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368 别说

368 别说

    《卫康叔世家》·别说

    周文王的正妃太姒生有十个儿子:伯邑考、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其中:

    长子伯邑考被纣王杀害;

    次子姬发于是成为太子,周武王;

    三子管叔鲜被封于管地,建立管国;

    四子周公旦封于鲁,“周公”,由于要辅国,其长子伯禽就国,建立鲁国;

    五子蔡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

    六子曹叔振铎封于曹,建立曹国;

    七子郕叔武封于郕,建立郕国;

    八子霍叔处封于霍,建立霍国;

    九子康叔封封于卫,建立卫国;

    十子冉季载封于聃,建立聃国。

    大家看下,文王十子各有封国,这些封国在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点的应该算是鲁国、其他如蔡国、卫国、曹国等而下之,另外的几国不足挂齿,名不见经传。最为大的鲁国在整个春秋时期也只是一个二流国家,到了战国,更是不值一提,常作大国附庸,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总体上说,文王之后的子孙大多不成器,春秋到战国,唯有燕国作为召公的后代尚能列在七雄,而召公并不是文王的嫡系后代,燕国也是弱地,基本上没有光耀的事迹,曾经差点灭齐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了,终究还是帮了秦国的忙。而强大国家如齐秦晋楚,先后为霸,都非周室宗亲,周朝奉行礼乐治国,走和平路线,走来走去,走向消亡,而诸侯大者,各行其径,并不特别执行礼乐的路子,反而春秋到战国期间,名动一时,岂不怪哉?

    周灭商后,商的贵族依然强大,于是武王让三个弟弟: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所在封国共同监督商民,史称“三监”。

    不过武王死后,作为老三的管叔鲜不服老四周公旦的摄政,于是联合老五﹑老八以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反叛朝廷,结果被周公旦讨平。管叔鲜被杀,国除;蔡叔度被流放,其子继承其国;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其子继承其国。

    周武王的兄弟中,有一个的后代坚持得最久。他们直到秦朝建立后,才被秦二世胡亥所灭。这个兄弟叫康叔封。“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将原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由康叔封统管。这就是卫国。

    卫国和周王室关系非常近,和鲁国一样是周天子的有力拥护者。在春秋的诸侯中,还算是比较有实力的。不过由于卫国的内部矛盾不断,诸子争位,国立逐渐衰弱。到了战国,只能算是几个大国间的配角。

    虽然军事上卫国不尽如人意,但是卫国却是有名的“君子之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卫国就待了10年;吴国的大贤季札称赞卫国“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季札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他和孔子并称为“南季北孔”。

    “燕赵自古多侠士,卫地自古多君子”,卫国的名人说出来让人咋舌。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故又称卫鞅,秦国变法的划时代人物。

    李悝,法家代表人物,在魏国实施著名的“李悝变法”,使魏国称霸诸侯。

    吴起,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在魏国组建“战国四大强军”之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在楚国实行“吴起变法”,使楚独霸一方;《吴子兵法》作者。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三大变法高手全是卫国人!还有更牛的人!

    吕不韦,秦国丞相,秦灭六国的重大功臣,姜姓,吕氏,应该是姜太公的后代;《吕氏春秋》的主编。

    此外还有著名刺客荆轲也是卫国人。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影响现代朝鲜的人——卫满。

    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代,后来流亡到燕国,汉初又流亡到现在的朝鲜,在那里建立卫氏朝鲜。后被汉武帝所灭。

    卫国多人才,确实名副其实。

    不过卫国却不能留住人才,全部跑到其他国家去效力去了。卫国在战国的硝烟中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他直到秦统一天下以后才被灭。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卫早就被魏灭过,只不过没有赶尽杀绝,只是降了个封号为“君”。由于他一直亲秦,后来秦一直未杀卫君,直到秦二世期间才废卫君为庶人,国除。也有说法认为卫国是商鞅、吕不韦的母国,而商鞅、吕不韦对秦国的发展壮大,乃止后来兼并天下有着极其重要、突出的作为,卫国非大国,既没有野心,又没有实力,得之不多,不得不为少,始皇索性没有直接灭国,仍然留卫以奉祭祀,但是国家的地位已经明显降低了。直到秦二世,除国。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有着美好的爱情因素,说是秦皇怀念最初的恋人阿房,而阿房是卫国人,于是爱屋及乌,没有把卫国彻底灭掉。真正的原因当然只有秦始皇嬴政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