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紫玉他乡 » 紫玉他乡

紫玉他乡

    他失落的心,女儿一半,前妻一半,一无所有的他,只剩下记忆和一些思想,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男人无家的心是女人放纵的天堂。无望的旅程是婚姻和人生不幸的跋涉。尘封的往事只能成为书中的细节与描写。一切都不是从前了。

    ——题记

    一个学哲学的人,与他交谈说人生之要义,莫过于抬得起头,沉得住气、弯的下腰。无论顺境逆境,无论成功失败,唯有挺直腰板,才能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才不会丢失做人的尊严底线;深处迷局,不要自乱方寸,要善于在乱象中寻找出口,在繁杂中把握机遇;要有容人之雅量,妥协之性格,谦卑之品质,这些足以让你在纵横捭阖中游刃有余。他只给其在桌子上瞬间写就了一首诗歌:

    这片风光,如期展开

    是一些不定的风向

    把信写的更长些

    中间便有千万里的山河

    一路读下去

    让无形的伤口

    读到深处

    看是否有盐的味道

    感觉总是很沉

    像林间的屋顶堆满秋天

    并渐渐有微冬的寒意

    这情调,自古就适合于你

    这世界不可界定,梦境般的荒唐

    不可捉摸

    许多纸烟以外的苦味

    总是一吻再吻

    品尝人生残酷得如此凄美

    常常不设防

    就是大滴大滴的泪

    呵,四十一岁

    是一串无法破译的语言

    脸上的忧郁

    是一支古老的琴曲

    晚上踱步

    总叫你想起远天远海

    想起好空阔好寂寥的东西

    什么时候

    一睹完沧桑晚宴

    下一次上成

    山珍海味。

    他想起女儿,想起婚前的一切,他点燃了一支烟。

    你我都不会忘记“2179179”、“1515140”这一串串记载心灵独白的数字。

    研读03年情书,彼此都欣赏对方,深爱对方,并以强大的爱情火花迸溅成文。正是那时的爱情力量让我从成熟走向成功,不曾想,我们也有劳燕分飞的一天,爱情成为过去式,孩子也成了双方的牵挂,哎……

    还记得捉马那间小屋吗?墙上挂着那幅《琴声》字画,至今仍静静躺在那个单元房的书柜中……

    从2003年4月1日相识到捉马卫生巷同居,这是一个漫长的心灵遂道。在捉马你陪我看房,在一起逛街,逛药店,在一起吃饭、住宿,甜蜜的空气弥漫于我们的身心。还记得因丢掉一元钱而心疼吗?为了我,你落过多少泪,操了多少心……让我重新翻翻这个《情感交流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经历多少个日子,从心灵殿堂走向现实生活中……而今,离婚了,还想你一个人,伤害了,还想一个人,痛定思过了,还想一个人……我看到你2003年8月9日写的文字,感觉你是多么的想念我,甚至到了销魂蚀魄的地步,我今天失去你,让我后悔一生。永不付出更多情与爱给别人。我哭了,我们能走到一起太不容易,太多的无助与无耐,去忍受外界强大的压力,压力之下,三年之内,你我奋起直追,赶上了我们梦想的生活。我的性格修养却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磨合不下去了,走到了今天双方心碎的地步,想一想所创造的一切,不是钱的付出,而是双方心的付出,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一个孩子一个家,一个老婆一个妈,我为什么会伤害你那样深。

    我们都向往城市生活,在若干个打拼的岁月中我们奠定了城市人的基础。

    我一生错怪你了,那时候,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城市骑着单车,人的一生有多少这种艰难奔波,为工作、为生计,且拥两个人心心相映的岁月呢?我只记得在一切没有着落的时候,在捉马那间小屋,你坐在我的大腿上,你的眼泪大滴大滴的流……重拾往事,历历在目,我为什么要这样,《情感交流集》中这样记载:

    “我们的感情发展到了难舍难分的程度,在她再三催促下我终于上路了,她送我之前,一直抱着我哭,说舍不得让我离开,可是泪水一遍遍流淌下来,我内心都碎了。我极力抑止住复杂的内心不让她发现,我一遍遍用手去擦拭她脸颊的泪水,说些安慰的话。临走她送我到站口,那一笑有多么不自然和复杂,一个人冷冷地坐在车上,抽着烟,眼里却噙满泪水,黄昏在黑暗中终于掩住了别人的眼睛,泪水流了下来……那一刻心在滴血。”

    写着这些沉甸甸的往日文字,我觉得依旧我是你的靠山,我还得为这个破碎的家庭承担我的一份责任。离婚后,我挥金如土,不珍惜金钱,想你在捉马居住时为丢失一元钱而不悦,你说一元钱能买四个馍啊!与今天相比那时的钱是什么?是“钱实情真”。你和孩子还依旧是我的依靠,我不能再沉沦下去了,尽管离婚了,但这份担子依然是我的。为什么一生只爱过一次的女人和孩子,不勇于承担呢?没有理由!

