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青鹏纪元 » 01011 初代机

01011 初代机

    老板早,今天天气晴好,温度适宜,下面给您播报早间新闻摘要

    1、米国汉斯顿报报道,国际巨星莱昂于当地时间凌晨两点十五分去世,年仅四十六岁,去世原因尚未查明。

    2、华国第二代空天飞机隼鹰号正式服役,第一批物资已送抵空间站。

    3、礁蓬国火山恐将喷发,据南棒国媒体报道,喷口已增加六倍。

    4、国际公益组织泛太阳系开发联盟发布公告,编号为C/20220036\u0003,C/2022037,C/2022038的三颗彗星将于中京时间晚八点左右掠过地球,局时将有流星雨出现。

    ……

    随着十条新闻播报完毕,晏青已经完成了洗漱,元气满满的一天正式开始。

    现在的小青山基地基本已经完成两级安保措施的建设,对外是可以开放参观的生产自动化工厂,然后是保密的青鹏研究所,解决办法是在工厂中间开挖加固了一层地下空间。为此颇费了一番手脚,最后还是大鹏老爹出面才最终搞定。

    为了理想,晏青还是舍得花钱的,心中想到的配套高精尖的设备都给他的青鹏研究所配上了。

    例如这个金属3D打印机,可是好东西,有了它,一些特殊需要保密的零件就可以自己加工了。

    还有墙角那台小型数控加工平台,可是花了大代价,加工精度达到了亚微米级。

    另外那个不起眼的小型的金属电熔炉,顶配的,虽然暂还没用上。

    特别是辅助设计用的全息大型3D投影设备,安装后,加上实验室安装一圈的摄像头使得元方可以在实验室以投影的方式出现,只是有些虚幻而已。

    加上他佩戴的AR眼镜进行补充交互,给晏青的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的他在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上面可以说已经走了前面。

    特别是他有元方,有这个数字生命形式的AI的帮助,当真是如虎添翼,很多以前需要他来设计验证或者编写驱动代码的工作,现在他都可以交给元方。

    他只要保证整体架构的稳定,解决一些设计中遇到的难题,或者设计方案中不同解决办法的权衡选择。

    例如受限于现在电池技术达不到使用要求这个问题,元方的解决办法是:方案一、找电池厂家定制。方案二、开启高性能电池的研究。第三、加载小型化内燃机的可能性。第四、研究高功率无线输电设备。

    第五,第六……。

    有时候选择多了反而不是好事情。

    晏青就不会为此而烦恼迷茫,因为他只要略微一想就可以作出选择,电池不达标,可以用无线充电充啊,功率不够并联啊。

    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电池不达标,肯定是要研究的,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先用现有的技术完成设计,不要追求最好,选择当下能满足条件的技术就行了。

    这样晏青稳步推进着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解决其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

    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一个小小的机器人,深入研究下去,最后考验的竟然是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

    其中很多关键性的部件,晏青也没有一个人去琢磨,公司有钱了,他可以花钱去外协。

    比如这个机器人的关节,就是一个难点,机器人的灵活度,运动精度,刚性还是柔性驱动,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主流的几种驱动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比如如果能够研制出像人的肌肉一样的仿生材料,那控制驱动起来肯定会象人一样灵活自然。

    但是同时也会继承人类肌肉筋骨的缺点,不会耐高温抗腐蚀,抗拉强度也做不到像金属绳那样强。

    但是电机,液压驱动或者气动这些主流的关节驱动模式也有其固有的优缺点。

    这就需要综合考虑来完善,更加先进的驱动模式。或许得等待材料科技的进步,哪天能够做到吸收优点,摒弃缺点。

    最后找到了南方一个有名的机器人关节研究所,特殊定制了几种特殊的磁驱动万向活动关节,然后加线驱动作为辅助作为设计方案。

    兼顾了关节的灵活,力度和柔性。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也够用了,通过计算机模拟负重千斤没问题。

    而五指的抓取力度也能达到正常人类的两倍,在精度和场景适应上可能比不上顶尖人类,但绝对够用了。

    机器总归是有精度的,是有极限的。而人可以通过训练无限提升。从这方面来说,如果把人和机器人来类比。

    那简直不是一个量级的,一个简单的抓取动作,人类自然而然下意识就完成了。

    而要是让机械手来完成,那要完成的指令步骤简直复杂的让晏青感到头疼。什么柔性压力反馈系统,什么多点温度检测系统,什么多关节联动系统,各个真材实料,都是论文素材。

    每到此时,都会挑动晏青的思绪,生物的自然进化真的那么神奇,这是天生就会能解释得了吗?随随便便就赋予了生物那么神奇的属性?不敢细想下去,做好当下的事情就行了。

    最近晏青在设计分布式无线供电系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部件的损坏带系统性的风险。

    但是其中有个难点就是整个机体大部分都是金属构件,会给无线输电带来干扰。尽管优化了结构,建立了稳定的通道,但还是存在能量损耗过大的问题。

    还有就是电力和控制信号的传输,得使用线缆,那么导电率和绝缘材料的选用也是问题。大电流的输电线采用的是镀金丝,导电率高,电阻小。要是用普通铜丝在大电流下温度会上升导致线路老化造成短路,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一路火花带闪电的效果。

    比较头疼,因为市面上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最后还是找到一家做隔热材料陶瓷纤维的公司,提出要求,专门定制编织出了电缆用陶瓷绝缘套管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据说能够承受千度高温。

    对于芯片的保护也是重中之重,设计之初就得考虑在一些极端环境的使用。什么高低温,强干扰,水下。

    核心电路板都做了三防处理,内部填充了一种最新材料气凝胶。外部用金属罩全封闭处理。

    对于以后科技进步后需要拓展或更换局部组件也做了考虑,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替换和拓展很是方便。

    可靠性始终要摆在第一位,毕竟不是用过就扔的一次性物品,而是需要在各种环境下运行十来二十年的昂贵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