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 第一百八十五章 好女人

第一百八十五章 好女人

    “那么安隅,说了一些反派角色,那你有没有喜欢的正面角色?”

    陈安隅想了想,那肯定是有的呀。

    而且说白了其实陈安隅本身就喜欢这剧,因此里面的角色也多数很喜欢。

    《琅琊榜》是架空历史权谋剧,里面的角色,没有一个真正的人物原型可以参照,但每个角色却都塑造的丰满鲜活。

    陈安隅过这部剧的很多配角,很多很多,即便没有特地讲过,但也花过不少笔墨去形容,唯有一个女人,陈安隅很少提。

    这个女人的戏份不算多,但在整部剧中,却几乎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很多靖王做不到,犹豫不决的,怀疑疑惑的,都会在她面前说上一说。

    这部剧的大多数人,哪怕角色再小,基本都有名字,可偏偏是她,从头到尾只有封号。

    她便是靖王萧景琰的生母,静妃。

    在12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她只是静嫔。

    12年前,跟那件事那些人有关的人,或死或流放,就连在文坛上声名赫赫的黎崇老先生都出走金陵,为什么静妃却安然地在后宫中活了下来?

    第一点,不止是聪明。

    静妃很聪明。

    即便已经困在后宫数十年没有出去,也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化,但她有足够的自保能力,这是很多人能想到的。

    可在后宫这样一个危险重重的地方,只有聪明,是不够的。

    12年前的赤焰逆案,虽说成了无数人不可说的秘密,每个人都觉得梁帝做的狠绝,可面对一群自己的至亲女眷,梁帝终究是心软的。

    在那件案子中,他放过了妹妹晋阳长公主,放过了宸妃,也放过了当时的静嫔,没有迁怒于她们。

    可最后,晋阳长公主以剑自刎,宸妃一道白绫,都追随他们去了。

    晋阳长公主如何且不说,但宸妃的死,有她自己没了活下去的念想这个原因,也有言皇后的原因。

    她身后的娘家已经覆灭,儿子一家也都没了,虽说梁帝放过了她,但在后宫的余生,宸妃的处境都不会太好,但言皇后还是对她赶尽杀绝。

    可想而知,平日里宸妃跟言皇后之间的仇怨多深。

    而静妃跟言皇后,乃至整个后宫都是没有这个问题的,这是她在处事上的聪明周全所致,同样也是因为她始终在后宫中,把自己过成了透明人所致。

    她没有强大的母族,江湖医女出身,不争不抢不在乎,所以即便言皇后对宸妃做了那些没有说清楚的事,都被静妃看在眼里,他们也没当回事。

    何况,这样的静妃,就像一颗没有缝的蛋,言皇后和誉王等人想叮,也师出无名,没有下口的地方。

    誉王曾经跟言皇后说过:“你对宸妃做的那些事,静妃可都看在眼里了,你现在还觉得她柔善可欺吗?”(非原话)。

    是的,“柔善可欺”,正是静妃在后宫里数十年表现出来的,给别人看到的假象,可本该是城府极深,精明老练的那几个人都对她没有产生任何警惕。

    言皇后等人的大意,梁帝的有意放过,这些都是静妃能好好活下来的重要却不是唯一的原因。

    当年的静妃,年纪也不大,可她却心如止水地在深宫内院伪装自己的真性情数十年,收敛起自己的锋芒和狠戾的爪牙一辈子,这不是聪明就能做到的,还得隐忍,得会审时度势。

    第二点,局势所驱。

    了解过前因后果以后,我们都清楚,当年的赤焰逆案,璇玑公主在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早在那个时候,璇玑公主的势力就已经侵蚀了整个大梁朝廷内外,后宫更是一个很容易被掌控的地方。