    他离开了,在这个2008年的冬季!

    永远记得撑一伞细雨,你与我蹫凉黄昏的街心。

    翻动着你针针见血的心语,才真正感到你如同腊梅含笑,如焚的热情在我的世界里缭绕\\绽放。在常人看来,家境的衰弱,年龄的增长,生活的重担根本不配有一个什么红颜知已,甚至是大学本科生,笑掉大牙的无稽之谈;君不见孤灯夜下数十载习作,君不知童年的悲歌,少年的奋进,青年的坎坷造就的是一个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十余年仍是一无所获,农村与城市两栖边缘人。似乎永远进不了角色,只不过是社会大学的旁听生而已。我从心底里自卑,正因为一日日,一年年奔波在乡间大道和城市的中心,见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多少年了,有过的抛家别母,有过的人地生疏,有过凄凉孤独,恩怨情仇,风雨晴晦,调侃与嘲讽,激动与奋进,失败与震痛,终将过眼烟云。如今仍是一无所有,回顾数十载岁月就如晨钟与晚霞,晚风与败叶,让人在秋的意象中,如人到三十必须临风而立而无暇顾及脚下沙沙作响落叶的命运。看阳光一层层撤离地面,秋雨莅临,秋风乍起之后,天地日见深远,这之前,是一片危机。

    望着桌上一页页你的情书,那些真挚的女儿情怀,坚贞的思想和敏锐的笔锋,感觉到我们从乡村走入城市,城市下的我们,什么都没有,可分明得着什么。

    多少年前他向往城市生活,至今仍在边缘生活,暗夜里,他逐渐认识到城市生活本质上像围棋盘,而人则像是棋子。城市将人分布在各个格子里。不同的在于,仅仅在于,它的横线和竖线,交织得更长、更细密,组成的格子也更多更密。每一个人都既可能是有利于别人达到目的之弹跳板,也可能是障碍别人成功的绊脚石。看似混乱的一片棋局,其实每一个棋子都在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无秩序中包含着原则性和规律性。灵犀不同,玄化各异。城市是最崇尚也是最检验个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所在了。一切亲情、友情、爱情,宥于其中,生动得近于亢奋,嬗变得近于刺激。摆布棋局的,却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它是时代它是社会,它是城市生活本身。它改变人的命运轨迹,如同儿童改变图画拼板一样任性……

    无论怎么样,如果我们是诚实的,则我们不得不承认,幸福不过是人心的感觉,平平淡淡的生活尤其真切、感人。我们渴极了的时候仿佛能喝干大海,而实际上需要的不过是一瓢清水。

    阳光底下,再不幸、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在整个动荡的大潮下,命运乘张,生离死别,显得那么平庸寻常不可选择,像河水汤汤而流。有的人年龄增长了而心胸瘪缩了。我庆幸我自己最终并不属于这一类人……

    夜夜无眠的时候是夜夜漫涌的泪水,只是写在纸上,流在了心底。

    我不知道怎样去叫你的名字,在爱极了的天庭下我无法表达,让人禁不住又十分的怜爱与牵挂。那些期望和叮嘱,那种认识和洞察,那份牵挂和思念,那些心里惆怅和惶恐,困惑的让人感到无比孤寂时对我倾吐的思想与博爱,那些纤细的心已密密麻麻布满啼血的文字,啼血的心声,那个思极了的坚贞信念与宽容心襟,让我无时不感到这一页页一张张中国文字逐渐加深的印象,象贴在玻璃窗户上的剪花,在大雨过后依然鲜艳照人,淡灭不忘。

    思念是杯酒

    “外面下着雨,犹如我心血在滴。”想起昨天下午打电话那么久,总想跟她多聊一会,其实,亲爱的妹儿,很多时候,你我的思想,心情和思念都留在离开的那些日子,想你的日子,心一半是牵挂,一半的一半是心儿细细的涟漪和痒痒的感觉。

