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江山美人 » 第166章 骁将

第166章 骁将

    三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

    这些日子与蔡邕的交流让王旭收获颇丰,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文学,还包括天文、历史、政务处理等等,非常广泛,甚至学了古琴、笛子和洞箫等乐器,虽然是初学者,但他这辈子似乎挺有天分,每天在名家蔡邕的指导下,进步非常大。

    至于颜明,她本就对古典音乐极为精通,虽然在水准上与蔡邕和蔡琰有极大差距,但却具有后世成熟的音律知识,三人互相学习印证,倒是收获不小。

    本来颜明还提出升降调的概念,但蔡邕觉得这个还需慎重,说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阶代表着心肝五脏,如果没有考虑周全,那音乐是美了,但难以听出人的心声,比如杀气、煞气、寂寞、窃喜等内心情绪,把王旭和颜明侃得一愣一愣的。

    此外,王旭还亲眼见证“蔡邕救琴”这个流传千古的典故。

    那天,蔡邕按照王旭和颜明的建议,制作历史上第一根真正意义上的单管洞箫,正在调音的时候,隔壁陡然传来“噼噼啪啪”的材火声。

    王旭和颜明没觉得什么,但蔡邕却是大惊,把手中竹管一扔,连滚带爬地跑出去,没一会儿就拿着一个表面已经烧焦的青铜木跑回来,显然是刚从炉灶里救下,甚至连手都被灼伤,但蔡邕却非常高兴,说是要造出一把绝世好琴。

    看到这里,王旭和颜明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根从火中救下的青铜木估计就是焦尾琴的琴身。

    可惜王旭最终没能亲眼见到这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出世,因为蔡邕希望一个人的时候静心制作,担心因为心绪不宁而使得琴有瑕疵。

    此后不久,王旭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宁静祥和的地方,不是他不想与蔡邕一家相处,而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至少绝对不能再让徐盛和典韦闲下去,每当看到两个大将逗着村子里的一帮小屁孩或者院落里的小母鸡来混时间,他就揪心。

    临走的时候,蔡邕一家显得极为不舍,足足送出五里之外。

    小蔡琰双目含泪,说不出话来,默默把亲手做的四个精美小钱袋送给众人,最后还脸红红地单独送王旭一根她亲手做的竹笛。

    众人虽然惊讶蔡琰悄悄给他做这么别致的礼物,但都不以为意,三个月的相处情同一家,蔡琰跟他相处最多,妹妹送哥哥点东西实属正常,只有颜明给王旭一个大大的白眼,但也没有多说什么。

    依依惜别后,王旭沿着山间小路渐行渐远,回头看着那静立风中,遥遥凝望的一家三口,他心中涌起深深的愁思,暗暗下定决心,将来定要保这家人平安。

    或许是为了摆脱离别的感伤,众人都不由自主地加快马速,一天之内竟然奔行近两百里,在入夜前抵达太湖南边的一个小渔村。

    远远见到岸边有个赤膊露腿的精壮汉子在晾渔网,便赶了过去。

    精壮汉子大概十八九岁,陡然听到马蹄声,回过头来,看徐盛和颜明腰间带着佩剑,王旭和典韦还背着两件用粗布包裹的武器,不由警惕地抓住鱼叉,细细打量。

    “吁!!”

    眼见这汉子有些紧张,王旭隔着二十步便勒住战马,温和地笑说:“壮士不必惊慌,我们只是路过此地,意欲见识一番太湖风光,不是坏人。”

    精壮汉子的神色略为缓和。

    王旭笑着接道:“壮士,敢问此地距离湖中夫椒山有多远?”

    听他问起这话,精壮汉子更是放松不少,古铜色的脸上露出些许笑容:“不远,如果是熟手操作快船出航,大半日就可到达。”

    说着,他好奇地看几人一眼:“几位莫非是想去游览夫椒山的风光?”

    王旭拱手笑道:“正有此意,久闻夫椒山是吴王夫差令伍子胥练兵的地方,想去瞻仰前人遗迹。”

    “噢!想必几位是外出游历的士族公子吧!”精壮汉子笑了笑,略带自豪地说:“你们还真是找对地方,我们这儿可是方圆百里最大的村子,村里的熟手和快船最多。”

    “你为什么断定我们是士族出身?”颜明奇道。

    “我们这里南来北往的人很多,时常会碰到去夫椒山游玩的人,除去游历的士族公子,便只有豪侠和富商,但豪侠与富商很少有人知道夫椒山是当年伍子胥练兵的地方,所以我推测几位应该读过很多书,是士族的公子才对。”

    这人还挺聪明嘛!

