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361 为谁作了嫁衣裳

361 为谁作了嫁衣裳

    燕召公世家》·昌国君·为谁作了嫁衣裳

    即墨、莒城为齐国五都之二。五都分别为高唐、平陆、临淄、莒城、即墨,是齐军事、经济的五大中心,静寂繁华,军事设施装备精良,有战事军事动员兵额可达十万左右。莒城与即墨并非寻常的城市,具有极强的国家战略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齐军撤退莒城,即墨也是国家演练中的危急必选项。

    那么乐毅有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战而胜齐,这是一个问题。起初,五国攻齐,乐毅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楚国没有直接参与,陈兵齐楚边境,明显就是来蹭好处的。战事开始,齐闵王悉发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这次的战败与齐闵王有很大的关系,威逼领军统帅触子,导致触子临阵奔逃,差不多未战而溃,彻底影响了军心士气,打乱了整体部署。如果触子正视五国之兵,全力抵御,战局未可知。

    齐军主力溃散,五国联军出现分化,各参与国瓜分利益,各自撤兵,只有燕国穷追不舍,欲雪国耻。齐国失利在于内部因素,并非实力不济,虽然齐闵王有些猖狂,南下伐楚,西向攻三晋,但也说明齐国的战力是比较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也能支持对外的侵伐。韩魏秦赵退兵,只留燕国不舍,这时候的兵力比较就严重削弱的多了。

    齐军全线败绩,很重要的原因,上面说过,将士对齐闵王抱有很大的成见,导致触子战前出逃,作战指挥出了严重问题,引发全线溃败,不得不退守莒城即墨,重新集合休整。而莒城与即墨,作为两个大都,规模宏大,军事、经济、兵力的储备都不弱于其他三都。乐毅不是不想尽快拿下,实在是仅凭燕国之力,单独面临齐国两都,不会轻易而举。齐国作为老牌的大国也不是吹出来的,齐国败退到这程度主要是军队内部思想出现混乱,一旦据守坚城得到休整的机会,燕国一国之力胜算不多。

    还要考虑到燕国深入齐地,长线作战,后勤能不能及时输送,也是关键。战事拖延一天,都会对燕国造成极大的经济消耗,何况前面拿下的70余城,能不能顺利接管都很难讲。当年齐宣王伐燕占领燕国首都,燕国百姓的抵抗就让齐国不堪其扰,最终退出燕国。以齐之强面对弱燕尚不能消化,何况区区弱燕意欲吞并齐国,可想而知。

    至于后人将乐毅不能下莒城即墨,描述为意欲仁义化齐民等等,不可信。齐闵王无道,已经承担了后果,但是要让一国百姓灭国,一个八百年的老牌强国轻易的被感化归服,谁信。乐毅所以围攻莒城即墨不下,原因非它,攻不下来是真的。

    从当时的国际局面看,燕国想一举吞并齐国,不说实力允许不允许,国际上也不会坐视。

    莒城毗邻楚,即墨毗邻秦,无论秦楚都不会放任燕国克齐。尤其是秦,他喜欢看到的是一个弱齐,而不是强燕。齐国在这次战争中元气大伤,已经不具备与秦抗衡的能力,而且这次战争也让齐国与其他五国关系恶化,这给了秦国蚕食天下的绝佳机会。

    不能短时间内拿下莒城即墨,加之长线作战,又考虑到各国形势,乐毅实际是骑虎难下,攻不能必克,退恐怕齐兵趁势掩杀,不退后勤补给已经相当困难。

    除了乐毅自己,世人只怕根本不知道乐毅究竟是为燕?为赵?还是欲在齐地自立为王。燕国臣民此前举国一心,卧薪尝胆数十年,只为向齐国报仇。在打垮齐国后,民心士气也得到相当程度满足,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因此,当久攻坚城而不克时,燕国众多大臣便争相对乐毅进谗言。燕昭王也不可能不会有其他想法,但这个时候只能选择信任乐毅。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燕昭王死了。继任的燕惠王本就与乐毅不和睦,于是田单反间计,燕惠王以骑劫代之。乐毅闻讯后单骑出逃回赵,被赵国封于观津,借乐毅威名震慑燕齐。

    三十年来梦一场,区区弱燕,譬如蛇吞象,精心谋划功亏一篑。而齐国呢,尽管复国,实力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强大的,令秦国忌惮的齐国了。燕国联合五国伐齐,本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承想最后却是两败俱伤,渔翁得利,谁是渔翁?当然是秦国。

    不管是死间入齐的苏秦(苏代),还是借五国联军复仇的乐毅,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秦国见齐衰弱,蚕食天下之心更加蓬勃。齐国经此一战,实力消耗太大,视五国如仇。这是秦国最想看到的。五国攻齐间接的促进了强秦一统天下,谁又能想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