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天子娇 » 第114章平叛

第114章平叛

    英王一死,叛军的军心便也失了大半。

    尧城那边,左信一鼓作气,将城外叛军击败。英王的东路大军,损伤惨重,锐气尽失。

    京城西城门这边,景王对夜晚的偷袭做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

    午夜时分,洛三千带领一万余人,在夜色的掩护下,突袭敌军成功。

    由于当时拓跋简也同样收到英王身死的消息,整个人沉浸在巨大的震撼和悲痛中。所以,对与洛三千的突袭,他竟是毫无防范。

    随着叛军东路和西路人马的相继溃败,历时两个多月的叛乱,到此便也接近尾声。

    只是,拓跋简带领残部逃脱。接下来的追逃任务,自然是落在了洛三千的身上。

    而此一战,国力损耗近半,遭受战乱的许多地区,又回到了立国之初,百废待兴的状态。

    所以,朝中随后的大事件,便是安抚民心,图谋建设。

    拓跋笙回宫那日,留守在京城的居民,以及还未来得及从京城回归的牡丹城百姓,早早的等候在了道路两旁。

    四万名威武的御羽军队伍,护送着拓跋笙的圣驾,自西城门绕到皇城南门。

    长长的队伍,在同样看不到尽头的夹道的百姓们之间缓缓走过。

    拓跋笙骑在她的枣红马上,身上的金甲玄衣,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她器宇轩昂,英姿笔挺,所到之处,百姓们相继跪拜,山呼万岁。

    朝野内外一片欢呼,然而谁也没有去注意景王紧锁的眉头。

    此次平叛,看似大获成功,可一个关键人物的逃脱,却让景王犀利的嗅到了潜在的危险。

    易沉浮,自平叛之初到如今,他仿佛不存在一般,三路大军皆看不到他的身影。

    然而,只有景王知道,此次英王叛乱,除了洛太后的幕后挑拨之外,还有易沉浮的推波助澜。

    易沉浮并非真正的效忠英王,他所效忠的,是南朝刘御。

    近两年,南朝政局趋于稳定,刘御便又生出了北上之心。

    然而,近十年来,大魏养精蓄锐,国富民安。刘御自然知道,贸然出兵伐魏,恐不能取胜。易沉浮自归附于南朝,便一直为其图谋。

    周围的百姓热烈欢呼,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景王坐在一辆马车上,跟随着拓跋笙的圣驾往宫内走。

    景王虽心中隐忧,也只能埋在自己的心底。

    关于易沉浮,他不能借助于朝廷的力量。

    因为他能够看得出,拓跋笙在对待天阙阁的事情上,与先帝的态度一模一样。都是将之视为洪水猛兽,除之而后快。

    为此,天阙阁的事,只能天阙阁内部的人来解决。他早就已经以天阙阁阁主的身份,向阁内的密探们,发布了阁主之令。

    找出易沉浮,将其与手下的分裂者清除。

    此次内战,大魏国力自相消耗,正好给了南朝可乘之机。

    回到皇宫的千秋万岁殿,文官武将各站一片。

    他们都是在此次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侍中高渊以及京兆尹周匡,虽然没有阵前杀敌,但他们二人极力维护京城秩序。在拓跋笙御驾期间,将京城治理的井井有条,自然是大功一件。

    尤其让拓跋笙讶异的是,御史中丞上官琦,竟然也留守在京中。

    当初拓跋笙与洛太后争权,他便是只顾着自己韬光养晦,保持沉默。

    本以为,京城报危,他会随着洛太后的銮驾逃跑,却没有想到,不仅他留了下来,也将一家老小全部滞留京城。

    他本人更是焚膏继晷,政行令出,在朝中稳固大局。

    虽然朝堂内的大臣少了一半,且有不少新的面孔,但拓跋笙看着,却是甚为养眼。

    没有了洛家的势力,这样的朝堂多好。

    拓跋笙一高兴,便觉得今日应该论功行赏。

    此次平叛,首功应该算是景王的。然而他毕竟是囚徒身份,再送到牢里也不合适,只能先恢复了他的亲王爵位,并赐给他府邸,让他始终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

    洛氏兄弟的功绩自不必说,拓跋笙当场拜洛九天为尚书仆射,封洛三千为骠骑将军。

    然而左信却是颇为令拓跋笙头疼。

    他功过参半,虽然斩杀了英王,守住了京城的东大门,但前期却损失了朝中三十几万大军。拓跋笙准备不予以他任何职位上的提升,继续做他的中郎将。

    这个结果让左信多少有些失落,却领旨谢恩,也默默接受了。

    京兆府尹周匡,提拔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员的选拨、任免。

    而京兆府尹之职,拓跋笙则破格提拔了临春园总管,修齐。

    另外,原豫州四海郡郡守郑良,则任命为豫州刺史,全力修复豫州民生。

    金汤将军杨顾,不升不降,继续做他的裕平候。

    其余文武官员,各自行赏不论。

    然而还有一件事,拓跋笙虽然极力忽略,却也不得不面对。

    那便是对逃离京城的洛太后,下旨迎回的问题。

    论功行赏的第二日,已随洛太后出逃至平安城的世家勋贵们,便派快马递来了折子。要求拓跋笙尊崇孝道礼仪,亲自出京城,迎太后回宫。

    亲自出城迎接是不可能的,她本就不想洛太后回来,怎会给她去撑场面?

    可那些世家勋贵的面子,她却又不能不给。虽然这些人在京城最为危急的时刻,灰溜溜的逃了,但人家必定是实力庞大的世家大族。接下来的民生建设,还需要仰赖他们的支持,她自然不能得罪,只能尽量稳住。

    可她又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毕竟这些人都是于国家无功之人,哪怕打着洛太后的旗号,也是没什么资格让她堂堂一国之君相迎的。

    在迎与不迎的问题上,拓跋笙与上官琦、高渊等几位大臣讨论了整整一个上午。最后决定,只出宫门迎接太后。

    虽然她始终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但眼看着洛太后喜滋滋的回宫,拓跋笙心里确实很不爽。

    此战之后,洛氏的势力非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洛家军在洛氏兄弟的带领下立了大功;而洛太后又在出逃的过程中,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比之以前,洛氏一党在朝中,却更是强盛了不少。

    洛太后这边的烦心事还没过去,景王那边又递来奏折。

    要求拓跋笙加强江北沿岸的军事防御,他担心南朝刘御会趁大魏内战之后,国力虚耗之际,大举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