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 第一百六十七章 铁面无私

第一百六十七章 铁面无私

    这个时候显然田根基对于陈安隅所说的这些系列都非常的感兴趣了。

    不过田根基说到的喜欢破案类的古装题材,这就让陈安隅联想到另一部他个人很喜欢的电视剧了。

    也是他以后一定会拍的剧。那便是少年包青天

    陈安隅觉得过去这么多年,《少年包青天》依然经典,依旧有无数人在重刷这部老剧。

    对比于导演后续拍摄的两部,很多人始终只对少包1持有很高的评价。

    这部剧之所以这么经典,主角所占的功劳极大。

    只是,人的三观和审美,是具有时代性的。

    当年觉得哪哪儿都好的少包,撇开童年的滤镜,放到现在去看,即便它仍旧是“常看常新”,但确实全身都是Bug。

    首先是主角等人演技的支撑

    主角的演技,吊打第二部第三部的两位包拯,这是一直以来,大家讨论最多的点,也是小兮要写这个主题无法避开的点。

    “一个是少年包青天,一个是中年包青天,一个是笑脸包青天”

    片名都是“少年”,但真正演出了少年的,只有周杰一个。

    按照剧情设定,第一部的包拯,是20上下的书生年纪,这个时候的他,有着所有年轻人都有的书生意气,也有着“不惧挑战,追求心中正义”的心性。

    电视开局的时候,用“审猪”的方式切入,有模有样地和“猪”对话,找出问题的答案,为大爷讨一个小小的公道。

    这时候,他的少年气很浓,带着调皮,也带着嬉笑的稚气。

    可当发生人命关天的事情时,他追寻真相,“无愧于心”的严肃,却又让他这个人显得沉稳成熟。

    因为聪明,因为会查案,很多时候,他总被捧得很高,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觉得,他就该高高在上,清清冷冷的样子。

    可事实上,即便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经历了家族的一些斗争,思想上显得成熟一些,但包拯被包大娘保护的很好,照顾的很好,完全保留了少年该有的心性和意气。

    日常时候,他也爱玩爱闹,别人都当他是“偶像”,办案高手,但常雨却形容他“是个普通人”,看到了他的本质。

    他会和展昭公孙策打成一片,会跟包大娘斗嘴斗气,会跟楚楚吵吵闹闹,会跟飞燕毒舌互怼,会逃避现实,借酒浇愁,甚至会男扮女装逃跑……

    侦查的时候,他专心专注,吃喝全都可以忽略,别人随口的一句话,他能灵光一闪想一整夜,面对强权,尤其是庞太师明里暗里的威胁,他不为所动,面对宋仁宗许以高官厚禄,他正经耿直地直接拒绝……。

