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339章 管晏列传

339章 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

    西周姜齐建国始,至齐康公被逐,绵延八百年。自太公始,因俗简礼,发展工商业,齐乃成为中原大国,周天子赋予太公得行专伐,一时齐国冠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往朝焉。至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死,齐渐衰颓,田氏得民心,至于康公,被逐海外,于是田氏代齐,吕齐绝嗣。

    姜齐八百年间,太公治齐渐成中原大国。后有管仲佐桓公,力行改革,国富民丰,于是霸诸侯,百余年而有晏婴,晏婴心系社稷,为社稷臣,能直谏,齐景公即位,晏婴为相,当时齐内乱许多年,景公后,国事稍安,有霸天下心,齐晋相争,无奈内耗太多,有其心而无其实力,虽不能为诸侯霸,国幸得安宁。

    无管仲桓公不得霸,无晏婴景公不得安,于是司马迁作《管晏列传》。管仲事功伟烈,晏婴私德为高,皆为齐之贤相。

    《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

    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

    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1、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流通货物,使齐国国富兵强,而且他与百姓同好恶,顺应民心民意,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同样重视民生,办事尽心尽力,且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任齐国宰相时,“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深受百姓爱戴。

    处理政事上,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利用局势,转危为安,颁布政令也顺应民心;晏婴则是与国君直言以对,或遵循法度,或斟酌而行,诸事办得合理合法。

    重视民生,顺应民意是管仲与晏婴为政上最大的共同点,也是司马迁将二人合写的重要原因。但《管晏列传》对这一部分着墨很少,而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两人生活中的一些轶事。这是为什么呢?

    2、深层原因:太史公将管、晏二人合写以寄托难言之隐。

    通观全文,主要讲了管仲与鲍叔牙相交之谊、齐桓公善用管***成大业之事,以及晏婴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行为。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是借此文颂扬举贤荐能的美德,以抒发自己受腐刑之辱及得不到赏识之怨。

    先看管仲,《管晏列传》中,不仅道出了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鲍叔对管仲的情谊之真:管仲贫困时,鲍叔不嫌其贫;管仲办事不利时,能看到主客观原因,并坚信管仲之才;管仲身陷囹圄时,他不仅力挽狂澜救出了管仲,还向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

    鲍叔牙可贵不仅在于能包容管仲那些与世俗观念不符的行为,还在于能理解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相信其潜能,并甘心居于其下。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伟大功业,太史公这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真是恰如其分。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也切实表达出司马迁对管鲍之交的钦羡与向往,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切肤之痛。

    如果说,鲍叔与管仲是知音,那么,齐桓公和管仲则是知遇之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扶持。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且对其无比信任,管仲为了治国,向桓公要求“三归”、“反坫”,桓公都一一满足,并无任何怀疑;而管仲则报之以无比的忠心,不仅能抓住时机,转危为安,还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齐国有了管仲,称霸诸侯;管仲也是因为齐桓公,才成为万世敬仰的贤相。

    再来看看晏婴,太史公先写了晏婴的经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后面侧重描述了他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事。

    晏婴在路上遇见了身陷缧绁的贤人越石父,晏子立马解下马,赎回了越石父,表现出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到家后,晏子一时疏忽,没有邀请越石父进门自己就进去了,越石父严厉斥责了晏子,认为“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螺绁之中”,甚至要和他绝交。晏子不仅没有生气,还检讨了自己,向越石父诚心谢罪。呈现出了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贤臣形象。

    第二件事,更加突出了晏子的形象。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仍表现得很谦恭。他的御者却甚为自得,御者的妻子感觉悲哀要求离去,御者从妻子的告诫中幡然醒悟,变得谦逊退让,勇于责己。晏子察觉到御者的变化,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大胆地推荐他出仕,为国所用。

    总的来说,太史公主要写了管仲被举荐终成大业与晏婴举荐人才两件事。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武帝施以腐刑,而管仲与桓公有一箭之仇,仍被桓公重用为相,相比之下,太史公是多么生不逢时,只能感叹明君难求啊;司马迁落难之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越石父与晏子素昧平生,晏婴能以马赎出身处缧绁的越石父,这样一比,太史公可谓是痛到极致,莫可名状。

    《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以“相知”为魂贯串全文,表现朋友之间,君臣之间,贵贱之间,主仆之间的知遇之情,以表明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之痛,深刻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汉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这大概是管晏合写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