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夺宝英雄传 » 第九十章狩猎人

第九十章狩猎人

    夜幕降临,独一味酒楼生意依然火爆,说是日进斗金毫不夸张。何鑫道:“安邦,市面已经出现了仿制的皮蛋,我买了几个尝尝,口感没有我们的好,外观也没有我们的好看。”

    李易笑道:“自从我们推出皮蛋以来,已经有六个月了,现在发现有仿冒的,说明我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好。皮蛋可以逐渐降价了,开展老客户回馈活动,继续保持市场份额。要把我们的皮蛋做成一个品牌,要买皮蛋首先想的就是独一味皮蛋。”

    何鑫道:“我们在皮蛋上的优势,还是可以继续保持的,只是没有以前赚得多了。”

    李易道:“定国,还有一件事也可以抓紧办了,我们自己要多买马,多养马,让猛虎团的孩子们学会骑马。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就要从小训练。”据悉,在唐朝政府就制定了鼓励民间私人养马的政策,《太平广记》记载“邺中富人于远者,性奢逸而复好良马......常养良马数十匹”。唐朝极盛时期仅国有牧场的马就达到了70多万匹。民间养马更是多的数不胜数。而且大多都是品种极好的马匹。这也保证了唐朝骑兵的强大,唐朝的骑兵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骑兵之一,华朝也同样如此,民间的富人大量养马。

    何鑫道:“好的,我们现在养马驯马,为了培养骑兵做准备。”

    李易道:“我们要继续创新才能成为市场的领跑者。我现在打算制作玻璃镜,这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我们要成立铁器坊、玻璃坊,加上火药坊。你去给我找一些匠人,最好能签长工,玻璃配方也要签保密协议的。”

    何鑫道:“这个不是问题。明天我就找人过来。”

    汪达今年五十岁,是在京城做陶瓷活的老工匠,家里三个儿子子承父业,女儿善于在陶瓷上画画,虽然勤劳苦干,但是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听说独一味酒楼东家招人,就报了名,待遇很好,每个人每个月有一两银子的工钱,做得好还能加钱,包吃包住,就是要搬到京郊的水泉庄。

    李易看着这一家,老汉满脸沧桑,身材瘦弱。三个儿子看上去都比较憨厚,膀大腰圆,还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汪丫丫显得很机灵,道:“你们以前是做陶瓷的?那好,我现在有一样好东西要做,请汪老汉助我一臂之力。我们要签个协议,不能泄密,否则,你们会赔得倾家荡产,甚至吃官司坐牢。”

    汪达道:“老汉懂得这行的规矩,请公子放心。”

    李易道:“我现在想做的东西,名字叫玻璃,是用石灰石、石英砂、纯碱、草木灰、长石做的,在窑子里高温烧成溶液,再用模具制作形状。具体的配比,我记得也不是很清楚,要不断地做实验。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来问我。我不仅要做出玻璃,更要做出玻璃镜。”李易把配方交给了李达三,叮嘱他严格保密,马上施工。制作玻璃的过程对于华朝的工匠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易和汪达父子夜以继日地实验,改变配比,控制火候,历时十天时间,不断尝试,不断失败,浪费了无数材料。在一次日落时分,通过高温熔炼,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块透明的玻璃。那一刻,夕阳的光芒透过玻璃,映照出斑斓的色彩,引起了汪达等人的的惊呼和赞叹,他们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制作出来的。

    汪达兴奋地说道:“公子,这东西太漂亮了,我们终于成功啦。”任何人在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东西时,那种骄傲与自豪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李易道:“我们只是成功了一半,现在开始做玻璃镜,这才是真正能赚大钱的东西。”

    汪达问道:“什么是玻璃镜?”

    李易道:“在玻璃上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属反射层,做成镜子。我们要用锡箔和水银,制作出第一面玻璃镜。就是比铜镜看得更清楚的镜子。”

    又是几日加班加点的苦干,华朝第一面玻璃镜终于问世。

    这一天,何鑫、黄凤娟、蔡文君、王晨、成昆、陆霖、来亮被邀请到水泉庄李易的工作室。

    李易站在大堂中间,旁边竖着一块一米高的长方形物体,用绸布盖着。

    蔡文君道:“安邦,是不是又发明了什么好东西?”