    算一算我们相识到相知、相爱已有一个多月,面前摊着你一大堆情书,我重读旧函,洞察近乎人物细节性的迹象和影子,以及那颗由彷徨和矛盾到思而念之的女儿心。

    你让我写你,写你我的故事,写成小说;其实,在创作中最难的是一种创作欲望下的酝酿过程。这段时光里,作者是最难的。

    我觉得要想写好作品,尤其是你所说写你,还缺少许多你我实质性的交往,因为“非典”把你我限止了,许多小说的描写和生活细节都是从人物性格和从一件件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是一杯茶,初品时很浓,以后还得不断更换,因为这与事实成比例,茶便是事件,每品一次,生活的味道依旧,但每品一次其位置和人的思想相对不一样,比如茶依旧是茶,杯依旧是杯,人与人的位置象是事件的标志,每坐下来谈心,心灵总有不同的感觉。生活是杯茶,它是淡淡的,对于人生便是位置了。“位置”即是事件的铺开与发展,必须深入到这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与人物性格联系起来,加之环境使它从各方面得到考验,也就是通过各种具体事件,深刻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愈复杂,考验就愈充分,人物也愈明朗。

    创作是件艰辛的事,如果写爱情,婚姻小说是最难的。难就难在突破自己。难就难在在《武夷山恋情》基础上突破性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悲与苦、酸与甜。诚然悲剧是作品力度的展示,它来源于生活,折射人物的命运,高于生活,是典型化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思想反映。《武夷山恋情》是圆满的,而《校园外那朵带雨的玫瑰》是不幸的,是场令人深思,让人啧啧摇头的悲剧。

    因为创作必须与现实结合,前者是浪漫的美好的爱情,后者则成了与现实事实下聚变的悲剧。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哪有是幸福的悲剧。在你的思想底蕴中,早就孕育着亲情与爱情的矛盾冲突;显然,你若是成为我的人物,那是十分可悲的。也就是说战胜不了自我被一种传统的东西所压倒,则是现实中的不幸,你的悲哀、我的伤感,是兆头?且看作品的严肃性和现实性则是最敏感的触摸。也就是说,你所在这场自己的爱情中负出还是退缩,给你思想造成的压力和对爱情的认识程度,以及对人生对自己所真心爱的人追求与矛盾的冲突等等一系列复杂和琐碎的生活、思想细节,你何去何从?是失去爱情还是对一些原本的思想观念的反判?都是你在作品中所表现的。

    这些,又必须和现实生活也就是与时代生活相结合起来。你让我分析和想象,思考作品的结局,或是为了爱情,提出反判与当代人生活相吻合的思想,这些都是让人难以长耐和值得深思的。把握错了,确实是场真实的悲剧,现实原本是残酷的,只一念之差,便可酿成千古憾事。且看:二、三种倾向性的悲剧结局

    1、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在大学这段生活中,那个爱情在她一生中埋下了很深的种子。她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他给予她事业上不少的支持与帮助;但最终由于她的彷徨和忧郁,由于她的软弱和不想违背亲情,在家庭的反对下放弃了他的热情和追求、思想的变化让她嫁给了一个比他在物质基础上强的人。就在她出嫁的那天,他却在那个晚上失魂落魄地出了车祸。新婚之夜,梦见他一身孝衣拿着一枚黄玫瑰祝福,猛然醒来,冷汗淋漓,身边的男人则让她失了身。那晚她哭了,无眠到天亮。“回门”的路上恰遇围着一群人,她神情敏感地突然象疯了一样扒开人群,看见了他那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苍白的已经没有血色,他的妹妹哭成了泪人,哭着哥哥……命苦啊哥哥……突然她与她目光相视,妹妹已经不认得她了……

    若干年后,她与男人做爱时还常常想起她与江夫君第一次在被窝里鼻息微微的柔情,于是,她去看他已是身心很脆弱的母亲,老人望着她:“这么多年了,你还记着他,真是‘劳驾’闺女了”。那天,她无意中发现了大学时他给她写的那本情感交流集也烧了一大半,那上面只留下了他的一点点字迹《思琴》、《念琴》、《谈琴》、《读琴》、《问琴》……唯有《琴声》不在了。在他每每祭日里,她都驾驶车去出事地点祭他,在一个雨天的黄昏,她驾驶车恍忽地冲向了桥下的湖水……

