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无限篡位 » 第十四章 臣弹劾皇子

第十四章 臣弹劾皇子

    第二天是正经朝会,孙林早早起来准备上朝。

    王承衍昨晚留宿于此。

    吃着早饭,两人商议探望李煜的事情。

    李煜这个时候还没有自己的住处,全家住在礼贤馆。

    礼贤馆在城南,是当初赵匡胤亲自督造,就是为李煜跟钱俶准备的,没想到李煜捷足先登。

    孙林让府里头管事去礼贤馆投了拜帖,然后跟王承衍商量这一千五百贯怎么花。

    看着一笔横财,但还是得掰成两半花。

    不能跟赵光义比,人家开封府尹,实权在手,油水丰厚的要命。

    “无论送什么,都是锦上添花。违命侯本来就是富贵出身,官家对他也算是仁厚,光是酒每天就供应三石。所以,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王承衍自觉进入了谋士的角色,没办法,赵德昭身边实在是没什么人可用。

    孙林听王承衍一番解释,顿时咋舌。

    原来李煜到了汴京之后并不困顿,相反,日子过的很舒心。

    赵匡胤对李煜相当的优待。

    李煜爱吃鱼虾蟹,汴京虽然鱼虾蟹很少,但是李煜府上每天都能吃到。

    大冬天的,蔬菜可是天价,可李煜府上顿顿不缺。

    更夸张的是,李煜爱喝酒,酒量又好,每天都要通宵达旦的喝。

    不时还要府上设宴款待宾客,所以赵匡胤让司库每天都给李煜府上送三石酒。

    三百多斤酒啊!

    看来李煜除了人身不自由,过的日子还是相当滋润,怪不得王承衍说送多少都是锦上添花。

    那么,这个雪中送炭该怎么送呢?

    说实话,宋廷自以为的厚待,在李煜那边并不在乎。

    要不然李煜也不会郁闷到彻夜喝闷酒。

    李煜是个感性之人,崇尚自由。

    真正的雪中送炭,应该是解决李煜当前的苦闷。

    可是,自由何谈容易。

    别说是赵匡胤,整个大宋朝廷都不会有人同意将李煜放回江南。

    一旦放回李煜,那又是一场大乱。

    还是王承衍拿了主意,采买一些江南特有之物,比如李煜爱吃的鹭鸶饼、马蹄酥等。

    尤其是李煜在江南宫廷之中常用之物,当初被当做战利品运送到汴京不少,被很多达官贵人争相收藏,当然很多都在皇宫内库。

    大部分都还在运送来汴京的路上,譬如李煜在江南收藏的书籍,管事的人说要运到明年才能全部搬到汴京来。

    孙林打算找机会劝谏一下赵匡胤,很多李煜的旧物尽可能还是物归原主。

    一码归一码,眼前尽心搜罗一些旧物,也能暂时安抚一下李煜的郁闷心情。

    这搜罗李煜旧物的任务,就落到了石保吉头上。

    石保吉经过昨天的事情,算是收起了对大舅哥的轻慢,能尽心办事。

    一行人骑马。

    从左掖门入了皇城,便在此分手。

    王承衍去值守。

    孙林则在大庆门偏厢下马,步行入大庆门。

    进去便是皇城中面积最大的大庆殿。

    广场站了不少人,有些人则在缓缓前行,或是交谈。

    这里是举行大型集会的地方。

    政事堂,中枢各部都在大庆殿南端办公。

    通过门楼,穿过大庆殿北门,便是宽阔的皇城直道,将皇城一分为二。

    东头是东华门,进士唱名的地方。

    西头是西华门。

    而穿过大庆殿北门之后,直道对面便是紫宸殿。

    朝会便在紫宸殿。

    紫宸殿外有小广场,非廷议官便站在广场等候问询。

    孙林按照之前记忆,直接进了紫宸殿,在殿内等候。

    此时赵匡胤与几位政事堂相公正在紫宸殿西边的垂拱殿说话。

    朔望朝会在紫宸殿,而平日里的小朝会则是在垂拱殿。

    殿内已经站了不少人,三三两两,嗡嗡声一片。

    赵德昭头上虽然也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头衔,却只是虚的,没有资格跟宰相混一块。

    作为皇子,不太好明着交往外臣,所以孙林孤零零站着,没没人说话。

    “晋王来了。”

    有人通传。

    不少人停止交谈,往殿外看去。

    “德昭,可是昨日回来的?”

