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袁氏为王 » 第二章 表明大志

第二章 表明大志

    看来需要提前招募一个谋士了,以自己这半吊子出身,如何能跟这时代的顶级谋士抗衡,谋士是这时代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虽然很少亲身参与战斗,但是可以通过战略上的谋划来改变一场战争的结果,甚至扭转整个历史的走向,比如郭嘉、程昱之流,他们的谋略水平都是一等一的。而自己能跟他们相比的也就是清楚历史大势、了解每个谋士的优缺点了。不过这也足够了,自己要做的是君主,不需要太多谋略,也不需要太多武力,只要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就足够了,毕竟刘邦也是这类人,把控好大致方向就行,虚心纳谏,发挥好各个下属的能力,不照样开创了大汉王朝。

    “少爷,老爷回来了,招你过去一下”,袁安轻声说到。

    “稍待,我这就去拜见叔父。”

    袁绍整理了一下仪容仪表,抚平了衣服褶皱就朝着大堂走去。刚一走进大堂,但见一人昂首挺立,面带威仪,正是当朝太傅袁槐。

    袁绍袁术的生父袁逢,官拜司空,以宽厚笃诚著称,卒于任上,此时两人居住于袁府,袁槐现为袁家家主。

    “孩儿袁绍拜见叔父,愿叔父大人万福金安。”袁绍紧走几步,躬身行礼道。

    “呵呵,本初来了,这些日子到处都能听到夸赞你的声音,真是越来越优秀了啊。”袁槐面带笑容,看样子心情还不错,毕竟后辈如此优秀,也是比较涨脸的事情,碰到那一群老家伙也能刺激一下他们。

    “孩儿惶恐,都是叔父教导有方,孩儿只求像叔父一样做一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好官即可。”

    “哈哈哈,好,不过可别像公路那样就行,越来越不像话了。”

    眼看这位叔父越说越气,怒容满面,袁绍抓紧时间问道,“不知叔父唤孩儿前来是为了何事?”

    “今日散朝,太尉刘文饶还说你不求上进,朝廷给官你都不去,是不是心里早有安排了?”文饶是太尉刘宽的字。

    “叔父,孩儿并不想现在当官,朝廷的情况您也了解,孩儿现在只想熟读经史,修身养性,闲暇之余练好自己的部曲。”

    “哦?部曲么?”不愧是在朝中摸爬滚打多少年的大臣,一个个精明的跟老狐狸似的,瞬间体会到了一丝莫名意思。

    “是的,孩儿想沉淀一两年后做官,眼下洛阳形势复杂,孩儿想去冀州做个县令之类的。”袁绍委婉的道。

    “外派做官虽然闲散自在,但却远离京师,天子脚下的七品官都比外派的四五品官员强太多了,毕竟能直达天听,你不好好考虑考虑么?”

    “叔父,孩儿考虑清楚了,眼下朝廷昏庸,宦官当道,卖官鬻爵,民不聊生,有袁术,袁胤,袁遗兄长等留在洛阳为官即可,再说,孩儿还有一两年考虑时间呢”,袁绍毫不犹豫的卖了几个人情。

    袁槐眼中闪烁不定,如此优秀的后辈外派为官会不会有点浪费了,但是最终还是选择相信袁绍,“既然你下定决心,叔父就全力支持你。至于县令就算了,等你想上任的时候,叔父上下运作一下,为你求个冀州的太守之位,正好前些日子御史中丞王芬王文祖想去冀州当刺史,此人乃东平寿张人,为袁氏门生,颇有能力,可以让其多多关照于你。”

    “如此,多谢叔父”

    “至于训练的部曲,正好家中有一批招募上来的年轻劳力,你们几个年轻人都去挑一挑吧”,话音刚落又说“家里还有从小培养的护院武夫,忠诚这方面毋庸置疑,明天我会安排几个分配给你们。”

    “武夫?叔父,就是镇守宅院的那几个身手不错的青年?”袁绍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深处狂喜,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要知道那几个里面可是有大名鼎鼎的颜良文丑纪灵几个大将的。

    “是的,家里留下几个,剩下的去给你们训练部曲绰绰有余了。”

    “城南靠进山的那边有几十亩地,你倒是可以拿去训练部曲,但是一定要谨记,分批次,每次不得超过二十人。周边几十家农户都是袁家的佃户,都是可靠的人家,粮食可以从那里面的粮仓里取用。”

    “孩儿知晓,多谢叔父”,袁绍开心的道。

    “无妨,我袁家四世三公,世受皇恩,以后做事多想想朝廷,多想想我袁家,好了,我累了,下去吧,让叔父休息休息。”袁槐伸指揉了揉眉间,颇为困意道。

    多事之秋,多事之秋啊,袁槐心思细腻,做到太傅的人哪有那么简单,看来需要把家族的力量分散给这几个年轻人了,世家是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每个人都分配几个,也许家族更进一步的机会就在这几个后辈里。

    “是,孩儿知道了,那孩儿告退,叔父多注意身体。”转身出门,袁绍内心一喜。不愧是世家,资源好的没话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还是忠诚良将,这起步都比别人高一些,就是不知道明日分配的谁,如果是颜良文丑就好了,如果纪灵也来就更好了。

    在历史中纪灵是跟随了袁术,此人也是勇武过人,任劳任怨,虽然武力值不是第一梯队,但也是忠心耿耿的人物,可惜最后跟随了一个目空一切的主公,惨死于张飞矛下。

    转念一想,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么,颜良文丑的结局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自己又有何脸面去笑话袁术去,虽然武将最好的归宿是战死沙场,但最后一起分封天下不也是最好的结局?

    大汉十三州,每州设立一名刺史,以资望轻重的程度调过来调过去。还有一个司隶,设一名司隶校尉,这官职权利很大,可以监察百官,鼓励农桑等等。

    至于为什么想去冀州不去南阳,一来南阳可能会分配给袁术,如此富庶的地方留给嫡子合情合理。二来冀州也不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士武将也多,到时候袁绍也准备北方举事,先渤海,然后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四州合一,由北往南,逐步蚕食,最后一统天下。这是整体基调,袁绍也不想改变太多的历史,不然对于历史的先知先觉就没有了,总感觉心里有点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