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 第一百六十三章 教科书级别

第一百六十三章 教科书级别

    那么这里田根基是接着询问陈安隅,是关于第二喜欢的人物。

    这点陈安隅觉得谈不上喜欢,只能说是说一个改变比较大的人物。

    陈安隅对于整个武林外传主角团,以前最讨厌现在对他感情最复杂的角色是吕秀才。

    秀才这个人呢,基本上对他的评价千人千面,但是有几个点避不开——迂腐,纠结,感情犹疑,死心眼。

    以前讨厌他,是因为对侠客的向往。

    秀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和武侠的关系基本没有。人家大嘴再逗也至少学过降龙十巴掌吧,人人都有一颗当大侠的心,就他老人家一心只读圣贤书。

    爱念之乎者也的在现代人认识基本都是庸才,秀才前期的表现完美对应了书生无用的所有条件。

    老白身份暴露,他和大嘴想着逃跑和举报。

    小郭阴差阳错喜欢上小六,他没勇气告白,没胆量挑战小六却一直阴阳怪气满肚子酸水。

    要个欠款,弄得自己狼狈不堪,想要面子还不舍得小钱。

    还有写书的桥段,可以看出来他似乎没有成为大家的天分。

    基本上说死姬无命之前,秀才的人设除了贫嘴和调剂气氛一无所有。

    说死姬无命呢?小时候我看到这里只觉得好奇怪哦。这是在扯淡吗?太玄幻了吧。

    以上种种,再加上感情上的不作为,导致秀才的一部分评价成了极端挨骂。

    为什么说不作为呢,首先就是和小郭暗生情愫。拖拖拉拉百转千回,经历了真诚的告白之后才在一起。但是前提是加了一个荒诞的算命先生,这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小郭走了之后和无双光速发展。

    后来小郭回来大家都知道了,无双又成了感情的弃子。

    这种种混账行为,导致我虽然是男的,但是对秀才的不作为狠得牙痒痒。可以说他在很多事上的动作早一天或者晚一天,整个故事都会不同。

    那么对他的感情转变是什么时候呢,是我上大学之后又一次重温武林外传。

    武林外传的设定可以肯定是明朝,正德年间之后。

    地处关中,这个关中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传统意义的关中,就是一般说的秦地。

    也有说法是中原地区,但是这个个人不同意,因为如果关指的是山海关,那么以明朝的习惯是将后金占领的山海关北称为关外。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明朝后期的陕西地区发生的故事。然后再看台词里的细节,范大娘那集不是提到一包赃物吗?当时清楚提到了这是信王墓出来的。

    明朝的信王指的基本上都是即位前的崇祯,一般认为明朝亡就是在崇祯皇帝。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这个世界观里面信王是死了的。也就是说崇祯帝朱由检没有登基而是英年早逝。

    后期的包大人案,提到了东厂厂公曹公公,这里姑且认为是比较有名的曹化淳吧。

    也就是说武林外传的这个时候就是明朝,但是可能由于某种因素而偏离了我们的世界线,崇祯没继位,没有东林和阉党之争,也没有袁崇焕卢象升,没有闯王或者还没到民乱,皇太极也没打进来。

    说了这么多废话感谢您看到现在,我说这些是想证明什么呢?

    风气

    每个朝代有不同的民风,明朝的特点是什么呢,很多。但是以我这种不懂历史的人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崇尚学而优则仕,当官,尤其是文官,才是天下人心中的至高之位。

    所以,秀才每天之乎者也,以文人自诩,扎根书本以至于客栈都叫尚儒,这代表他心中就是传统读书人的思维。

    而且他肩上有个重担,就是他的祖辈。知府的孙子,从小天资聪颖,所有人都对他寄予厚望。

    但是他偏偏老早考了个秀才,之后一无建树,沦落到连祖产都要卖。可以看到秀才立身之本就是手里的地契,所以当他几次为了别人要拿出地契的时候,就足以看出此人在他心里的地位了。

    这样的一个人,心里的状态会是怎么样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会导致什么呢?那就是自命不凡和怨气重。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他和不同阶层人的交流中看出来。比如辛普森,留洋的老同学回来,秀才很热情。

    然后他用丰富的国际知识充当了众人的翻译官和翻盘的关键手。这时候就体现出他对于自己才学的倚重和展现学识的欲望。

    然后关于读书的问题,大嘴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文盲而读书,秀才和小郭的态度从不解到劝慰,这期间秀才的状态变化也通过台词展现:以前觉得是为了功名,后来知道是为了明理。