    这样的包拯,鲜活有趣,接地气,跟观众的距离感也就近了许多。

    周杰对此时的包拯这个人设,拿捏的十分精准,也演的十分精确,不像第二部初入朝廷的包拯,被演成官场的老油条,也不似第三部的包拯,被演成一个傻子和笑话。

    当然,包拯的演绎出色,其他主要角色,也拿出了自己的最好状态,全员在线的演绎,自然让整部剧添彩不少。

    然后便是故事人设本土化的完美。

    忽略掉一些剧情的bug,其实这部剧在这些年,争议性最大的,便是案情以及查证过程和国外某些动画的情节雷同。

    也就是少包有抄袭之嫌。

    按照现在的激进,一部戏被扣上了“抄袭”之名,那大家也就先入为主地对这部作品有强烈的排斥。

    即便去看了,也容易下意识地鸡蛋里挑骨头。

    可得益于当时的互联网传播尚未完全普及,观众的版权意识没有这么强烈,所以他们的评判标准,也相对客观许多。

    这部戏,从剧本故事上讲,可以分为两个板块,一是侦查过程,也就是案子从发生到侦查真相这个过程,二是日常过程。

    即便这部剧的侦查过程复制了国外的动漫作品,被不少网友诟病,但不可否认,这部剧在角色的日常生活过程,刻画的很生动。

    侦查过程可以复制,但侦查以外的故事,如何设置,导演如何拍,演员如何演,都取决于编剧和导演对故事本土化的把握,以及演员对故事的精确理解。

    有人对这部戏的几个板块案子的复制进行了与国外动漫的对比,确实,编剧糅合了许多推理剧情,将它们变成了剧中的7个故事。

    但值得肯定的是,这部戏的侦查部分跟日常部分无缝切换的很好,两个板块的剧情逻辑自洽,不会让人产生抄袭后,未做本土化的不伦不类感。

    甚至,这部剧的每个版块,都带着一些“禅意”和“正道之理”。

    例如,小艾被高丽太子欺负,包拯少年意气太盛,为小艾鸣不平的时候,包大娘的一番话,简直让人如梦初醒。

    又例如,在隐逸村这个案子中,卓云的养母常年吃斋念佛,图的是卓云能够放下心里的执念和仇恨,她说的那些话,同样是带着本土特色的。

    又例如后面包拯对庞太师所说的“天道永存”这些。

    大道理谁都会说,谁都能想得到,但能放到故事剧情里,实现剧情跟原故事的区别化,这就是编剧的本事。

    抄袭不对,但在那个剧本缺乏,创作带着许多阻碍的时代,随大流,却又有自己的坚持,其实这就很难得。

    再然后是童年噩梦的加持。

    谁的童年没做过几场来自背景音乐的噩梦呢?

    一部戏的好坏,其实用“童年噩梦“这种带着滤镜一般的词汇和记忆感受去佐证,怎么看都不太恰当。

    但一段好的背景音乐,一首好的主题曲,对于一部剧来说,绝对是重要的加分项。

    少包1的弹幕里,就有一句透过背景音乐形容整部剧的话,非常的有趣。

    “小时候最喜欢的恐怖片,长达后你告诉我这是破案片?”

    这句话,看得出来,有调侃的意思,但也是事实,一部光是从背景音乐就让我们忘了这部戏的本质的剧集,怎么可能差?

    少包的背景音乐,叫《误入迷失森林》,这首曲子,是一首纯音乐,没有歌词。

    仅是曲名,就已经透露出浓郁的阴森和诡异,这曲子大多是在剧中的晚上响起,配上本来就迷雾重重的光影和若隐若现的恐怖道具,让人肾上腺素狂飙。

    尤其是,导演那“专用”的卡姿兰大写镜头,总是把那些恐怖道具“放大”,再配上诡异的打光和人物拍摄角度,让人如鲠在喉,心里直发毛。

    那种犹如看灵异片,鸡皮疙瘩不受控地往皮肤上冒,硬生生的将一个侦查悬疑类型的古装剧“拔高”到了恐怖片的效果。

    不管经过多少年都不会忘记。

    当然,除了背景音乐,在主题曲上面,剧组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例如,这部剧的片头曲《无愧于心》。

    “头上一片青天,心中一个信念,不是年少无知,只是不惧挑战,凡事求个明白,算是本性难改,可以还你公道,我又何乐不为……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我疑惑解开,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叫我继续追寻,你的一举一动,我却备加留心,只要真相大白,一切,一切无愧于心……”

    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很短,只有上面这部分,剩下的都是重合演唱的。

    但这短短的歌词,既概括了包拯这个角色的性格和心性,也表现了剧情和人物角色的功能性设置。

    既表达了包拯的少年气,以及“不惧挑战,求个明白”的正义;也在角色“漫不经心”的提醒之间,展现了包拯在侦查过程中灵光一闪的机智。

    一部电视剧,能被观众长长久久的记住,它的价值,一定不会太低,哪怕,只是背景音乐出色,也足够了,何况,这部剧的加分项,不止音乐这一个。

    少包的剧情,人设,放到现在,其实有很多并不讨喜的东西。

    比如说,在包拯的人设上,带着“圣母”光环,侦查案子,抓到真凶过后,总是一本正经地说大大道理,颇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样子。

    比如说,楚楚正义,善良之心有,但又学了不少的市井之风,尤其是抹黑中伤包拯和包大娘那一段,简直毁三观。

    又比如,剧情中一些不合逻辑,也被质疑许多的地域划分(高丽到大宋京城,会经过庐州吗?)这些明显的BUG,放到现在看,都很容易被挑毛病,但瑕不掩瑜,这部剧的加分项太多,会在观众的心里有这么高的地位,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陈安隅总结起来,那就是手法可以抄袭,可故事立意、人物设定,可抄不出来。

    至少,这些年翻拍、抄袭嫌疑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即便是一比一复刻,也没谁,能达到类似于少包的高度。

