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再见亚西兰 » 第二章 寻找勒嘛族

第二章 寻找勒嘛族

    世子暂不敢定夺。

    齐皇要世子调查的事,且称之为“太祖刺齐”事件,先不说世子对此秉持的态度,但要查清其背后主使,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须知,天下舆论皆为太祖重生,冒然与之对立,这不仅事关齐国未来大计,也关乎宣王府的声誉,他必须要好好斟酌一番。

    若要着手彻查,该从何处查起…

    既然信条为勒嘛族人所写,那也只能从这查起了。

    有趣的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起御皇太祖,必定会想到勒嘛族。说起勒嘛族,也势必离不开御皇太祖。其中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难言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御皇太祖生于勒嘛族,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人见过勒嘛族人,除了御皇太祖。人们第一次听到勒嘛族,还是因为御皇太祖。

    悉知,当年太祖赢得天下后,其首要愿望,就是回去看看他的故乡,结果发现,心中的故乡,变成了荒漠。往昔的痕迹,也早已被风沙侵噬,他再也找不到一个勒嘛族人。

    回到皇宫城后,太祖亲自提笔,着手描述其母族,勒嘛族的意识形态、生活文明,又派人大肆宣传,通入私塾习其智慧,自此勒嘛族人的传说,才慢慢传遍亚西兰。

    但这一切,似乎都是太祖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因为没人相信,也从来都没人听说过这么这个种族。

    野史《王朝计》中也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其大意是:北风刮起的黄沙,一瞬间让回家的游子红了眼,他翘首望着故土,目光所及,尽是茫茫一片荒无,不知何时起,他的心也随着未能寻得思恋的故人而抑郁了。

    后来,人们得以印证,这其实写的就是御皇太祖。而在他的寝宫里,一直正挂着一首诗词:

    天不清,水不净。烽火起,狼烟吹。将之死,万民悲。几进退,山岚归。终于四海风起座,屠尽百川浩荡归。三骑银枪平天下,夜来无风歌几声?

    晚年的御皇太祖,曾对后世说,他死后不需为他修建皇陵,将遗体下葬在他的故乡,裹上一层草花,在墓碑上刻写勒嘛族太元即可。

    正是由于他的痴恋,人们才渐渐相信了,有关勒嘛族的传说。

    可奇怪的是,后人曾探访过太祖的故土,但照他在地图中所画和描述的地方,那里却是一片极高寒之地,并没有所说的荒漠,也根本到不了。

    这不得不又让人起了疑心,勒嘛族,究竟存不存在?

    而后,它也就成为了历史中,最难以描述的传说,是这上千年来一直被考究的对象。所以真正意义上讲,勒嘛族根本就不存在,要查他们,难比登天。

    凶箭和字条,世子看了,并没什么特别。字条上的文体,是否为勒嘛族字体,他不识得,不过少文官李静,是他的好友,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按他的学识,这应该错不了。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那支箭。

    很有意思,它的箭镞,是黑色的石头做成的,李静说那是黑曜石,这种石头只在火山附近才有,一般那种地方,是没有人生存的。

    再说其箭身,那也刻着一个图案,是由四枚弯月交汇而成,交汇中心是一颗眼珠。根据相关记载,那的确是勒嘛族的图腾印记,基本和太祖所画的图像吻合。

    这么说,这真是勒嘛族人所为?

    可世界之大,火山之多,时间也有限,即便勒嘛族人真的在那种地方,也不可能尽数查知。

    会不会是内贼所为,从而故意嫁祸勒嘛族?

    皇城守卫森严,四周每个角落,都有禁卫军把守,没有一处死角可以躲过他们的眼睛,如果说有人夜里投箭,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可据禁卫军所说,龙辰宫出事的那一晚,皇城内并没有任何异常。齐皇生性多疑、谨慎,闲杂人等也根本进不了寝宫,而且服侍、保护齐皇的人,都是先皇信赖之人,这基本排除了内贼所为。

    世子想起十谏请命,让齐皇废除太祖元婴法那会,其管家曾转达宣王之意,劝告他莫要多管皇宫之事,言天有变,衣服不可外晾。

    如此来看,世子也越觉得此事不简单,查与不查,后果都可能很严重。最主要的是,如今宣王府的情势,也并不乐观,朝中有双眼睛一直在盯着,若此事掺杂其中,卷进不必要的麻烦,其父王的处境可就危险了。

    可他随后得知,齐皇要处死那一晚所有轮值的禁卫军,和宫中一切可疑的人物,其中不乏后宫先妃、宫女…加起来,得有近千条人命含冤而死。

    倒也不奇怪,须知,齐经辰上位还没坐稳半年,皇城就发生这样的事,以他的性格,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会令人意外。

    可是,近千条无辜的性命,就这样白白冤死…

    这将是七国休战期,最严重的一场屠杀。

    不行!

    世子决定了,这滩浑水,他必须要踩。

    其因有三:一则,如方才所说,皇宫近千条人命,不能让他们枉死;二来,若朝中有贼,查之或可防之,以佑齐国纲政得以正序;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太祖元婴法若不废除,齐国未来必将动弹,或将生灵涂炭,这也是他不愿看到的。

    世子的决定,令齐皇很满意,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对那群人延缓死刑三个月,但若他没能查出个究竟,三个月后,那群人依然要死,而他宣王府也要究责。

    说来说去,还是得从那个不现实的勒嘛族查起。可惜,旧王族武帜称帝后,御皇太祖相关的东西,基本都被毁了,若是能找到太祖留下的地图,或可前去看看。

    有谁可以帮一手?

