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鸿蒙大道君 » 第三十五章太极拳经,武道秘典!

第三十五章太极拳经,武道秘典!

    金鸡报晓,云开日明,谢渊自一晚的修行中开始起身,走到了院落开始了一天的修行。

    武学之道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自古以来武者都有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传统。

    其意指练习武功,贵在坚持,冷不避三九,热不避三伏。

    自古以来,老祖宗教育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道理,就是因为三九和三伏为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侯,在数九寒冬与炎炎夏日锻炼,不仅健体,还能增强对寒冷、炎热等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

    此外,其中还有一层精神内涵:锻炼人们不惧严寒、不畏酷暑的坚强意志。

    于是意志坚强的武者便谨遵千年古训,无论寒冬、酷暑,都一如既往地坚持锤炼自身武道。

    而自入的丹道之后,谢渊却又有了一番明悟。

    谢渊认为拳法重在一个“练”字。

    而关于这一点,谢渊与王超的交流之中,王超却是持着不同的意见。

    其言拳法在于一个“养”字。

    王超曾说过:“拳法不是一味的专心苦练而是应遵循一个‘养’字,就好似古代的丹道修士遵循天地的规律,吞吐日月精华,以人心感天心方才能够大成。”

    其曾言:“日月之精华非是实物,而是心和意,融合日月运行的规律。这才是采集日月之精华。”

    “日月的精华,不是它的光,而是它其中蕴含的养生规律和道理。从其中明白到了这个规律,并且照着去做,就是采到了它的精华。”

    对于这一说法,谢渊深以为然。

    然而谢渊与其之武道见解却又是截然不同的反面。

    谢渊认为:“日月的精华人是可以吸纳得到的,是实物,能使人拥有它的特性。”

    其便在于“观想”二字。

    观想初升的大日,朝气蓬勃。

    感悟大日的伟大,于心海中汲取大日的力量,拳随心动。

    观想自身便是一轮大日,观想自身如何普照大地,观想自身如何使得万物复苏……

    心和意,融合,遵循日月运行的规律,将日月运行的规律融入到自己的拳法之中。

    日月的精华,不是它的光,而是它其中蕴含的运行的规律和道理。

    而人只有适应了它们,并以此观想它们便能强大自身,而这便是“练”,而非“养”。

    眼睛可以骗人,感觉可以蒙蔽你的认知,但身体不会。

    只有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律动,才能不断超越自身。

    从其中明白到了这个规律,并且照着去做,就是采到了它的精华,就能够使自身拥有日月的特性。

    即是一种,以精神反哺肉身,以肉身增长精神的武道。

    谢渊于院外演练着传自三丰祖师手书的《太极拳经》。这门直指武道之路的秘籍,谢渊至今都怀疑这不是这个世界的武道。

    其中所讲述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让谢渊不由深深感慨这位无上大宗师的武道境界。

    谢渊甚至怀疑,那位名传千古的大宗师早已超脱了这方世界。

    因为其之所述武道的详尽,其中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描述,这才使得谢渊以其为根本,归纳了一身所学。可惜其上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并未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理详尽描述出来。

    按照谢渊的推演,要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当要其真武明神道之中玉皇归位,三清入驻才行。

    而根据大道天书的解释,那种境界早已超脱了凡人的世界,是能够移山填海,御风而行的陆地真仙境了。

    这种境界按照大道天书所归纳的世界最低都是二星世界才可能出现,根本不是一星级世界所能够出现的。

    ……

    “难不成是这位大宗师将一星级的世界生生拔高了一个阶层不成?!”对于自己的想法,谢渊心中不由生出一抹惊骇……

    摇摇头,将纷乱的思绪甩出脑海,谢渊不由跟着初升的朝阳演练起了太极拳。

    ……

    自谢渊回归武当至今,已然是入了秋。谢渊经历过武当四时的美景,知道武当山四季皆美,各有千秋!

