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真不是网文作者 » 第二七六章 新的问题

第二七六章 新的问题

    《非诚勿扰》网文专场还算成功,收视率不错。六名男嘉宾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网上也引起了热烈讨论。几名作者除了正常的介绍以外,也都突出了自己作者的身份。节目播出以后,几名作者的作品热度瞬间高涨,最近几天的订阅高了许多。

    当然了,关于作者参加综艺节目,尤其是这种比较有争议的综艺,也引起了一些批评的声音。许多人任认为作家应该踏踏实实搞创作,不要迷失本心,搞一些有的没的东西。作者还是要靠作品说话,炒作、捞偏门不能长久。

    这些人有一些观点不能说错误,作家确实应该静心写作。不过这种说法对于网文作者来说并不大适合。网络文学属于休闲文学、商业文学,其中有一些作者在追求文学的梦想,报着文以载道的崇高理想而写作。但是这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作者只是为了赚钱。

    在网文这一块,网文作者和明星没有多少区别。或者应该说网文作者也可以成为明星。传统作家当中也有一些明星作家,韩二、郭四的作品先不论文学成就,他们炒作的水平肯定高于文学水平,他们作品的销量更多的是靠名气而不是靠内容。

    当然了,传统作家也不承认他们,他们也是传统作家当中的另类。可既然传统作家当中拥有异类,为什么网文作者不可以呢?

    在不违背公序良知、法律法规的前提的下,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名气,从而带动作品的销量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再者说了,现在看来一些另类出格的事情,未必就是错误的。当年被作家看做文坛败类的王朔如今成了文坛遮羞布了。

    时代在不同的发展,每一代的作家有一代的风格。虽然新的路不一定正确,但是要允许有人探索。只有走过了,才知道这条路通不通。

    这也不是说网文作者不需要追求文学价值,不需要提升自己。完全的商业化也会使网文迷失自己,不管怎么说网络文学还带有文学二字,还是需要有一些文学的追求。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先吃饭。

    《管子·牧民》当中有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可以适用于很多地方,同样可以适用于网文。只有吃饱了饭,有了钱,不必再为了生活奔波以后才能随心所欲的想做些自己的事情。比如写一些不那么商业的东西、写一写冷门的题材、写一点深邃的东西。

    虽然许多人有了钱以后可能不再写作,或者变得懈怠、慵懒,但是网文作者庞大的数量总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人。这个比例虽然低,但是也比在作家一穷二白的时候就让他们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文人使命强得多。

    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乃至世界上的所有文学载体,都有其自己的发展历程,发展脉络。这当中有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应该剔除,但一些不顺眼的东西却要辩证的看待。因为不顺眼不代表不正确。顺不顺眼取决于个人的欣赏风格。要明白,我不喜欢和它不应该存在不是一个事情。

    网络的发展促生了许多的机会,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网文作者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机遇时,无可避免的会承受各方面的批评、谩骂、诅咒。在网络上讨饭吃的人,都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

    没办法,这也是每一个作者的必经阶段。一个作者如果没有人骂,要么是作品无人问津,要么是他删除了。

    此次几名网文作者参加《非诚勿扰》虽然不能算出圈,可以算是有了一些名气。作品订阅增加的同时,肯定有负面影响。

    也许是这次节目也让节目组看到了专场的好处,他们决定以后会多弄一些类似的专场。当然了,网文专场很难有了,毕竟同类型的东西一次就够了。不过在这次合作之后,节目组却是主动抛了一个橄榄枝。他们询问有没有合适的女作者来节目组当女嘉宾。

    他们的反应倒是挺快,男作者使唤完了,打上了女作者的主意。不过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一个女作者的噱头可能会比几位男嘉宾还要好。

    因为节目组只需要一位女嘉宾,叶宁也没有再亲自参合这件事。女作者方面还是徐菲菲比较熟悉。因为就算叶宁熟悉,他也不敢承认啊。很快一名全职的女作者被节目组看中,做了常驻女嘉宾。

    ……

    《非诚勿扰》网文专场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不过和节目组的合作估计也就仅限于此了,最多以后会更换一下女嘉宾。不过借助这次合作,网文获得的曝光幅度算是最大的一次了,而且借助这次的节目和《非诚勿扰》所在的电视台搭上了关系,以后再有合作会方便许多。

    非诚勿扰的事情告一个段落以后,叶宁又在头痛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作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太监率的问题。

    古典名著历经几百年而经久不衰,传统经典文学也是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大部分作品的生命周期都很短。明清小说当时一年出多少本,流传下来的也就那么点;传统文学一年出版少说也有几千部,但是精品也就是十几二十部;网文就更不行了,一天就几十本、几百本,可每年火起来的也就是那么多,而且一完结也会很快的无影无踪,即使精品、大神作品也不例外。

    虽然现在借助无线阅读,许多老书又重新火起来了。而且许多作品也会因为版权开发等原因会重新焕发活力,但这都属于特定情况,赶上了风口。

    这也是因为网文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是网文是商业文学,很少有作品值得反复诵读;另一个每天产生的网文太多,老书不下去新书没机会。但是对于一些经典的网文作品,叶宁还是希望可以尽可能长的延续它的生命周期。

    此外,还有作品太监率的问题。这个问题日益严重,比作品生命周期的长短这个问题严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