    李易笑道:“是的,这是女孩子最喜欢的东西。见了它,以后你就再也离不开它了。”

    听李易这么一说,众人都被吊起了胃口,这么神秘,会是什么好东西啊。

    李易道:“定国,我们发家致富就靠它了。你们谁愿意站在它面前?第一次和它亲密接触。”

    蔡文君站在镜子面前,李易轻轻地扯下绸布。众人惊呼出声。

    蔡文君清晰看见了另外一个自己,真正的纤毫毕现,镜子里的女子青春靓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不是自己吗?蔡文君伸手去摸镜子,总感觉不真实,欣喜地说道:“易哥,你说得对,女孩子真的离不开它。”

    李易问道:“定国,估价几何?”

    何鑫道:“这么大的镜子,三百两银子怎么样?”

    李易笑道:“好好,就按照何老板说的办。另外,我还制作了二十面小镜子。各位好友,每人一面。老父老娘要赶紧送去,要不然他们又把不孝子的罪名扣在我头上。明天,就把这面大镜子放在独一味酒楼大堂,中等方镜子一百两银子一面,小镜子十两银子一面,接受预定。”

    八月五日,长安夏夜,美食香气扑鼻。街头巷尾,各种小吃摊位争相开张。烤肉串、煎饼果子、羊肉泡馍等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独一味酒楼悬挂着一条巨大竖幅,上书“绝世宝物玻璃镜,接受预定”。酒楼大门缓缓打开,众多伙计在门口维持秩序。

    第一个食客走进大堂,就看见迎面也走来另外一个自己,吓了一大跳,大叫一声:“鬼啊!”就想往外逃。站在镜子旁的何云柔声道:“客官,这是本酒楼独家制作的镜子,比铜镜清晰,欢迎参观。”

    这个食客自己也不好意思,又围着大镜子转了一圈,然后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衣冠,感觉非常不错,问道:“姑娘,这个镜子多少两银子一个?”何云道:“客官,这面镜子三百两银子一面。”又从桌子上拿起一面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的方镜子,“这个方镜子实惠,只要一百两银子,还有这个十厘米的小圆镜子只要十两银子。如果客官需要,可以到柜台预定。”

    食客啧啧赞叹,笑着点头,进去了。第二个食客进来了,又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李易、何鑫等友人坐在雅间里,想看看玻璃镜是否好卖。

    蔡文君爱怜地看着李易道:“易哥,你辛苦了,等会我给你弹琵琶。”

    外面传来一个非常动听的声音:“安邦,我给你唱歌。”万邦彦和绾绾姑娘掀开帘子走进来。

    李易连忙站起,道:“文俊大哥,绾绾姑娘,你们怎么有空来了?”

    万邦彦笑道:“安邦,我们无事不登三宝殿啊,刚才看到那个大镜子也把我们吓了一跳啊。”

    绾绾笑道:“八月十五,长安府要办赏月诗会,我们想请李公子参会。”

    李易接过请柬,道:“好的,我一定参加。”绾绾开心地笑了,心里有着隐隐的憧憬。

    绾绾问道:“李公子,我也想买那个镜子。”

    李易问道:“好的,绾绾买镜子,我给你打折。”

    绾绾道:“这个镜子对我们每天要唱歌跳舞,要化妆的人说太重要了,楼里的姐妹都会买。”

    李易一拍脑袋道:“是啊,你们才是大客户啊。”

    独一味酒楼何掌柜进来,喜笑颜开道:“东家,才一个时辰,已经预定了六十面大镜子,三百面方镜子,五百面小圆镜。收到定金一万多两。”

    独一味牌玻璃镜的现世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围观,惊叹于这面镜子的清晰度和光泽。两天时间,玻璃镜就在华朝长安城的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中风靡,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果家里没有一面镜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长安人。李易制作的玻璃,也让长安的百姓惊叹不已,窗纸和木板被玻璃取代,安装在自家的窗户上。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李易制作的玻璃和玻璃镜,订单纷至沓来。何鑫的玻璃坊招收了众多工匠,实行定制化生产,每天加班加点,大量生产玻璃和镜子,销往全国各地。在李易的推动下,玻璃产业在华朝迅速发展起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李易名声大噪,成为了华朝的一位奇人。他善于发明创造故事成为了华朝佳话,他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水泉庄私塾孩子们心中的典范。而他制作的第一面玻璃镜,也被视为华朝科技进步的象征,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