    因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吸引力,永远是故事的立意、人物的设定以及耐人寻味的故事细节,而这三者,少包都做到了。

    我们在其中,能清楚地看到了故事剧情所展示的道德与法理的拔河,人性与现实的挣扎以及人文的关怀。

    这里陈安隅以少包中的第二个故事为例:

    消失的侉屹族。

    侉屹族,是个神秘的隐世小族群,他们住在一座荒山上,地方县志对这个族群的记载寥寥无几,他们的踪迹,更无人会特地去寻。

    因此,即便17年过去,谁也不会联想到,这个族群,其实早就被灭族了。

    凶手,有4人,两个成了朝廷大员,一个成了院士,一个成了瞎子游荡江湖,展俊的死,揭开了侉屹族消失真相的序幕,也开启了蒙放复仇的倒计时。

    为了复仇,蒙放和常雨设计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诅咒杀人计划,以此逃脱复仇后该承担的审判,散播鬼神之说和荒谬的诅咒,便是计划中的最关键的环节。

    有了这鬼神之说,书院后山自然无人敢再去。

    于是,在山洞里,打造侉屹族的祭堂,制造“诅咒”现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展俊是个意外,他的误入,有可能直接导致这个计划的崩盘,为此,蒙放半点没有怜惜这个学生的性命,将锤子挥向了他。

    事后,用新的工具,打造了第5个带着“诅咒”的石像,展俊的死,成了这件事的开端,有了石像的辅助,诅咒这事,越发被传的有鼻子有眼。

    之后的无头尸体、模糊死亡时间,蒙放假死、以此逃避追查、暗中继续“诅咒杀人”计划,……,兜兜转转了一圈,大家都沉浸在恐惧中时,包拯却因为蒙放的死意志消沉,干扰了个人的判断,给凶手“争取”了作案时间。

    聪明如公孙策,不得不在这个时候直接对包拯控诉,低头认输,可谁能想到,这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2个。

    凶手,有2个人,一是蒙放,二是常雨。

    这个真相渐渐被揭开以后,观众也才恍然明白,越是看着人畜无害的,也许内心深处藏着的,越是大秘密。

    比如他们俩苟且偷生活下来,不得不报的血海深仇。

    常雨,是放在明面上的协助,许多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有了常雨的配合,变得“合情合理”了起来。

    比如,常雨推门而入的那个动作,就迷惑了包拯和众人许久。

    而“死去”的蒙放,则以“诅咒之名”行走在黑暗中对仇人下手,利落地执行复仇计划。

    紧接着展俊的死,是绕不过去的错

    当年,木都统4人,为了找寻所谓的宝藏,残忍的杀害侉屹族全族,蒙放和常雨被母亲拼尽全力救下,17年后对这4人展开报复。

    从某种程度看,他们兄妹二人,还算明理,至少没有迁怒于这4人的家人,可展俊成了那个例外。

    一来一往,这件事,不是对错,黑白这么简单。

    可展俊的出现,将整个复仇事件的性质做了改变,筹谋多年,复仇在即,展俊误闯祭坛,差点让诅咒秘密泄露,蒙放只能及时止损。

    这就让他纯粹的复仇,变成了伤及无辜的恶劣事件,蒙放最大的错,不是滥用私刑杀害仇人,而是为了报仇,无所不用其极地杀害了一个完全无辜的人。

    展俊的死,是蒙放绕不过去的错,在展俊这件事上,他和当年那些人,也没什么不同,所以,他没有什么情理可言。

    结局的时候,包拯曾经用一句:你错了……你又错了……,将自己代入了蒙放的角度去看这件事。

    他认为蒙放不该活在仇恨中,不应该报仇,认为他们的母亲用尽最后一丝毫力气,将他们救出来,是为了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

    不得不说,包拯对这件事的想法太拔高了。

    也许蒙放的母亲是有这个想法,想让他们好好活着,可活着的蒙放兄妹,真能心安理得地放任仇人潇洒快活,让亲人族人全部含冤九泉,让恶人继续霍霍其他人?

    做不到,不论是谁,都很难做到这样苟活一世。

    可复仇,该选什么方式?

    事实上,蒙放两人,没有报官的机会,两个孤儿,能好好活着已是不易,又如何能扳倒朝廷大员,书院院士,武功高强的瞎子?