    如果说其他人对静妃没有什么警惕心,那么这个时候刚刚让大梁乱起来的璇玑公主显然也是没空注意静妃的。

    赤焰逆案以后,整个大梁朝廷百废待新,朝廷内百官要么为他们求情被驱逐,要么被杀,官位出缺。

    大梁原本安定的朝局,民生平衡都被打破,所有人都计较着自己眼前的利益,忙着巩固自己的势力和地位。

    梁帝忙着巩固自己的权势,赤焰军刚被灭,边境危机不小,穆王府忙着镇守边关,谢玉忙着收拢军权,夏江忙着巩固悬镜司的权势,言阙因为赤焰军,林家,祁王,以及宸妃的死跟言皇后决裂,忙着隐藏自己的复仇之心,远遁朝堂,璇玑公主忙着扩大红袖招的势力,培养接班人,辅佐誉王开始在百官中安插势力,太子,越贵妃,誉王,皇后等人都忙着暗自收拢势力,安插自己的人上位为官。

    所有人的关注点都不在静妃这么个透明人身上,即便是言皇后想找茬都找不到理由,这样的人,自然就容易被忽略过去了。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对静妃这么放心的,璇玑公主就不是。

    第三点,璇玑公主等人的大意

    秦般弱那位师姐提到过璇玑公主是太过聪明,所以寿数不长,可见,费心筹谋,策反夏江,参与策划赤焰逆案的璇玑公主应该也是费心耗神,没有活太久的。

    那时候,在她手里创办出来的红袖招有多大的势力尚不可知,但可以确定,当时的璇玑公主叮嘱秦般弱辅佐誉王,也就是说,她自己是还没有走到誉王面前的。

    甚至,誉王都不清楚璇玑公主这样的一股势力,有可能当时的红袖招势力还没有这么壮大,很多东西大约是鞭长莫及的。

    但璇玑公主聪明。

    虽然静妃出身不高,但好歹生有皇子成年,这个皇子虽然跟梁帝不对付,但却在外建立赫赫战功,军权在手,这是她没法放心的。

    所以,她在静妃身边安插了一个很年轻的婢女,也就是小新。

    作为一个奸细,梅长苏跟靖王产生嫌隙的那一次,才是小新第一次做任务,这也就意味着,小新蛰伏在静妃身边至少近10年,或者更久,都没有找到静妃的半点把柄,更没有露出半点可被利用陷害的机会。

    其实,有些东西细细一想,真的挺不可思议的。

    当时的靖王是祁王带大的,一举一动都深受祁王和林家的影响,那件事发生后,靖王更是一次次据理力争。

    迷惑的是,那明明是所有人都不敢轻易提及的一件事,可靖王却屡屡撞枪口上,一次次撕开梁帝不愿不想不能面对的事实,可梁帝仅仅是偶尔斥责几句,然后将他远远地放逐在外,带兵打仗,建立军功,手掌兵权。

    璇玑公主算计了这么多,却终究没有算到,一个过于完美的后宫妇人,一个手握大权的皇子,都会对她要扶持的誉王带来潜在的威胁。

    正因为没算到,所以她也仅仅只是对静妃有警惕之心,安排了一个暗桩就算了事了,却没再对静妃作出什么不利的举动。

    可以说,璇玑公主是整件事背后的操控者,可就是她,都忽略了静妃母子两个人,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大约也正是那些人的大意,才给了靖王和纪王爷救下庭生,却没有被发现的机会的,否则,庭生可就是静妃母子百口莫辩的一个催命符啊。

    我们看过了很多宫斗剧,后宫女人的手段,是很可怕的。

    男人的战场,在边境,也在朝堂,而女人的战场,则是后宫,静妃在后宫这么多年,始终不显山不露水,这份心计,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当然,她本身的性格淡泊,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到底还是当时的形势,以及幕后的那些人,太看轻了她而已。

    那么这里我们再探讨深一点静妃的关系。

    《琅琊榜》最开始不明白,言侯爷和夏江明明是一对好朋友最后为何是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结局。如果豫津是女孩,恐怕当初就要和夏江的儿子指腹为婚了。夏江对自己的夫人都要赶尽杀绝,也是言侯爷在暗中保护。言侯爷劝夏江的时候说,你觉得我错了,我又何尝不是觉得你错了。

    夏江不明白言侯爷一把年纪看起来还是一个愤青,言侯爷也不明白夏江最开始也是正义青年,如今也为了权利不择手段。夏江的夫人同情璇玑公主,最后却发现自己引狼入室。莅阳公主和谢玉看起来郎才女貌,其实两个人根本不是一路人。莅阳公主可以为了儿子,为了皇室颜面嫁给谢玉,但是绝对做不出对卓家不择手段的利用。