    而非要评出个最美之景,当属武当“秋阳散映青山红,珊瑚万树琉璃中”的盛秋。

    秋天的武当山宛如五彩缤纷的人间仙境,层林尽染的群山和恢弘壮美的宫观,相互映衬着青石铺就的山路蜿蜒起伏,展现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林秋色图。

    武当的秋是一砖一石、碧瓦飞甍,是青烟淼淼、琼楼玉宇。

    武当的秋是空灵寂静、超尘脱俗。

    这里的朱墙碧瓦、琉璃飞檐,朱阁绮户、九曲宫墙,雄浑巍峨、巧夺天工。

    一砖一瓦都刻上了岁月的印记,讲述着流逝时光里悠长的故事。

    武当的秋是一草一木、太和神韵,是琉璃飞鸟、呦呦鹿鸣。

    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景随身转、身随心动目光所及,皆是令人心醉的无双胜景。

    武当的秋是层林尽染、光影斑斓,萧瑟的秋风为武当的重峦叠嶂渲染上深深浅浅的红与黄。

    山湖闪烁的粼粼波光,林间氤氲的缥缈云雾让这个山水秘境更添几分神秘韵味。

    在这样灵动秀美的山水间,打上一套行云流水的太极拳,更是能沐浴心灵、拂涤尘嚣。

    而太极拳又分有三种。

    一种是以三丰祖师为宗,以丹道修行为根,纳循经,缠经为已用,内修丹道,外持金锋。

    第二种则是多言内劲,此派教学中虽也讲养生为用,但是很少言循经,多言内劲,似乎是以武技为主。

    内劲与循经的内力并非完全相同,内力以真气循经,缠经为用,内壮五脏六腑,培养元气,充实丹田,滋养四肢百骸,以使周身经脉畅通。

    外用则内力外发,体现为内劲,示为技击以求制敌。

    由此可知内劲与内力是不同的概念,内力内用则养生,外放则技击。内劲则只是以技击为用,就是说内劲是内力外用的一种体现形式,因此不可混为一谈。

    第三种则是太极操,纯洁活动筋骨,不可言太极,这是挂着太极之名行其他之事。

    而谢渊所练的便是第一种,即是三丰祖师手书的太极拳。

    谢渊移左步,成无极桩。

    无极而生太极,两臂自然抬起,手腕吊腕而起,手心虚含,手指微弯,如提拿球状,抬至与肩平。

    蹲身下坐,双手切腕下砸,立于胸前,掌心稍低于膻中。

    太极双吊球是吊腕,双手呈现抓球状而起,功理是升发阳气。

    此时双手十指会有比较明显的气感,发热,同时有内气于体内幽然升起之感。

    这是使阳气升腾,聚于头部,醒之在脑。

    久之,百会穴自然就做到“虚领顶劲”。

    太极拳是丹道外功,可以由武入道,并非是空谈。

    丹道求的是纯阳气化,所以太极起式先要升发阳气,这样练功效果会事半而功倍。

    如双手手指不呈现抓球状,只是纯吊腕而起,则是宣发阳气于周身,阳刚气化,化力为气的感觉会更强,这是另外的功法专修。

    但是没有双手十指呈现抓球状,吊腕而起的这种元气于体内幽然升起之感,功用不同。

    太极拳讲穵的是升降有度,开合有序。

    所以传统的功夫不可以轻改,他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双手十指呈现抓球状,吊腕而起,是手三阳经宣发真力,以气化力的表现,是“擒龙纵鹤法”中“擒龙指”的专修。

    也是拳经中“形于手指”的体现。久久练习,行拳时,手指自然如婴儿一般柔软,自然。

    其后蹲身下坐,切腕下砸,是少林神勇功夫“老祖断凳”的专修。

    此时会感到力聚掌根,同时体内气机下降,表现为下蹲的力量比较强,腰椎部受到的拉扯力量比较大,久练则腰自然松开,功夫进展后,会有内力降于丹田,发热发暖。

    三丰祖师是出少林而创武当,所以太极功夫里必然会有少林的神勇功夫。

    “沾连粘随不丢顶”是太极拳中循经,缠经内练,以养生为宗所带来的武技风格,“引进落空”,“舍已从人”,“四两拔千斤”。这是太极拳独有之风范。

    但是一般人却不知太极拳的功夫深化后,还有“惊弹崩炸走螺旋”之绝学。

    “至柔至刚,刚柔并济”这才是真正的太极,缺一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