    说不定两人刚暴露真实身份,就被灭口了,亲自复仇,用私刑,是他唯一的方式。

    这部剧,若说哪个模板最复杂,立意最高,那便是血祭坛,而展俊的存在,圆满了包拯的人设,也成全了故事的立意。

    纵观全剧,真正无辜枉死的人,每个模块中,都有一两个。

    比如,“名扬天下”里是小艾,“血祭坛”中,是展俊,“隐逸村之谜”里是李正德……

    可只有展俊,他的存在,于包拯而言,是最特别的。

    因为,只有他,和包拯息息相关,也只有他的死,能引出一个重要思考:在那个法制并不完善,阶级制度十分明显的皇权社会里,如果凶手杀的是穷凶极恶的恶人,那么,要不要追究凶手的责任?

    展俊聪明、骄傲、表面冷冰冰的,却内心柔软,极有原则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大概率会成为大宋朝廷里别扭却有一番作为的一员。

    可惜,这一切因为一场大雨,戛然而止。

    再然后,包拯是个完美的执法者

    书院的后山,一直因为那个诅咒,鲜少人踏足,可展俊为了找花赔给同学,不仅去了,还因为大雨,到一个山洞避雨,正是这个山洞的秘密,让他就此消逝于人世间。

    可为何是他的存在,成全了包拯的人设?

    包拯的人设,是什么?

    包拯这个人物,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大多都用两个词形容:包青天、铁面无私。

    换句话说:包拯这人,只认真相,认死理,他是一个完美的执法者。

    这也应和了主题曲那句“只要真相大白,一切无愧于心”,这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处事原则。

    展俊,不该死的,可偏偏他成了侉屹族全族的祭品,在蒙放的复仇计划中,无辜受累,惨死在锤子之下。

    蒙放被包拯视为挚友,两人惺惺相惜,就差没义结金兰了。

    可包拯越往下追查,越发现不对劲儿,当所有的揣测结果,都指向蒙放的时候,包拯设了一个“引君入瓮”的局,抓住了蒙放。

    真相大白,木都统,院士等人的死,是蒙放造成的,可他们早在17年前,就已经双手浸染了侉屹族全族的鲜血,他们的死,是死有余辜。

    可问题是,当年的案子,跟现在的案子,该怎么算?

    如果没有展俊,那么,现在的案子,只能算是当年那个灭族案的后续,可展俊扯了进来,这两个案子,有了不该承担他们双方过错的无辜者。

    蒙放以身试法,这是挑衅皇家的权威,毕竟,那几个人,大小也是官,要杀要剐,也轮不到蒙放用私刑。

    当年的那些事,若非蒙放,早就像那些记载一样,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谁还会记得去找寻这个神秘的族群,谁又会为他们伸冤?

    可用私刑,蒙放兄妹占理吗?

    也是不占理的。

    按照故事设定,如果因为简单的一句“杀人偿命”,就对蒙放兄妹作出处理,观众会更加抗拒这样的结局。

    甚至会对法理有更多的疑虑,灭族之仇,到底要不要报?在法律没法作出保障,暴露身世无法确保自身安危的情况下,要怎么选?

    亲自动手后,该怎么定义这种复仇行为?展俊的死,给出了我们答案。

    他是属于蒙放复仇计划里的意外,如果没有他,也许还能请求看在蒙放情有可原,受害者是穷凶极恶的恶人的份上,从轻处理。

    在展俊这件事上,蒙放同样成了那位“穷凶极恶”的恶人,所以,关于他真正的结局,也就合理化些了。

    和这个模块有相似属性的,还有“魔法幻影”,只不过,后续不同,结局也不同。

    血祭坛这个模板,原本应该是一个挺简单的复仇故事,但也因为简单,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较量,让故事结局显得逻辑上和法理人情上,不够说服力。

    加入了展俊,整个故事的立意变了,蒙放兄妹从纯粹的受害者,报复者,转变成了纯粹的加害者。

    在对展俊下手的时候,他们跟当年的木都统等人,没什么不同。

    可于包拯来说,却又是不同的,他最爱的老师,复仇杀人就算了,还杀了无辜的同学,他是给老师求情,减轻罪行,还是将他绳之以法?

    最后,包拯选了公开真相,成全了“铁面无私”的人设。

    所以陈安隅才如此喜欢这部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