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四十八章:贵族也有破落户

第四十八章:贵族也有破落户

    宣风坊在洛阳一百零九坊中,绝对算是“高尚社区”,隋唐两朝的皇家寺院安国寺,就坐落在这里。

    坊里眼下住着一位嗣王一位郡王和两位公主,其它文臣武将十多户。

    虽然也有不少平头百姓,但毕竟是守着皇家寺庙的善良地界,每户人家都特意筛选过。

    皆为有田有产,且家世清白。

    行走于街上,尽管秋风扫过偶有落叶,但处处整洁毫无破败。

    街上的行人,也个个透着不疾不徐的宁逸和一股彬彬有礼的气质。

    长公主送给武卓的是处三进的宅子,距离安国寺只有一个街口,早先是梁王专为夫人就近礼佛而建的。

    虽然占地只有三亩地,但精雕细栋处处透着雅致。

    后来梁王正妃病逝,便闲置下来。梁王死后几个儿子分家,正赶上幼年的李颖总闹病,长公主便找人说和将宅子买了下来。

    初时几年还来住过两次,但随着李颖长大,体质逐渐变好。

    这处宅子便彻底空置了。

    武卓原以为房屋过户是件很麻烦的事,不成想孙冒连衙门都没去,直接喊来了宣风坊的坊正。

    跟坊正交代了几句,将房契、武卓的官凭和两锭银子交给对方,就带着武卓进院看房了。

    传统的砖木瓦制宅子一旦长期无人照料,院里杂草丛生就不用说了。屋内漏雨结网返潮逃不掉,鼠虫蚁盗的也不可避免。

    尽管长公主买到手后翻新过一次,还重新置办了不少家具。但七八年空置下来,各处都已经没法看了。

    孙冒带着武卓里里外外走了一趟,长公主府里带来的三十多丫鬟小厮便开始忙活了起来。

    打水的打水擦拭的擦拭,让沉寂了多年的宅子再次热闹起来。

    武卓溜达了一圈儿,看着主卧里被耗子盗残了腿的雕花大床,还有因水气而开裂的茶几台面心疼的厉害。

    这些东西在时下价值不菲,要是放到现代,随便拿出一件在苏富比佳士得什么的,不都得拍出个天价啊。

    简直是暴殄天物!

    相比于武卓的小家子气,孙冒却豪气的很。表示出门前长公主有交代,一应就家具全不要,里里外外都打造新的。

    武卓一听赶忙拒绝。

    长公主送了这么大一处宅子已经够情面了,再让人家陪上全套家具,简直是蹬鼻子上脸。

    而且,这处三进的宅子加一起有四十多间房。

    家具虽然多半被虫蛀或是开裂变型,但好的也不是没有。随便捡把几件凑一凑,就足够用的了。

    于是武卓推辞,孙冒坚持,武卓接着推辞……

    俩人争将了一阵,武卓找到了理由,表示自己打算尽快搬进来,根本没那时间等新家具做好。

    孙冒也知道武卓身上担着皇差,住在长公主府不方便,别处又不安全,长公主才送了这套城里的宅子。

    要打新家具的话,赶工赶料一切从简也得等上半个多月,时间确实有点儿久。

    琢磨了一下,忽然问武卓信不信风水气命。

    在武卓表示自己就是个假道士,一本道家典籍都没读过后,孙冒拉着他就走。

    武卓被拽上马车问了一嘴才知道,原来孙冒要带他去户部的一处库房。

    那处库房里存着大批的家具摆件,而东西的来源,基本全是从犯官府里查抄出来的。

    好多人嫌弃犯官家里的东西不吉利,所以孙冒才问武卓信不信风水气命。

    这些家具被抄回来后,一部分卖掉冲入国库,一部分被户部节流下来。

    名义上是酌情拨付给外地入京的官员,实际上怎么回事大家心照不宣。

    除了名面上摆着的那些,库房深处封着的都是好物件。

    孙冒顶着长公主府的名头虽然面子够大,但还没大到能直接去库房里拉东西的地步。

    驾车带着武卓,先到了户部下面的一个类似于现代后勤管理处的办事衙门。

    衙门门脸儿不大,门口也没个兵丁把守,寻常人一走一过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孙冒在门前停好马车,带着武卓直接进到院内。

    有小吏迎出来询问,直接亮出长公主府的牌子,大模大样的要见仓部度支主事张大人。

    “张大人一早去正堂送本子了,估计过会儿就能回来。要不,您二位稍等一会儿?”

    小吏不敢怠慢,一边解释,一边把孙冒和武卓往里面引。

    刚进到堂间,就听到一个尖细的嗓音:“跟你们主事讲明白,别的还可以稍微往后压一压,这水泥和钢筋切不要拖延,一定要足时足量的供上。

    我这面入冬前就得出大框,一天也不敢耽搁。”

    “您放心,大人回来后我一定原话转述……”

    说话的两个人从里面走出来,其中一个陪着小心的是个六品官,另一个是武卓的熟人。

    说是熟人,也只是昨天刚认识罢了。那位内库的管事太监孙少监。

    武卓认出人,准备在孙少监的视线看过来时,再抱拳问好。

    不成想孙冒想先开腔儿了:“小的见过孙少监。”

    老太监听到声音转过脸一看,顿时就笑了:“呦,你俩怎么跑这儿来啦?”

