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史风华 » 第七十五章、访贤人解忧除困 诚相邀婉言谢绝(中)

第七十五章、访贤人解忧除困 诚相邀婉言谢绝(中)

    翌日,朱元璋带着马秀英、孙瑾凌与邓友德、汤和、徐达、周德兴几人出城,几人每人一骑向南出发。

    朱元璋笑着同邓友德言道:“友德,我只同他们几个人说,要带他们见一位高人,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高人。”

    邓友德轻笑道:“大哥不是说要找治世之能臣吗,机缘巧合下我看了一本《魏文正集》,里面对战国时期各国的刑法都有很深刻的注解,我觉得这是个人才,便同大哥说了此人。没想到大哥看了他的著书,非要亲往相请。”

    马秀英好奇地问道:“那你说的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邓友德言道:“回嫂子的话,他叫朱升,人称枫林先生,曾经任池州学正,后因战乱辞官回家,现今在歙县石门开馆讲学。”

    周德兴听完邓友德的介绍,便觉得此事有些不太靠谱,遂不服气地喊道:“那你说的是个教书先生,咱们城里有的是,还用折腾这么远,跑到歙县去找他。再说了这人呆的地方也太偏了,再往南都出了应天府(朱元璋攻下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府)的管辖范围了。”

    徐达轻笑道:“大贤之人往往是归隐于山林的,都是要多次相邀的,这样才能显出我们的诚意,咱们还是多点儿耐心的好。”

    汤和也在旁边搭腔:“等见了枫林先生,周德兴最好闭上嘴,不要说话,以免惹着人家。”

    “哟,他脾气那么大,老子给他一拳,看他还有没有脾气。”周德兴很是气愤,他们一个个对一个白面书生如此客气。

    尤其是大哥,也是一副求人的样子,看着自家大哥把一个未曾谋面的教书先生当菩萨供着的样子,周德兴想想就来气。

    “让俺家大哥费这么大周折去请他,他若是有真本事便罢,若是没本事,看俺怎么收拾他。”当然了这只是周德兴的心里想法,此时他是断断不敢说出来,他怕朱元璋训斥他。

    “你若是去打仗就不要跟着了。”朱元璋听到周德兴要动手的话,得警告他,否则就他那个楞脾气,还真不一定,会做出什么事儿。

    “别呀,大哥,我也就是痛快痛快嘴,没有大哥的话,我是不敢动手的”说完周德兴求救地看向马秀英。

    马秀英也笑着调和道:“周德兴还要帮你拿礼物呢,他可不能回去。”

    “对对对,嫂子说的对,俺还是有用的。”周德兴连忙附和道,听完朱元璋几人都被他逗笑了。朱元璋备着见朱升的礼品,自然是周德兴负责带着。

    几人正说着,忽从前方冲出一名妇人怀中抱着一个一周左右的男孩,喊道:“小女子有冤,求平章大人为小女子做主。(朱元璋占领集庆后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江南行省平章)”

    朱元璋见有人冲进来,连忙勒住马,只见妇人简单的流云髻,斜插雕花木簪,一身银丝茉莉花对襟振袖收腰罗裙,眼中略带忧色,怀中的孩子胖乎乎的脸蛋,睁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天真无邪地看着骑在马上的朱元璋几人。

    邓友德先下马将妇人扶起言道:“这位娘子,您这是?”

    几人一看此妇人的装扮与孩子的脸色,便知道这位不是什么劳苦大众,怕是哪个高官的家眷,大概是受不了什么家法,才跑到这儿来,找朱元璋做主。

    妇人抱着孩子哭诉道:“小女子是帅府都事李善长的家人,这是他的孩子。”

    说完妇人又跪下言道:“李大人已有一个多月不曾露面了,眼看着他这是不要我们娘儿俩了,民妇走投无路,特来求平章大人为我们娘儿俩做主。”妇人这么一说大伙都听明白了。

    这时马秀英与孙瑾凌下马,孙瑾凌将妇人扶起:“快别跪着了,你还抱着孩子呢。”

    说完马秀英问道:“这位娘子贵姓?”

