她要了一碗阳春面。吃毕,弯进小超市,买些坚果、面包、手纸之类小零碎提在手上。之后,乘地铁去浦东长途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