    大部分情况下,秀才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是自负的,这种自负体现为傲气和不屑。很多时候都是听到别人的谬论或无知,自己想出来嘲笑两声,但是基本上都会被别人怼的哑口无言。

    这也体现他性格中的重要特点,好学但老实。这种老实不是贬义词,而是说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倾向于通过合理合法的理想方法,但是生活是不讲逻辑的,这也就是我们会听到读书无用论和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

    因为书生这个身份,已经被赋予了只知道书中的理论而忽视现实的贬义。所谓知行合一难于登天,秀才从武林外传到龙门镖局,对这一点似乎都没全学会,但这也是我爱他的原因(理由晚点说)

    那么导致整个前半部秀才都被人弄得哑口无言的原因就在于: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有人跟你坐而论道,解决很多琐事的方法是歪理和暴论。

    最经典的就是老邢师徒的几个主场,捕快师徒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拿根鸡毛当令箭,一点小事弄起轩然大波。就比如说大嘴装疯这个事,复杂吗?简单得一批,最后被搞成处斩的罪过。按秀才的理解,你装疯,要么批评要么罚款,但是处罚完了呢,你就没事了呀。大家都知道他是装疯了,你又整来个狗屁测验,生把骂一顿的罪过变成杀人狂魔了。

    如果您觉得这个不够明显那我再举个例子,盗圣的身份问题,老白金盆洗手很久了,他的人品大家都知道。但是秀才和大嘴呢,依然选择跑路,而且根据小郭的推测还有报官的倾向。

    你身边有一个江洋大盗,该不该报官呢?我试图分析下秀才当时的逻辑,说实话找不到伟光正的理由,因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而不是什么抓贼的大义。因为什么,他亲眼看到老白的为人,怕的是那个传说中的盗圣。这也就是他们之后几十年也没揭穿过老白的原因

    所以这就成了秀才当官之后最大的一个打脸处:你自己说的律法大,但是你窝藏了一个大贼几十年。这证明什么?秀才肯定不具备超凡入圣的品性,因为他做不到事事公正,但是他也是有人情味的,因为老白是他的朋友,兄弟。他愿意和一个亲身体验的朋友相处,而不是相信那些人口中的污名。

    综上所述,秀才的性格当中同时具有傲气和软弱的特点。这些似乎是无法让一个人物变得招人喜欢的。

    接下来分析他的长处。

    首先是大心脏:可以看到很多危难的处境,是被秀才用别样的方法化解的。因为首先武林外传是披着武侠的外皮,所以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江湖事用江湖的方式解决。

    但是你看秀才的处理方式,对于辛普森的礼单,大家想的是偷了毁掉或者干脆暴力解决。

    但是秀才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方法我吹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过分吧?

    姬无病事件,我觉得姬无病是比他哥更强的对手,因为他会用计而且更为疯狂。但是吕秀才的处理方法呢,是让我第一次跳出书生这个身份去看这个人物。他学会了运用生活来击败一个满嘴书画的人。

    再有公孙乌龙,客栈离覆灭最近的一次吧,其实每次都能灭。虽然秀才的方法看起来失败了,但是这是本性所致,秀才的天真和对于人性的善意导致他不可能完全理解这样一个没有人性的杀人工具。但是他确实拖住了公孙乌龙没错吧,如果没有那几天争取时间,加上他们两对情侣在死前的真情流露,白三娘根本没条件找到机会击败他。

    可以看到,秀才的知识储备加上日渐丰富的阅历,使得他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越发会利用现有的条件,所以有绝境靠秀才的说法,也符合急中生智的理论。

    然后还有一个特点是勇气,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没问题吧?

    他有一种读书人特有的憨直和孤勇,这种勇气只有在孤助无援的时候才能爆发,是出于生存和对于无法战胜的对手的搏命之举。

    只举一个代表,姬无命。

    说死姬无命,看起来很无厘头,但是短短几分钟的戏,除了对编剧的功力考验,也是表演的考验。首先是秀才对姬无命的诱导,先确定你的身份,在成功阻止你杀我之后,就渐渐引导你入我的节奏。

    整段对话是秀才的思维混乱的姬无命的完全控制,如果把这段换成同等演讲,绝对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洗脑式演说。

    在得到了“我”这个词汇之后,杀手本能就发动了。这里引出了一个哲学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秀才这段杀人语的变化,首先让姬无命取消攻击前摇,然后开始拉嘲讽。

    从人和宇宙的关系开始讲起,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懂啊。姬无命这时处于失忆状态且心神紊乱,被秀才问一个不相关且毫无认知的问题,肯定会被他唬住。

    然后这个时候秀才就讲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困扰姬无命的问题,我是谁?这里喻恩泰拉长了我的读音,发音还带拐弯,这就把人的吸引力全拉到我这个词上了。

    姬无命也是,我是谁啊?姬无命啊。

    不对,你是姬无命吗?当然不对,这只是个代号,我们都可以叫姬无命,拿掉这个代号,你是谁?