    老太监五十好几,是皇帝手下的內侍太监。孙冒则是长公主府里的家生子。

    两个人同姓,主子又是亲兄妹,彼此不但认识,老太监和孙冒当外院管事的老爹还有些交情。。

    孙冒乐呵的回话:“我俩来办点儿事儿。”

    “什么事儿啊?”老太监笑的那叫一个慈祥,抬手拍了拍孙冒的肩膀,话却是问武卓的。

    武卓看出俩姓孙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亲近,腼腆的笑着后退半步,示意孙冒说:“我陪孙哥来的。”

    “是这么回事儿……”孙冒凑近了一些小声把来意说了。

    “嗨,这儿的破玩应儿也值得你惦记。”孙少监听完后一脸的鄙视。

    大气的一挥手:“跟我走吧。”

    “啊?”武卓有点儿发愣。

    稍微迟疑了一下,就被孙冒打着眼色的推了一把。

    武卓能怎么办,和孙冒一起跟在孙少监后面老实的往外走。

    这一出一进的,衙门里办公的人没太注意,倒是客屋里等度支主事的三个人来了兴趣。

    三个人年纪都不大,最年长的二十来岁叫李尚杰。从腰间挂着的绣金鱼袋就能看出来,是个皇亲。

    不过,鱼袋的金丝绣图实在是小的可怜,说明这个“皇亲”属于靠边儿站那一伙儿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虽然姓李,但无官无职更没封号,只顶着个通直郎的六品散衔壮门面。

    跟他一起的两位,赶他还不如。

    一个姓武,叫武敬真,挂着宣节副尉的八品下散衔。

    一个姓复姓公孙,叫公孙岐,挂着承奉郎的八品上散衔。

    其实三人的祖上都挺荣光的,不过祖上再荣光,也不是每个子孙都能照顾到的。

    拿咱们知名的刘皇叔打个比方,虽然号称中山靖王之后,可那位中山靖王刘胜有记录的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

    儿子再生儿子,血脉传到咱刘皇叔那,也只能蹲小县城里编草鞋卖了。

    好在大唐立国没多少年,一众皇亲勋贵开枝散叶再勤劳也有个限度。所以三个偏房小妾生的货色,还能大小搞个文武散官混俸禄。

    今天来找度支主事,是公孙琦分家出来单过,不过大房很抠,只分给了他一个搬空的小院儿。

    公孙琦手里没多少钱,便宜家具看不上,贵的买不起,便想着到户部库房里弄点。

    可他担心自己的面子不够,就央求着李尚杰一起,帮着撑撑场面。

    至于武敬真,就是打着帮忙的名义来混的。

    寻思着如果李尚杰面子够大,也捡两件好的回去充门面。

    仨人眼见着孙冒和武卓跟着宫里的孙少监走了,都有些好奇。

    武敬真看了眼李尚杰,见李尚杰没拦着,便坐那冲着引武卓和孙冒进来的小吏招了招手。

    类似的破落户小吏见得多了,真心不想搭理他们,但又不敢得罪,只能陪着笑脸走进客屋。

    武敬真大大咧咧问:“刚那俩人干嘛的?”

    小吏其实也不清楚,就是站边上听了一耳朵。

    陪着小心回话:“回武校尉,那俩个走在头里的是长公主府上的人。

    另一个跟您好像是本家,听说话好像是太医局的医正。”

    “我本家?”武敬真皱了皱眉头:“瞅着年岁不大就医正啦?

    我怎么不知道姓武的里面,还有在太医局任职的。”

    公孙琦“呵”了一声,不紧不慢的说:“天下姓武的多了,怎么还都得你认识啊。”

    “天下姓武的是不少,可在这洛阳城里有头面的,就没有我不认识的。”武敬真说的很自信。

    “得啦,头面个屁,兴许那小子名叫武医正。”公孙琦脸上颇为不屑。

    “也有可能。”小吏赔笑附和。

    “医正”可不是寻常的文武官职,太医院里能混到那一步的,随便叫一个都得四五十岁。

    “也是……”武敬真点了点头。

    他觉得但凡姓武的,不可能有坐到六品官儿了,他还不认识的。

    随后笑骂了一句:“他爹娘胆儿还挺肥,什么名都敢起,也不怕福薄压不住。”

    “要是真不怕的话,就叫武阁老啦。”公孙琦瞅着武敬真开涮。

    武敬真官职没人家大,今天又是厚着脸皮来蹭的。被刺了也不好回嘴,尴尬的笑了一下便不吱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