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画外之音 » 第一百零五章 明月楼失火

第一百零五章 明月楼失火

    “他知道,此画献出后是有极大风险的,可他承蒙皇恩数年,这是他心中所愿,或者你可以理解为,他还未对圣上死心,那毕竟是他的师父。此外,他同你有一段情,辜负了圣上,罔顾了伦常,他一直都于心有愧,这些年,是他不肯放过自己。”

    溪音看着钟良,忽然发狂地笑了起来,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钟良从未见过这样的溪音,纵然是当日得知子末身死时,她也未曾作此状。

    她一会哭,一会笑,晃晃荡荡地走下了明月楼,走回了自己的房间。钟良一直跟在她身后,不知道她到底要做什么。

    只见她从床底拿出一坛梅花醉,砸碎在地,满室酒香四溢,她“咚”地一声跪在了地上,仰面痛哭。

    她只觉喉咙中干涩无比,却无法自控地吼道:“真高尚!你们真高尚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她将身边的碎片拿起二话不说刺进了自己的脖颈。

    钟良冲上去捂住了她的手,却还是晚了一步,那献血顺着脖子留了下来,他慌乱地替她包扎,她嘴里却喋喋不休:“愚蠢,对那样的上位者有指望,真是,哈哈哈哈,愚不可及!不对,蠢的人是我啊,是我啊!”

    三日后,宫里传来消息,明月楼失火,画师王希孟葬身火海,死无全尸。

    阖宫遍知,那年轻的画师同自己毕生所作画卷一同烧为了灰烬。

    究竟是意外还是有意自戕,终究不得而知。

    自古帝王无情,为了遮掩真相,无所不用其极。

    他以性命做赌注,赌帝王的一丝未泯的良心和仁慈,可惜,他终究是赌输了。

    这次,连无字碑也可省去了,纵然是宰相蔡大人欲立个衣冠冢,也不被应允。

    听宫女说,明月楼的大火燃烧了整整两个时辰,在寂静的深夜里照得宫内光辉灿烂,火焰被风吹得老高,翻飞的画卷一片片化作灰烬,雕梁画柱纷纷倒下……

    而那溪音琴师用酒坛的碎片损毁了面容,和钟太医远走,听说那琴师时而疯癫,时而正常,还好有钟良如同父兄般的照顾,勉强活着。

    汴京城内,达官显贵依旧奢靡成性,清音阁也照常营业,声名鹊起。

    除了子末和溪音的几个旧友,再也没有人提起过他们。

    曾经名震天下的天才少年和名动汴京的琴师少女自此消失在江湖之中,再没半点音信。

    京郊的尼姑庵中,一个小尼姑双手合十,紧闭双目,跪于佛堂之上。

    “妙空,门外有人找。”

    “是何人?”

    “说是你俗世的父母亲。”

    “不见了。”

    自从知道明月楼失火,子末葬身火海之后,双儿便落了发,搬离了府中,落了发,真正遁入了空门。

    我一生别无所求,俗事种种,都不与我相干了。

    年纪大的姑子都议论纷纷:“那是侍郎家的千金吧,还未嫁人,年纪轻轻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一心就要出家。”

    “许是为情,女子大都如此,譬如我当年,若不是将军身死,我也断然不会如此。”

    “可妙空这样的年纪,也不大像。”

    “出家人了,怎么还议论人是非?”

    “罢了罢了。”

    妙空反复沉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新入庵的小尼姑不明白她到底在沉吟什么,便问一旁的老尼姑,“妙空在说的是什么?”

    老尼姑解释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梦中,一切皆只是念头形成的‘相’,可说是‘名字相’,不是实物,称之为“无”;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心的念头和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就叫做“不一不二”,也是:“色(相)即是空(心),空即是色“。

    ‘一切唯心造应作如是观’——我们的生活的空间就是和”梦“一样的,是心的显现。这意思是要观苦,观无常,观无我。一切的观法中,最最重要的观就是观无常,刹那刹那变;观苦,生老病死;观无我,自己作不了主,你想不老,它偏要老,你想别生病,它偏要生病,要好好观,这就是苦、无常,无我,再加个“涅盘寂静”,就叫四法印。什么叫法印?像个印章那样。佛法的印章,苦、无常、无我,就是三个原则。所以这四句偈就是叫我们好好观苦,观无常,观无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好复杂。”那小尼姑挠头,迷茫的眼神看着老尼姑。

    这时又走来一位姑子来论道。“记得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目睹启明星悟道成佛时,曾发出过这样一声感叹:

    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的这一声感叹,言下之意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他自己因为没有妄想执著,所以他证明得了,成佛了。

    据说释迦牟尼在悟道成佛时,证得的是“十二因缘法”,这十二因缘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共十二个环节组成,一环扣一环,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用以解释人生事象。若想要免除老死,就应免生,如此反推,断绝一切“无明”,就能通达《心经》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境地。

    按照因缘所生法,在诸法空相的境地里,并没有一个“我”的存在。凡人因为执着于有我,在智慧里掺杂了种种妄想、分别、执著,因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必须把“我”破掉,才能得到真正的如来智慧。

    佛法认为众生流转六道轮回之苦皆由“十二因缘法”中的“无明”而起,也就是糊涂、愚昧、不通晓真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等等,没有所谓的正知正见,却有无数颠倒梦想,错把虚妄的当作了真实。也就是说,种种颠倒梦想皆因“无明”而起。”

    在佛教里,“无明”是贪、嗔、痴、慢、疑的总称,认为种种欲念都是违背宇宙法则真谛的,不是正知正见,均被视为颠倒梦想,故如梦、幻、泡、影、露、电,不真实,易破灭,易粉碎,易变易,快且短暂,不可能恒常不变。

    我们由此可知,《金刚经》最后的四句偈,本来是讲智慧层面的。简而言之,《金刚经》最后的四句偈,本来讲的是人的内心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偈中的“有为”,是指人的种种欲念的起伏变化,如梦、幻、泡、影、露、电一样变化无常;而与“有为”对应的“无为”,一定程度上是指“无我”的状态,即《金刚经》里说的“如如不动”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