    妇人颔首言道:“民妇叫秦漫雪,孩子叫李琪,还望夫人为我们做主。”

    正说着,汤和凑到朱元璋的耳边言道:“这是李善长养的那个外室,想进李家的门,善长夫人不同意,他左右为难,这不躲了吗。”

    朱元璋恍然大悟言道:“奥,我说他请求去城外办差,说是考察滁州一带的吏治,感情是躲事儿呢。”

    汤和言道:“办差是真,躲事儿也是真。”

    周德兴最是看不惯弱女子被人欺负,遂在后面言道:“这是怎么个意思,一帮人合起伙来,欺负孤儿寡母,这太不像话了。”

    徐达在一旁劝道:“一家一个样儿,咱们也管不了这么多。”

    马秀英听到后面几个男人的你一言我一语,遂对秦漫雪言道:“漫雪,我这儿有事儿要出去一趟,这样吧,你先回去,过两日等我回来了,你到府上找我,咱们再做商议。”

    秦漫雪见马秀英要为她做主,便知道她定会管这事儿,连忙要跪下磕头:“民妇多谢夫人。”

    马秀英连忙拽住她:“快别行礼了,这个月份的日头毒,我命两人送你回城里吧,别把孩子晒坏了。”说完马秀英吩咐后面的随从将秦漫雪母子送回去。

    朱元璋一行人行了大半日,到了歙县,眼看着日头已经偏西。朱元璋便吩咐在歙县找家客栈先住下来,打算明日再去石门找朱升。

    第二日清晨,几人迎着朝阳,直奔石门而去,在羊肠小径中穿行,两边竹林深处,青葱一片,清秀,爽目。

    微风吹过,无节奏无旋律的竹涛声阵阵悦耳,不时传过的各种鸟儿的鸣叫声,置身如此美景中,不觉让人心旷神怡。

    朱元璋边看向四周的芳草竹海,边感慨地言道:“还真是个清幽之地,不比外面的战火连天,这倒像是个世外桃源”

    说着几人走出竹林看到一片农田,邓友德上前打听到朱升的住所,农夫遥指南方言道:“你们再向南走,过了这条小溪,翠竹相加,篱落四周种满葵花的院子便是。”

    邓友德谢过农夫,最后几人策马来到一所门前流过小溪的茅庐,越过小桥。

    来到庄前,朱元璋亲自上前叩门,不一会儿,有一少妇打开门,只见少妇一身大红长袍,挽着简单的发髻,头上戴着一支梅花木簪,一看便知是新婚妇人。

    此人正是朱升儿子朱异的新婚娘子,因家中的男人都在学堂,故而只有她一人在家。

    新妇看向众人,朱元璋拱手作揖言道:“鄙人朱元璋,特来拜见枫林先生。”

    新妇言道:“我公爹在外授课还未回来。”

    马秀英上前问道:“不知先生的学堂在何处?”新妇拿手指向茅庐的后方,言道:“向后再行二里便是。”马秀英微笑地向新妇致意,几人便离开了。

    不多会儿几人来到了朱升的学堂,竹林深处出现几间房舍,早晨的雾气让学堂置身于云雾缭绕之中。

    里面不时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孩子的声音带有朝气,让人听了不免心悦神怡。

    几人正听得入迷,从学堂内出来一位少年,头戴轻纱头巾,一袭月白长袍,来到朱元璋面前拱手施礼言道:“我家先生有请几位贵客到后堂一叙。”

    朱元璋也拱手言道:“那就有劳了。”

    说完朱元璋与徐达几人跟着学生一起去了后堂,而马秀英与孙瑾凌则留在外面,坐在林木下的石头上看风景。

    朱元璋几人来到后堂,见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两鬓微白,剑眉星目,松形鹤骨,嘴唇微扬,身穿浅灰色长袍,出门相迎:“贵客前来,不曾远迎,还望海涵!”

    朱元璋连忙整理衣裳,上前拱手言道:“凤阳愚夫朱元璋,久闻先生大名,特来拜谒。”

    朱升微笑着请几人进屋,屋里阳光充足,满屋的书卷,堆满架子,窗外盛栽松竹,微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动听声响,令人神清气爽。

    朱升请几人坐到宾位的案几前,遂后有书童上前敬茶,朱元璋拱手言道:“两个月前,在下侥幸得占集庆,只是苦于无经营之方,特来请教枫林先生。”

    朱升言道:“早闻将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对百姓是秋毫不犯,在这乱世着实不易。将军乃当世之英雄豪杰,而在下只是一山野教书之人,劳将军大驾,光临寒舍,实在是愧不敢当。”

    朱元璋言道:“先生自谦了,先生的著书在下曾细细拜读,先生在书中对天下乱世分析透彻,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朱升端起茶盅抿了口茶,复放到桌上,这一系列的动作看的周德兴急躁起来,汤和在旁边使劲摁住他,还示意周德兴看向朱元璋,周德兴立时蔫下来,不敢再动。

    朱升言道:“敢问将军之志?”

    朱元璋言道:“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民不聊生,在下不才,欲伸大义于天下,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

    朱升言道:“将军为天下苍生计,乃天下百姓之福,鄙人不才,有一些粗浅见识,供将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