    世子秉烛夜思,只想到了一个人,大娘的侄子洛西风,他曾在旧王族手底下做过事,也许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

    洛西风,世子该称呼他为大舅,前兵马大元帅、曾经的洛王府世子、开国元老洛城天的长子。

    已经是过去式的了。

    一切祸端,皆因兵权而起。

    十年前,洛王病逝,齐开皇有意收回兵权,但外传洛王府的小王爷们,不愿意交出虎符,还密谋造反,宫中舆论,不堪入耳。

    齐开皇盛怒,下令查封洛王府,将洛王府四子收押天牢、撤销一切军职、爵位,乃至全部处死。而消息传至军营,引起三军震动,惹生兵变,后来多亏宣王出面,保住了洛王府上下,才稳住了三军。

    洛西风现在是副元帅,宣王的二把手。当初为了镇住三军,宣王受命接过虎符时,提的条件就是,洛西风四兄弟必须在军中复职,但不复其权。

    次日,世子去了军营,不见洛西风,又到了将军府,还是找不到他。将行离去,不巧途中遇见一人,是赵王府千金赵灵熙,她提着一个红色的食盒,却也是来找洛西风的。

    她知世子寻不到大舅,便跟他说:“我知道西风在哪里,跟我来。”

    世子便跟着她,来到城北,穿过一片枫叶林,依着河流一直走,终于见到一人在河边垂钓,那正是大舅洛西风。

    赵灵熙忽然裹足不前,只远远地看着,随后把食盒交给世子,说:“替我把这个交给他,不要告诉他是我送的,就当是你这个外甥的一番心意。”

    世子觉着奇怪,便问:“为什么?你不见他?”

    赵灵熙沉默着,河边的微风,拂乱两角鬓发,轻轻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再看了一眼洛西风,忽然笑了笑,随后转头便走了。

    “大舅…”

    世子远远地喊着。

    洛西风一阵意外,“大外甥?你不在雾岭赈灾,跑我这来了?怎么样,幸不幸苦?”

    受七星乱象影响,齐国北州五城爆发百年罕见大旱,数十万人受难其中,世子请命赈灾,已近半年之久,若非皇城发生那样的事,他也不会回来。

    不说寒暄,世子直切主题回道:“快别提了,这次来,外甥是有一件事,想要请教一下大舅。”

    洛西风便问:“什么事能让我们将军城第一美公子犯愁了?”

    世子也不遮捂,直说:“听闻大舅年轻的时候,在旧王族手下做过事,外甥想知道,大舅有没有听说过勒嘛族?”

    洛西风忽然严肃,“你问这干什么?”

    齐皇要保密,世子也不好直言原因,只说是因为天灾的缘故。

    自天灾起,又遇吴皇追杀令,雾岭人心惶惶,都以为这一切是御皇太祖重生之故,噪乱难定,所以为了安抚民心,便想多了解一番御皇太祖,和这勒嘛族,到时候回去也有个说法。

    洛西风听之,浅浅一笑。

    随后又说:“小宇,你十谏齐皇的事,之前我就已经听说了,有些事,你最好不要管。”

    接着便谈起了当年的往事。

    年轻时,他确实在旧王族手下任过一年半载的行兵护卫,关于御皇太祖的事,也多多少少有些耳闻,但这勒嘛族却不曾听闻。

    不过…

    洛西风说:“有一个人,你也许会感兴趣。”

    世子便问:“谁?”

    洛西风回曰:“石开。”

    石开,小名小石子,旧太元翼州人。

    当年江湖相遇,洛西风同他结为好友,一起奔赴帝都皇宫城,为旧王族效力。洛西风武艺高强,被旧王族亲自提为行兵护卫,而石开武艺平平,一直不受提拔,专司后勤。

    武帜正式称帝的那天,石开告诉洛西风,他被调到了“乌门”。所谓的“乌门”,是旧王族帝室的一个特殊工部,收录太元王朝一切内务秘密,其中不乏对御皇太祖和勒嘛族的调研。

    后来,他们就再没了联系。

    旧王族被推翻后,“乌门”也没了消息,石开有可能被清算了,也有可能还活着,洛西风曾多有打听过,但一直都没有他的消息。

    石开有个老家,在周国大渔郡夷岭乡。若世子真想要研究那东西,或许可以去那找找他,不过机会渺茫,如果他死了,那就是白跑了一趟,而且还要耽误不少时间,毕竟那是在周国。

    世子忽显得惆怅,洛西风看出来了,只是嘱托他,宫中之事,他最好不要插手。世子听而不语,只看着河流,脸色平静且严肃。

    这样的话,他听过了不下十次。

    如洛听,这条小绵河,自西向东,绕过锦州,泗水,分界皇城以南。我终日坐在这里,听其音,是潺动的宁静。观其色,是骚乱的清浊。后来才渐渐明白了,这是流水的规律。

    弱水闲石坐,听君两猜言。

    他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