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秦末开始 » 第024章: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024章: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率领大军与其他义军回到彭城后,并没有立刻出兵向西攻击砀郡。

    一方面需要考虑进军谋略,打探情报,准备军械粮草等等的备战。

    另一方面是想等项梁出兵吸引秦军注意后再出兵,免得被秦军针对。

    表面上,刘邦对外是整军备战,与众人商讨进军路线等等。

    张良和魏豹等人自然成了座上宾。张良的人马有数百,魏豹有一千多人,他们只能跟着刘邦一起出兵。

    一晃就是一个多月过去。

    这段时间罗浩带着三百横刀营回到了沛县,一边打造军械,一边加上对横刀营的训练。

    “本来还想留在沛县做后勤,看来是不可能了。”

    罗浩收到了刘邦出兵的命令,让他带着三百横刀营从沛县出发,到下邑县城外汇合。

    下邑县城,在砀郡,是刘邦准备首先夺取的城池。

    之前罗浩主动请求在泗水郡留守,但刘邦和萧何都没有同意。

    罗浩想了想,还是遵照刘邦之命,带着三百横刀营从沛县出发。

    两日后的上午抵达在泗水郡西面的下邑县城。

    “已经破城了?”

    让罗浩意外的是刘邦已经攻破下邑县城,城楼上换上了楚国和他的旗帜。

    其实也不奇怪,三万多人攻破一座千人左右守军的小县城实属正常。

    “罗浩,你来了!”

    城楼上守城的是周苛,见罗浩到来立刻让人打开城门。

    罗浩让三百横刀营驻扎在城外大军军营,以及进入下邑县城。

    与周苛一道来到下邑县城的县衙内。

    “大哥,我来晚了。”

    罗浩见到刘邦行礼。

    “不晚,打仗还没开始,现在只是小仗而已。”

    刘邦起身,把罗浩拉到身边:“坐下说话,我和弟兄们正在商量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你来的正好。”

    张良注意着罗浩,他看得出来刘邦和萧何对罗浩都很重视。但他疑惑的是,在彭城一个多月里一直没有见到罗浩和罗浩带领的三百横刀营。

    “作为亲卫,却不在刘邦身边……”

    张良瞥了眼萧何,心里恍然:“原来是萧何没说实话……萧何为何不想让我知道更多关于罗浩和那些精兵的事情?罗浩又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越发对罗浩好奇了。

    “休整两日,接下来我们继续西进,先攻下虞县城和蒙县城,再兵临睢阳城下!”

    刘邦豪气的对众人说道:“秦军主力在河内郡和东郡,有上将军牵制,我们轻松不少。趁此机会,快速西进,然后与上将军一道东西夹击秦军……灭秦指日可待!”

    “主公英明!”

    “大哥英明!”

    众人奉承道。

    项梁已经开始攻击东郡的东阿和范阳一代,而且来了人催促刘邦出兵,因此刘邦才出兵砀郡的。

    “大哥,可需要我带着横刀营出手?”

    罗浩在刘邦身边问道。

    “现在不用。”

    刘邦笑道:“现在兵锋正盛,攻下一些小县城没问题。到关键时刻,我可指望你帮我。”

    “主公所言甚是。”

    萧何赞同道:“时机到了,必然少不了横刀营出力。”

    奇怪了。

    萧何的态度让罗浩感到奇怪,按理说横刀营出其不意或许能以最小代价攻破城池,萧何应该希望横刀营发挥更大作用才对。

    罗浩不知道,刘邦和萧何打着别的算盘,打算一边攻城,一边消耗其他义军的兵马,同时不断消化这些义军剩下的兵马。

    到最后,这里只需要一个声音,就是他刘邦。不想瘦了自己,肥了别人。

    还有一方面,萧何打算让罗浩和三百横刀营成为底牌,关键时刻或许能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

    一旁的张良心里疑惑:罗浩和横刀营只有三百人,虽然个个是精兵,武器精良,但攻城能起到多大作用?看刘邦和萧何的架势,似乎罗浩和横刀营是一支强大的兵马。奇怪,罗浩和横刀营到底藏着什么?

    接下来的两日,刘邦在下邑县城收集粮草,招募兵马,扩充了数百人。

    两日后,刘邦等人带领三万多兵马离开下邑县城。

    半日时间抵达虞县县城。

    “我是刘邦,暴秦无道,我奉楚坏王之命,带兵入咸阳灭秦。但不想见到太多人死在战争中,希望你们开城投降,免得徒增伤亡。”

    刘邦骑马向前,左右由夏侯婴和樊哙跟着,他对着城楼上的秦官喊话。

    他这是要彰显仁义,无论他是否虚伪,别人看的是他如何做。

    “你们这群反贼,不得好死!”