    赵光义大步进了殿,一干人簇拥着,一股气势逼人。

    他看到孙林,眼前一亮,笑意吟吟过来。

    看着叔侄情深。

    孙林第一次见赵光义,果然是又肥又黑,还丑。

    居然装的跟没事人一样,仿佛昨天跟契丹人之间的冲撞,他半点不知情。

    他也开启了影帝模式,扮演好一个好侄儿角色。

    赵光义细细看这侄儿,神情气度上,的确不复以往的温良软弱。

    或许真的是汉中三年大大刮目。

    他愈加戒备,言谈举止对孙林更加亲厚。

    孙林此刻已经没有不安,反而有些兴奋。

    赵光义此刻呼风唤雨,权势滔天,反而给了他斗志。

    他也是个狠人,要不然也不会一段多年感情说放就放。

    聊起迎钱俶的事情,赵光义差点没说成是他力主之下,才让这差使落到孙林头上。

    也真够无耻的。

    孙林一脸感激与恭敬,表示谨遵叔父教诲,一定不让叔父失望。

    周围官员看着,仿佛理当如此,叔侄向来友爱,司空见惯。

    说话间,赵匡胤与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等人鱼贯而入。

    朝会开始。

    孙林好奇地看着,却不敢东张西望。

    廷议官有序地按照品阶以及职事排列,尽皆朝服齐整,上下森严,一股恢弘威严雄然而上。

    这便是大宋朝的中枢核心啊!

    议事倒也寻常,便如后世历史正剧里描绘的一样。

    没多久就说到了迎钱俶之事。

    这事情之前政事堂已经通了声气,朝会上提出来,也就是走个过程。

    孙林到底是后世一头社畜,表现还算正常,强自镇定之余应答得体。

    在周围官员看起来,这皇子镇定自若,已经颇有气度。

    要是孙林知道这些官员所想,只怕要老脸一红。

    差不多到了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的时间点。

    御史中有人出列。

    “臣弹劾皇子赵德昭,昨日于宫外礼贤街殴伤契丹使节。损害两国交往,且有损皇家颜面,请皇子廷辨!”

    此言一出,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

    很显然,昨日的事情,很多官员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大概。

    只是不清楚具体过程。

    也大多存疑,以往表现良好的皇子,怎么可能真的殴伤契丹人?

    契丹人有这么弱?

    真被殴伤,不是要闹翻天?

    不过,御史当庭弹劾,而且还要赵德昭廷辨,这事情难道板上钉钉?

    孙林哑然,尽量稳住心神,装作惊讶地眼神扫视一周。

    赵光义脸上也露出了茫然。

    难道不是这便宜叔叔在搞事情?

    赵匡胤端坐在上,黑着脸道:“请细细说来,我倒是不知道,你们一贯嫌弃的文弱皇子,居然能与契丹人一搏。”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是心头一颤。

    这个明显是在定调子,偏帮自己儿子吧?

    那御史夷然不惧皇帝老子的压力,侃侃而谈,将昨日发生的事情仔细说了一遍,如同亲见。

    “德昭,你自己辨。”赵匡胤沉着脸,看不透到底怎么想。

    孙林昨日也设想过,赵光义是否会强行生事,虽然觉得不太可能,但防备还是有。

    “契丹人纵马街市,践踏殴打百姓,冲撞我的队伍,对我挥鞭子。难不成要我凑上去挨鞭子不成。”

    “官家官天下,为天下万民官长,我作为皇子,忍看百姓遭殃不成?我要怎样,才算不有损皇家颜面。”

    之前御史弹劾本来就不是特别站得住脚,此刻孙林义正辞严,正气凛然,大部分官员都觉得真相应当是如此。

    那御史冷笑道:“那皇子殴伤契丹人之后,又抢了契丹人的马,这又如何解释?分明是皇子贪图契丹人马雄俊,借机生事!”

    赵匡胤忽然说道:“这些契丹人当街生事,冲撞皇子,那皇子略加惩处,将马作为战利品,也没什么不对。”

    这话一出,几个宰执都纷纷目视赵匡胤,表情古怪。

    “不对吗?”

    赵匡胤摸不着头脑,朝着薛居正等人瞪了瞪眼睛,脑子里都是中策好便依中策这样的念头。

    赵光义始终表情平静,仿佛事情跟他无关一般。

    只是孙林慷慨陈词的时候,才有略微愤慨的神情,仿佛是在气氛契丹人冲撞大宋皇子。

    此时没人敢站出来说话,要么得罪赵匡胤,要么得罪赵光义。

    次相薛居正硬着头皮出来说道:“今日本来就安排契丹使节上殿,不如现在就叫他们过来。”

    赵匡胤点头,正是此理,且听契丹人怎么说。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也很期待契丹人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