    其实这两个概念都有问题,很容易就可以破掉,我知道刘青云,也知道大时代,但是股灾跟我没关系,我就要买水杯,那么话题结束了。

    我就是姬无命,就算你也叫姬无命能怎么样呢?天下人说盗神就是我,名字是代号但是是我赋予了这个名字意义,不是因为我叫姬无命所以我是我,而是因为我才有了姬无命。而且这跟我要杀你没关系,死吧。

    到这儿,武林外传就完结了。

    但是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你朋友,你听到我提一个看起来没关系的问题,就会想知道我颠三倒四说什么。

    而姬无命是个病人,他真的想知道我是谁。这一点从他对小贝和佟掌柜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他是真的那么需要一个孩子吗?他是需要孩子这个概念,需要父亲和丈夫这个身份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赋予这个失去记忆的人存在的重量。

    而吕秀才的话质疑了这份重量,我必须知道你想证明什么。

    接着说,接下来秀才不断地用断句,语气加重以及面部表情来否认姬无命对于“我”的认知。

    错!我刚才问的是本我,现在问的是自我。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大概是距今百年前,用我的理解来说如下:

    本我,是指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例如欲望和机体冲动。(我认为所谓的七宗罪大部分出自于本我)

    自我,指的是人作为社会生物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约束者,他遏制着本我不去做出违反现实原则的行为

    超我,讲不清楚,我理解为道德,人类的最高准则。

    那么可以通过这个方式理解,也就是说秀才一开始问,你的欲望,构成你这个人的基本需求是什么?后来问的是,你是怎么生存的,你的人格是怎么独立于外部社会的?

    简单来说,秀才把简单得问题复杂化了,也就是原本一个最简单的概念,我是姬无命。现在变成了,我这个人存在是为了什么,我跟别人的区别是是什么?我为什么是我,不同之处在于啥?

    当然了,我这么理解很可能偏离本我自我的哲学概念,但是我认为这是可以自洽的,带入到姬无命去看看:当时的小鸡首先是失忆的,只能寻着记忆碎片找到同福客栈,对于害他入狱的人只有模糊的记忆,他此时世界观的构成都是别人的一句话,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他对于记忆的追求是自己的生物本能,至少要找到我存在的证明吧?

    然后是高阶的需求,他想要寻找自己的亲人仇人,这是对社会身份的认证,所以为什么他急于知道谁是我老婆,谁是我孩子,谁是老周,我是个多好的人?这是他的人格在觉醒。

    而现在秀才在做的,是诱导他全盘否定这些,所以他先是温言教导,询问你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答不上吧?这个时候你本来就混乱,遇到一个说话清楚逻辑明确的人,你答不上来就会开始自我否定和怀疑。秀才抓住他心里波动最大最脆弱的时候下刀子:对于身份的混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那人和人之间的存在区别是什么?换言之,你这个个体存在的意义呢?

    到这儿,姬无命开始混乱,他也做出了挣扎,否定这个问题:没意义。

    确实没意义,有个人这么问我我直接甩一句你有病。

    秀才是为了帮姬无命寻找自我吗?肯定不是啊,找到了他们死得更快。

    秀才的目的一开始就是制服姬无命或者拖延时间,至少要让大家来得及跑路。所以核心不在于证明什么,而是只为了扰乱他的思维。

    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名句,我这一刻提到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

    这一长段的提问如暴风骤雨,为的是让处于怀疑的姬无命狂躁,压垮他的情绪。问题是答不上来的,都是人类几千年都没搞明白的问题。然后秀才的情绪也急剧递增,这也成功逼得姬无命做出了最强烈的抗争:我杀了你!

    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姬无命彻底失败,他的人格已经被吕秀才在短短几分钟内斩杀。至此,姬无命这个人,被抹消,而失去了生存意义的“我”,在混乱下只能选择自杀。因为我和我没有区别,死亡才是归宿。

    秀才这段从表演上来说是教科书,表演在这一段可以说是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