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寻踪 » 第二十二章 三镇叛乱

第二十二章 三镇叛乱

    公元94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镇叛乱爆发。这场动乱涉及了当时的河中、永兴、和凤翔三个节度使地区。这些地区的统治者纷纷割据一方,背叛汉隐帝,导致局势一度极为严峻。

    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率先开始反叛。他在陕西地区割据,自封为秦王,企图摆脱中央政府的控制,建立自己的政权。与此同时,赵美的牙校赵思绾叛变,占领了长安这一重要的政治中心。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亦背离汉朝,投靠蜀国,加剧了局势的动荡。

    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汉隐帝果断采取行动,派三路军队平息叛乱。命枢密使郭威率领大军,出征河中,平定李守贞的反叛;命郭从义担任行营都部署,率领侍卫军平定永兴节度使赵思绾的叛乱;命赵晖担任西南面行营都部署,统领大军讨伐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的叛乱。

    ----

    三镇叛乱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汉朝。在随州,刺史董本宗召集了当地的文武官员和士绅,商讨如何应对这个严重的危机。赵则平、冷飞燕和赵匡胤三人坐在大堂左侧,董遵诲坐在右侧。董本宗紧皱着眉头说道:“诸位,三镇叛乱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汉朝。我们随州临危受命,必须尽快商讨如何应对这个严重的危机。”

    会议厅里,众人议论纷纷,思索着应对叛军的最佳策略。一位年轻的士绅挥动着折扇,激情澎湃地说:“诸位,我们应该立即组织起义军,迅速加入汉朝三路大军,共同对抗这场叛乱。这是我们守卫家园、忠诚于皇上的时刻!”

    坐在赵则平身后的赵匡胤轻声说道:“言之有理!”赵则平点点头,表示同意:“朝廷已派三路军平反叛乱,叛乱会在明年结束。”

    “赵大哥,你怎知叛乱会在明年结束?”赵匡胤好奇问道。

    “我只是猜测而已,各州各镇如果能组织军队,同心协力,加入朝廷的大军,区区三镇叛乱兴不起风浪。”赵则平急忙解释道。

    赵匡胤和冷飞燕分分点头,表示同意。

    此时,董遵诲站起身,摇了摇头,说道:“父亲,诸位大人,虽然我理解大家的热情,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先暂时观望,等待事态的发展呢?皇上已派三路大军振压叛乱,我们何必急着凑这个热闹?况且随州百姓如今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如果我们冒然出兵加入战争,势必会增加全城百姓的负担。我认为,我们目的最应该做的是先加强随州的防务,以防叛军对我们随州不利。”

    董本宗听完频频点头,说道:“遵诲说得有道理,诸位意下如何?”在场宾客窃窃私语,但没人有再提出不同意见。

    此时,赵匡胤突然站起身,说道:“如今,国家危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作为忠贞之士,岂能袖手旁观、寡不救众呢?我认为我们应该组织起义军,加入朝廷的大军,共抗叛乱。同时,也可以加强随州的防务,确保百姓安宁。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赵匡胤的话语犹如泼了一盆冷水,让在场的文武官员和士绅们都愣住了。坐在一旁的赵则平被赵匡胤刚才这举动吓了一跳,但同时也被他的刚才的勇气和气魄折服。而一旁的冷飞燕偷偷靠近赵匡胤的耳朵边轻声说道:“你说得非常好,我和吴大哥,哦,不!是赵大哥。我们两都认同你的观点。”

    “谢谢冷姑娘。”赵匡胤暗暗自喜。

    这一切都被坐在对面的董遵诲看在眼里,他感觉到自己的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色难堪,于是奋然起身对赵匡胤说道:“赵兄弟,今年多大?可否带兵打过仗?可否有过一官半职,管过一州或一镇之事?”

    “在下二十有二,从未参过军,也从未任过一官半职,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时下的判断。”赵匡胤毫不示弱地回答道。

    董遵诲冷笑一声,说:“年轻人,你虽然热情满怀,但对于国家大事,你恐怕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权衡之道。在此之前,你是否了解过战争的残酷?是否了解过百姓们因战乱而饱受磨难的生活?我们在此商讨的是如何在保护百姓安宁的前提下,解决国家危机。盲目行动只会使局势更加恶化。”

    赵匡胤沉默了片刻,然后坚定地说:“董大人,我承认自己年轻无知,但是我也明白,国家陷入危机之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出一份力。我愿意带领随州勇士们加入朝廷大军,为国家付出一份力量。同时,我们也会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过上安宁的生活。”

    董本宗见众人面露难色,便拍了拍桌子,说道:“诸位,我们都是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我们暂时静观其变,保存实力,等待事态的发展,如朝廷的大军无法平反三镇的叛乱,我们再出兵也不迟。各位意下如何?”

    在场的所有人都分分表示认同。赵匡胤还想起身再说点什么,被身旁的赵则平一把拉住,轻声说道:“赵兄弟,你已经表明了你的观点,董大人也有他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暂时静观其变,等待时机,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赵匡胤听了赵则平的话,虽然心中仍有些不甘,但知道此时再争辩下去,只会让局势更加紧张。于是他没有再说什么。

    随着会议的结束,众人陆续散去。赵则平、冷飞燕和赵匡胤三人离开了议事大堂,回到了各自的房间。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敲开了赵则平的房门,说道:“赵大哥,我来向你辞别。”

    赵则平一愣,然后颔首道:“你要去哪里?”

    赵匡胤坚定地说:“我要前往河中郭威将军的阵营。”

    赵则平又惊又喜,因为他知道历史上的赵匡胤自从跟随了郭威后才能建功立业,于是急忙说道:“太好了,我很支持你去追随郭威将军,你会成就一番大业。何时动身?让我陪你一起去吧。”

    赵匡胤坚连忙摇头道:“赵大哥,你误会了。我刚刚收到了河中送来的信件,我父亲正跟随郭威将军在河中作战,他受了重伤,我很担心他的安危,所以决定去河中探视他老人家。随后我便会返回洛阳家中,随州让我很失望。”

    “不行,你得去河中,投奔郭威将军。这样你才会立功,才会一统天下,成为一代帝王。”赵则平心急地说道。

    赵匡胤皱了皱眉头,说道:“赵大哥,你何出此言?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一统天下,成为一代帝王?而且,我之所以要去河中,是因为我担心我父亲的安危,这是我作为儿子的责任。至于立功、投奔郭威将军,那些都是次要的。”

    赵则平看着赵匡胤坚定的眼神,知道他此刻的心意已决,便叹了口气说:“好吧,我尊重你的选择。走吧,去照顾好你的父亲。待我和董大人、遵诲兄弟道个别后,我与你一同前往河中。”

    赵匡胤本想再说点什么,话到嘴边却没有说出口,只是点了点头。他深深地向赵则平鞠了个躬,然后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