    然而城楼上的虞县县令骂道:“我劝你们赶紧逃命去吧。李由将军已经领兵前来剿灭你等,想攻占虞城,只会气得更快!”

    李由,大秦丞相李斯的儿子,领兵驻扎在雍丘,距离虞城有五六日的路程。

    “李由在雍丘,最多刚得到消息,要带兵来此,需要五六日时间。”

    张良在萧何和罗浩身旁说道:“他们是在虚张声势。沛公应该争取时间,快速拿下虞城,然后再攻打蒙县城,争取在李由到来前达到睢阳城,或许能在半路伏击李由。”

    萧何回应道:“主公何尝不知?只是主公仁慈,不忍心造成太多伤亡。”

    “沛公这是想赢得民心。”

    张良恍然,难怪刘邦慢慢吞吞的,每次攻城都要劝说一番,而且军纪严明,不准兵马进入民屋,烧杀抢掠,违者严惩,俨然是一支仁义之师。

    “民是水,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罗浩感慨道:“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对罗浩来说是轻飘飘的感慨两句,但他不知道这个时代,还没有这种明确的思想。

    这不,张良和萧何都是震惊而诧异的盯着罗浩。

    然后,萧何念道:“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张良则念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两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好像这两句话,点醒了他们,让他们彻底明白了一些深刻大道理。

    “怎么了?”

    “我说错什么了?”

    罗浩被两人的反应搞糊涂了,心道:这是历史积累验证的至理名言啊,应该不会错吧?

    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出自荀子的书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但荀子才过世二十多年,儒家思想没有成为正统。

    因此张良和萧何不知道,也不奇怪。两人都不是儒家弟子,加上战乱,荀子的思想传播有限。

    “秦以武力灭六国,然而却不得民心,最终才有了各地义军反击,要灭秦。”

    萧何说道:“说不定正是这样的道理,得民心者,才能获得天下。”

    张良看了看罗浩,然后再看向刘邦:“难怪沛公会如此。”

    他以为刘邦是领悟了罗浩的这番话,才做出一副仁义的样子,以获得民心,从而获取天下!

    “夏,商的覆灭,就是因为君王残暴无道,失去民心,所以走向灭亡。”

    张良断定道:“秦亦如此,灭亡早已注定!”

    “罗浩,这番话,是谁告诉你的?”

    萧何一直怀疑罗浩背后有高人,现在更加确定了。

    “肯定是位大贤!”

    张良也不认为十七岁的罗浩不可能领悟总结出这般深刻的大道理。

    谁告诉我的?

    学过历史都知道吧?

    不对,差点忘了自己现在所处的时代和年龄了,这种道理不适合我说出来啊。

    罗浩经历着,编故事,说道:“没想到被你们发现了……其实,早年间,我拜了一位老师,他教授了我许多学识。不过,老师已经不问世事,因此不希望我透露他的名号。而且,老师云游四方,现在不知道在何地。”

    好像有个牛逼的老师存在,说不定以后能帮助自己。罗浩顺势就编造了一个,而且萧何和张良还信了。

    “果然如此。”

    萧何心想:各自猜测的一样。

    这个时代,拥有一些隐世高人,不足为奇。

    在以前也有,比如:商鞅,庞涓,孙膑,张仪……

    所以,这种说法,张良和萧何没有怀疑。

    还有一点,他们两人不知道:罗浩从来没有跟刘邦说过“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类的话。”

    刘邦表现的仁义,应该是一些本能或者自己觉得应该如此做。

    虞城不愿意投降,只好强硬攻打。

    面对三万多兵马,虞城支持半日,夜晚前被破城了。

    只能怪,大秦官吏没有死守的心,守不住了就逃走了。

    攻下虞城后,刘邦没急着继续进攻,又停留了数日。

    而且萧何把“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类的话讲给刘邦听后,让刘邦连连称道。

    于是,更加思考如何赢得民心。在虞城,安抚民心,严明军纪,拿一些粮食救助困难百姓……积极表现他的仁义爱民。

    数日后,刘邦带兵离开虞城,来到蒙县城是,却发现李由已经下令放弃这座城池,并带走了所有粮草。城中的百姓已经逃亡大半,整座城十分荒凉。

    “李由收缩兵力,应该准备在睢阳城与沛公决战。”

    张良分析道:“沛公可派人前去打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