    知道谢玉做过的事情,也知道谢玉曾经想杀自己的儿子。但是谢玉出现了事情,莅阳公主也做不到袖手旁观。向誉王交换条件,不要连累谢家。对谢玉说,我保全不了你的性命,却能保全你的名声。谢玉一直喜欢莅阳,莅阳公主虽然不喜欢谢玉,但是两人却是多年的夫妻,也生了三个孩子。两个人就算没有爱情,夫妻之间的情义还是有的。

    静妃对梁帝恐怕也是这种感情,梁帝喜欢宸妃,喜欢越贵妃,对静妃就没有那么宠爱了。第一宫中美女多,静妃不算出挑。第二,静妃自己也没有要出头的心思。宸妃喜欢言侯爷,静妃喜欢林燮,虽然两个人都是皇帝的嫔妃,但是绝对不会争风吃醋。

    静妃不受宠,自己的儿子也不受宠。最开始她熬了多年,有了儿子还是嫔位。连小太监都不把她放在眼里,态度很轻慢。后来得宠,黄主司赶紧来道歉示好。但是见惯了这些趋炎附势的人,静妃完全不在意。静妃不得宠,自己的儿子也不得宠。军功累累还是一个郡王。

    誉王发动九安山兵变,行宫被困。皇室们一派混乱,连梁帝自己也慌了,靖王能不能赶到?如果晚一步,自己和皇室都有性命之忧。这时候的静妃说,自己愿意做梁帝的最后一道防线,来保护他。不仅是梁帝感到惊讶,我也感到惊讶。梁帝和静妃之间并没有太多感情,他们不是唐玄宗与杨贵妃。

    梁帝把权利看的最重,静妃一直喜欢林燮。这时候的静妃却愿意保护梁帝,要知道她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梁帝看到静妃的决心,自己在言侯的建议下拿起剑准备自我防卫。这时候的梁帝也没有把静妃推到自己前面。唐玄宗那么爱杨玉环,最后还是让杨玉环做自己的替死鬼。

    梁帝并不爱静妃,静妃也不爱梁帝,但是他们却在危机时刻共进退。并没有选择抛弃对方,选择自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夫妻呢。静妃和梁帝之间到底是什么感情呢?静妃并不喜欢梁帝,但是她觉得一个妃子为皇帝牺牲是应该的。就像莅阳公主最后保护谢玉时那样,梁帝虽然无情也并不是昏庸软弱的皇帝。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也难有真情流露的时刻。

    所以陈安隅的确很喜欢静妃。

    隐忍不发,一发击中,睿智明达,明察秋毫,从容不迫,沉静温和。

    也爱而不得,海底月不可捞,心上人不可及。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很喜欢,很欣赏她。

    作为女子,有恩必报,端庄优雅,爱恨看清。对于林燮,几乎没有人知道她深藏多年的喜欢,自然应该是这样,林燮妻儿和美,她又何必插足。拿的起放的下,不会如小女子一般对喜欢的人,念念不忘,势在必得,一心只有爱情。静妃这种人知道当舍则舍,当断则断,不会因为爱情变得面目全非。而对于她的恩人,对于林燮和林乐瑶,有一种江湖儿女的侠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年那一次援手相助,她用一生来回报。

    在后宫,她没有如其他妃子一样,想着承恩雨露,为了夺取圣心的勾心斗角,蝇营狗苟,在她身上从来都没有。即使被遗忘深宫默默无闻多年,她也没有成为一个怨妇,不争不抢不闹不妒,偏安一隅。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不爱皇帝,可能也有这个成分在,但是她也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荣华富贵啊。

    作为母亲,看靖王,就知道了,宫廷长大,朝臣,兄弟,皇室,却还能保持赤子之心。足以见得,静妃的教育成功。

    以及她遇到大事的时候,被陷害的时候,被挑拨离间的时候,通过几个字就认出林殊的时候……

    静妃娘娘,比起现在电视剧里的许多女主女子,那是没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