    这样的悲剧效果则在人物性格上尊重了人物的思想与品性。

    2、大学校园内外,他们深深相爱一年多,却遭到她家人的坚决反对,但是她已经深深地爱上她,已经在毕业时有了身孕,在亲情的劝慰下,他们分手了。但他要求,分手也可以,能不能把孩子生下来,给了他,由他抚养;但她亲情关系考虑到孩子一旦生下来之后很可能会牵扯到两个人的感情,遂家人强迫性地要求打掉;在她心中那种事实不情愿接受,却又软弱地接受了。从医院出来的路上,她看到了一对年轻夫妇换着自己亲爱的孩子又抱又亲,索然间她象被针刺了一样,头一下子就炸了,冲击亲情的安慰、哭着、笑着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疯了……对于他则成了度日如年的呆子,几年后安葬罢病母,遂独自一人去了远方,以后没有人见他回来……

    爱情与婚姻终因由于亲情干涉在大学时期化为泡影。一切美好的追求都象流水不复再现……

    这些悲剧性的东西,就是在作者世界观支配形象的同时,生活本身也影响作者的思想,主要是生活规律所具有的逻辑力量,它能排除我们不符合逻辑的思维和看法,以尊重生活的真实性,有了生活的真实性,才能有形象的完整性。不要认为人物的行动是由作者规定的,但当人物的性格展开后,作者还要反转来受人物行动的支配,这就是所谓的“性格逻辑”,有些作者作品完成后人物和事件至所以不同于原计划,就是为了适应人物性格逻辑。

    因为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具有与上一代或上两代人不同的思想意识,从人的思想根基出发,诚如一些社会学家证明,亲属关系二十世纪之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以前家庭关系基本呈收敛型的,但现在总的趋势已经变成发散型的了。这是一种极为客观的论述,既不残酷也不动听,就像在说一棵树生长期一样。但对每个家庭来说,这些包含的真实几乎能挤出血来。我不想类比,在洞察现实中人和事物之间了解,更多是惨不忍睹事实。我感到结合是庆幸的,分离便是悲剧,尤其是爱情。

    3、大学时期的她与校外的他恋爱一年,在她的思想变化起伏中,她逐渐地倾向了物质生活,忽视了精神生活,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去奋斗来改变这一切,但是他们之间仍在悄悄地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最终出现了“第二个郭××”。但他们的变化,却被同舍的女友有所察觉,暗恋上了他。他竭力挽救,诉说爱情的不容易,但以后矛盾重重,最终在她家庭的干扰下她提出分手。他又一次失恋,失声痛哭。两年后,她离婚成了单身,这时,恰好大学同学聚会,场合下,见到了同舍的女友正与他在一起抱着孩子亲热着,这时,她见到了他,这是分手后二年第一次见到他,默默无语,她作为姨姨给孩子一些小玩意,忽然扭身匆匆告辞,回去的路上,哭泣连声,日后的日子,她一直是单身……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他的妻子不幸病故,送葬时,大学同学包括她都来了,见他痛苦难奈,她无法去安慰他……日后她多次来到他的身边,为他料理家务,但较为成熟和理智的他只是安慰她重找一个,他不适合她,那种距离与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当年在大学的情景与那种默契心情早已被现实和岁月以及被一种无形的墙阻隔了。他一直是艰辛地带着孩子,怀念他的妻子,写他的伤感小说。她离婚后一直未能再结。大学许多同学劝他,说她还是挺爱你的,但是她也觉得无形中有道墙,始终两个人走不到一起了……

    这里必须说明,小说中写到这里必须得符合性格逻辑,不能强拉,与现实中最一模一样的。这是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性格逻辑的反映,是要符合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尤其是70年代出生的他们,思想反判和超前,在爱情受重挫之后抱定独身主义,使小说意义更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

    这些悲剧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与上一辈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相抗衡,引起反省给予思考,严肃地道出了在物欲横流下感情沧桑中的饮食男女的爱情、婚姻的命运,重重地给中国传统文化上了一课。

    君佩,让我踏碎现实的梦,那滋味我怆然独饮……

    妹儿,这种生活问题引出的故事的悲剧美你能感受多深?你会作什么选择?

    一部完整的作品的诞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等着吧!等不会让悲剧上演时再写,同样能感受出真魅力所在,这需要相当出血的灵魂与心血!

    这是2003年5月17日的心情了。他真想告诉女儿,他心依然!依然爱着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