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星渠 » 第四章: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四章:办法总比困难多

    康胜利和找水队的队员们回到驻扎的大营房,立即把勘察情况报告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修大坝,建引水渠。

    当地的老乡们对冰山融水也有引水灌溉的经验。起初大家都是修明渠,但是因为夏天的温度太高,水渠的蒸发量和渗水量太大,真正引到田间地头的水也没有多少,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后来,老乡们就想了个办法,把水渠修到地底下,用水头把渠箍了,这样蒸发和渗水的问题就全都解决了。老乡们把这样的灌溉水渠叫坎儿井。

    虽然上级已经做好要修石城子到大部队驻扎地的引水灌溉工程,可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修,专家们的意见也不统一。

    一种呼声是像老乡们一样,修坎儿井,持这样意见的专家,理由是从石城子到大营房,距离太远了,差不多有六十多公里,戍边队伍就是人再多,力量再大,也不足以克服恶劣的环境和面临的困难。

    另一种方案就是把石城子山口截住,拦坝蓄水,然后修渠,专家的意思是,白天露天的水渠蒸发量大,那就让大坝白天不放水,等晚上的放水,只要渠够宽、流量够大,不存在蒸发的谁比到田间地头的还多。

    最终经过权衡之后,上级决定采取第二种方案,拦坝修渠,不仅要修,还要修一条世世代代能用的渠。

    驻扎队伍全军上下已经开始在做准备了,各个单位也都开始做修渠的思想动员工作。

    “亲爱的同志们,这是一场战斗,一场和戈壁滩一较生死的战斗!拿下它,让我们胜利的消息传到BJ去!”

    “同志们,为了祖国美丽的边疆,为了我们的老乡和后生娃们,再苦再累,这条水渠,咱们就是把命搭上,也无怨无悔。”

    ……

    康胜利和他的战友们群情激昂,巴不得现在就冲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要修这条渠,首先要打败的敌人就是茫茫的戈壁滩。专家们的方案确定后,施工具体要求也随之出炉,这条水渠,全部要用石头砌,最大程度减少水在半中央就渗没了的情况。而初步测算,就这一条渠,需要石头就得七万多方,石城子两边融水冲出来的河道里,石头多的是,可大部分已经被冲刷的没有了棱角,这种石头不能用,修水渠还得用棱角分明的石头,见楞见角的石头互相错落在水泥里,才能坚固无比。

    略懂地质的战友们组成勘察队,在东天山上去找石头了。没多久就传来好消息,这天山上的石头,大部分都是花岗岩,硬度够,实在是太适合修水渠了。可是,这石头,都在半山腰的圈岩峭壁上,可不好采啊。一小队人马先是拿着铁钎去打眼,一点一点的打,一天下来,一人打不了多少石头;铁钎不行,就用炸药炸吧,可是炸下来的石头太大,几十个人都抬不动,多炸几回吧,浪费炸药,炸出来的大小还不合适。

    后来,康胜利和大部分战友全都上山采石,两种方法都用,大块的石头先炸下来,然后大家齐心协力用铁钎凿。

    采石的队伍就驻扎在深山里,白天最热的时候就休息会,太阳稍微落下去点,大家就热火朝天的干。

    “比比看,咱们和天山谁更厉害,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咱们屯垦队和天山比高低,你天山就是再厉害,咱也把你一块一块给炸下来。”

    “一二砸呀,三四撬啊,五六开啊!”

    战友们喊着自己的口号有节奏的采着石头,在他们眼里,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石材的问题就这样算是解决了,沿着专家勘察出来的水渠路线,就在大部队已经开始动工的时候,才发现,单靠上级用车队拉来的水泥,根本就不够用,况且大家心里都明白,全国的水泥都比较紧缺,要这么一车一车的拉,不是个办法。

    这么大的工程,没有水泥,那和挖一条小水沟有什么区别啊?怎么办?正当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从老乡们嘴里传来在三道岭有石头可以烧石灰,老乡们用它们修的房子也坚固得很。

    成与不成,先试一试,领导决定从采石队抽出一部分人去三道岭找这样的石头。康胜利有带队伍的经验,就被选中去三道岭采石灰石了。

    这种石头三道岭是有,可是不好找,康胜利接到的指示是如果找到了,石灰石的任务是五千吨。

    战友们带着任务就出发了,完成任务可不能光靠喊口号,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行。

    康胜利和他的战友们没白天黑夜的在三道岭的茫茫戈壁上挖着石灰石,每个人平均三四天就得换一把铁锹,所有的战友手上,都是水泡磨破了之后形成的老茧。

    石灰石挖出来就被运到了大营房,在大营房的砖窑里烧好的砖拿出来用碾子碾碎之后,和石灰和在一起,就成了假水泥,作用和水泥类似,战友们都亲切的把这假水泥叫“代水泥”。

    这个时候,所有的准备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为了这一条水渠,屯垦戍边的队伍以大营房为根据地,分成了采石队、挖渠队和修渠队三个分队,一场在戈壁滩上的壮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三个工地都相距近百公里,战友们出发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担心的。

    有的战友说:“那么大的戈壁滩,修渠至少得一两年才能修好,我们去了,住哪啊?”

    “露营啊!这对我们来说还不是个平常事啊!”

    “一两年才能修好呢,我们不能露营一两年吧?”

    “咱们不是有帐篷嘛,用帐篷吧。”

    “那戈壁滩上的风,能把人都吹走呢,帐篷根本就搭不住。”

    “怎么可能,你看看哈萨克族的老乡们,常年不也是住在帐篷里吗?”

    “看你说的,哈萨克族的老乡们冬天有冬窝子,夏天有夏窝子。咱们不能也经常搬家吧,春天风大,夏天太阳大,还是要做长远的打算。”

    讨论的战友们多了,大家逐渐有了同意的意见,那就是自己盖房子,安安稳稳的在自己的工地驻扎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