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何为江湖何为剑 » 第五十五章 举三尺明月,借两袖清风(1)

第五十五章 举三尺明月,借两袖清风(1)

    洪七一行人在徐府别院深居简出,一切用度只经烟雨楼。

    文太守写了一封休书,买了一串糖葫芦,糖葫芦给了一个稚童,休书送到了三条巷外的一户人家。

    文太守又写了一封族诏,诏文曰:“独子文彬,无才无德,放浪形骸,获罪于天,不入大理,逐出宗祠。”

    最后文太守取了一壶桂花酒,拍着身旁的桂花树,他自幼种下了这棵桂花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文夫人回来了,背着个花布包袱,包袱里有从娘家带来的散碎银子。

    “你个赖妇,走都走了,还回来做什么?”

    文夫人眼睛有些红肿,也不搭理他,点了炊烟,操持晚饭。

    文公子回来了,带着李氏,怀里还抱着一个一岁半的孩子,李氏也拿着一个包袱,里面有一床被褥,准备打地铺。

    文太守看着自己的小孙子,眼眶一下子就模糊了起来,抄起了一根烧火棍,冲着文彬就打去:“你给老子滚,你个不孝子给老子滚!”

    文彬也不躲,也不喊,一副柔柔弱弱的身子,就这么硬抗了十几下。李氏已经抱着孩子进去,被褥铺好。

    孩子哭得厉害,李氏抱着儿子的脑袋,也坐在床上哭了起来。

    文太守把棍子一扔,一个人躲着墙角,抱着头,明明受委屈的是发妻,挨打的是儿子,他却泣不成声。

    “吃饭。”

    文夫人说的不温不火,几个白面烙饼,一锅野菜汤。

    文彬扶了老父亲落座,自己啃着一个烙饼,这种烙饼,他啃了十几年。

    文太守满脸的鼻涕眼泪,想拿袖子擦擦,又怕脏了这身还算能穿出门的衣服。

    “哭啥啊,跟个老娘们似的。”

    文夫人从小就泼辣,在出云帝国叫豪爽,老爷们海量,老娘们豪爽。

    文太守从小就喜欢她的豪爽,中了秀才那一日,文太守牵了家里的驴子,就这么把她接了过来,驴子也没给老丈人留下。

    文夫人只带了一个小包袱,穿了一身小红袄,她从十三岁就开始给自己绣红袄,因为那一年,有个挂着鼻涕的小书生说要娶她。

    第二年就有了文彬,文彬出生的时候,老丈人过来了一趟,说了一句:“闺女,要是觉得苦就跟我回家去,养得起你。”

    七岁那年,文彬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就没熬过来,幸好有一位老神仙云游至此,采了一片桂花,泡了一碗水。自那以后,一家人都喝桂花酒,文太守酒量不太好,文彬倒是不差。

    李氏不是什么穷苦人家的孩子,父亲是文城的一个土财主,婚事是文夫人操办的,结婚第二天文太守就宣布不与亲家有任何往来,气的李财主直跺脚。

    第三天文太守就把嫁妆都送了回去,李氏也没跟娘家要过一分钱。

    文太守哭得跟个老娘们似的,这是第一次,他经常说,“留住一些春意思,挺起两根穷骨头”。

    “没想到文家就要在我手上绝了后啊,你们怎么就这么倔呢?”

    这么倔像谁?还不是像他,文太守现在才觉得,做人也不能做的太正直。

    “睡都睡了,还怕死了?”

    文夫人说话还是那么直爽,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生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现在咱们活着一起睡,死了也一起睡。

    “爹,咱们均田!”

    文彬终于开口说话了,他从小也不爱说话,那次大病之后半年都没开口,文夫人还以为是烧傻了,直到后来中了秀才,文夫人才放下了心。

    均田!听到这句话文太守眼里有了亮光,他这辈子的心愿就是均田,他想了十年。文太守去洗了把脸,拿起一个白面烙饼啃了起来,越嚼越带劲,明天,均田!

    文彬的儿子叫文正彬,这在当时很是忌讳,但是文太守不在乎,他总觉得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儿子要完成,儿子也完不成那就交给孙子。

    文正彬的乳名叫小桂子,小桂子正在伸着小手去抓爷爷的胡子,最终咿咿呀呀,把文太守逗得乐开了花,一家人都乐开了花。

    笑便是生气,一家人有了笑便有了生气。

    第二日,文太守便要召集文城的地主老财讨论均田。

    均田首先要收田,这个田怎么收得有讲究,你不能巧取豪夺,若说是全买过来不太现实,朝廷没给钱,文城的财政也出不起这个钱。

    收田文太守心里是有想法的,他最近一次上书的《均田策》,洋洋洒洒数万字,把均田施行中的困难和办法分析的头头是道。

    第三日,没有一个人来县衙。文城的大户早就收到了风声,朝廷要收田,这还了得?于是三三两两或酒楼或青楼,商量的就是如何对付这个均田,他们的第一招就是躲!

    “老爷出门了”,“老爷回乡下了”,“老爷去采办了”,总之,文太守派去传召的人都吃了闭门羹。这我不知道你不能收我田吧,你招几天我躲几天,我在外面快活几天,等着风声松了我再回来,总之要先消磨文太守的心气。

    文太守在府里一合计,这不是个办法啊,于是,他在城门口和大街小巷贴了黄榜:

    “告,文城百姓、乡绅、土地拥有者,本县上奉国谕,感戴天恩,推行均田,着七日之后于府衙商议均田之大计,此利国利民之国策,能成万世之功勋,列为必将功不可没,名留青史,望诸位列席,如期未至者,视为赞同会议之决议,不在另行商讨。”

    下面是一排排名单,最后还带着太守大人的朱批和红泥官印。

    文城的百姓都看不懂,不过有人能看懂,更有人会讲,那些人或是秀才,或是童生,在各大茶楼酒肆有一席之地,手拿一块惊堂木,正是一群说书人。

    如此一来这均田便传开了,老百姓脸上各个都挂着喜色,又有些担忧,喜的是朝廷要分给他们田地,担忧却不知道自己在担忧什么,反正就是觉得不踏实。

    还有人更不踏实,那就是那些地主,这次他们是躲不成了,这要是不去那这土地不成了姓文的说了算了?不成不成,要去,不仅要去,还要献计献策,总之目的就只有一个,永远达不成统一意见,把这潭水搅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