    王旭有心试探,摇头笑道:“你的说法稍显武断,天下奇人那么多,山野乡民也同样有博学广闻之辈,未必就只有士族的人才读书。”

    汉子狡黠一笑:“既然是奇人,学识定然广博,想来高官厚禄也是指日可待,提前称为士人也不为过。”

    想不到今天竟然碰上这么聪慧的渔民。

    王旭有些惊奇,笑着反驳:“如果这人是闲云野鹤,清廉高士,不愿为官呢?”

    “这……”精壮汉子语塞,不知如何作答,但很快就坦然地笑说:“公子多智,倒是在下思虑不周,有些愚鲁。”

    率直谦虚,能听进他人言,这个渔民真是不错。

    王旭心里对这汉子产生好感,笑着追问:“不知壮士姓名?”

    “鄙人宋谦!”

    “宋谦?”

    王旭瞬间觉得这个名字很熟,即便在模糊的记忆里,仍旧是相对深刻。

    记得历史上东吴有个骁将就是叫宋谦,虽然没有单独列传,但频繁出现在东吴大将的传记中,不但在神亭岭一战与孙策碰到太史慈,还参加过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合肥战役,更跟随陆逊火烧连营,追击刘备到白帝城,虽然没有震古烁今的功绩,但却是东吴的元老级骁将,忠勇可嘉,也不知眼下这人是不是那个宋谦?

    算了!不管是不是,这人本身都很不错!

    想到这里,王旭的语气更显柔和:“宋谦,我看你言谈举止很不凡,以后肯定能有一番作为。”

    宋谦洒脱一笑:“公子说笑,我不过是个普通渔夫,虽然有三分勇力,但哪里能有什么作为。”

    王旭的大脑飞速运转,笑着接道:“你为何不去参军?”

    “哎!”宋谦叹口气,神色颇有些无奈:“早前也想过,黄巾叛乱的时候就有建功立业的想法,可我父亲那时候病重在床,如果我再离开,父母该如何生活?”

    王旭眼睛一亮,关心地问:“那你父亲的病可已经完好?”

    宋谦眼神一黯,隐隐透露出内心的悲痛:“没什么好转,我们寻过医,但那些医者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开个药方,让我们好生调养。”

    王旭皱眉道:“既然是这样……那在下对于医术也略知一二,不说包治百病,但比起寻常庸医要好上百倍,可否让我前去看看,说不定能帮上点忙。”

    宋谦猛得抬起头来,双目放光:“此言当真?”

    “当真!”王旭笑着点头。

    宋谦激动了,双眼泪光闪现,突然冲上前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道:“公子若能救我父亲性命,在下虽然家贫,难以为报,但却有一身蛮力,愿为仆从,鞍前马后,绝无怨言。”

    宋谦从相见到现在虽然说话客气,但却是不卑不亢,颇为洒脱,此刻因孝而做出这番举动,让众人很有些感动。

    王旭翻身下马,上前扶起宋谦。

    “你放心,我定全力而为,你家在何处?”

    “就在前方不远。”宋谦情绪有些激动,慌慌张张地带着几人往家走。

    宋谦的家从外面看上去不差,但进到里面却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不用想也知道是为了医病,把能变卖的都变卖掉。

    王旭跟着宋谦穿过门厅来到里屋,见到一个粗布衣衫的妇人正给床上的中年男子擦拭身子。

    他略为打量中年男子的气色,心里有些疑惑。

    不对啊!

    这宋谦的父亲看上去很健壮,如果是重病,应该很快就消瘦,怎么还会看到肌肉?

    看他的气色,怎么像是身体经络出问题?

    此时宋谦已经与他母亲在做交待,王旭也没管他们,径自来到床前,看着宋谦的父亲道:“壮士,你先让心绪平静下来,莫要激动,我自会给你详细诊断。”

    “谢谢!”宋谦的父亲艰难地点点头,声音极其微弱。

    王旭没有搭话,伸手为他号脉。

    片刻之后,他脸色一变,苦笑着望向宋谦母子:“你们最初究竟是让什么医者给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