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如来:乾隆与马戛尔尼的对话 » 第三十章 密折上奏

第三十章 密折上奏

    广州惠爱街,两广总督衙门。

    孙士毅沉默的坐在大厅,可是心情却一点儿都没有办法平静,桌上摆着的茶杯纹丝不动,确实也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喝茶。

    孙士毅在等消息,他在等西洋人对于此次冲突的最新消息。

    这可是大清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西洋蛮夷从海上武力胁迫天朝,发生此等事件,让朝廷情何以堪?不管最终如何处理,结果怎样,总之朝廷脸上是挂不住的,乾隆心里是过不去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孙士毅能成为两广总督,政治敏感度和洞察力是远远超过广东巡抚图萨布和广州将军善德的。

    终于,师爷从外面回来了,孙士毅赶紧起身,示意快过来。

    “大人,我们私下从广州十三行和传教士等渠道了解到,这次英国人挑起的冲突可能是蓄谋已久。其他西洋人也是想借机扩大市场谋取利益,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资源,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发,怕是很难善罢甘休。”,师爷快步走到孙士毅身旁,低声耳语说着从各方综合打探得到的消息。

    “也就是说,没有回旋余地,必然有一方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事情才能有一个结果吗?”,孙士毅像是征询师爷的意见,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认为,是的。”,师爷恭敬的回答。

    “按理说,我天朝上国武德充沛,控弦百万,这些西洋蛮夷远行万里,不负辎重,竟敢如此挑衅,当真是匪夷所思。”,孙士毅沉吟片刻,轻叩桌面,望着师爷问道,“你觉得西洋人真的敢把事情升级,在虎门关发生军事冲突吗?”。

    师爷清了清嗓子,“这几年跟随大人升迁调动,来到这岭南,原以为广州乃化外偏远之地,必然是民生凋敝,不曾想,竟有千年商贸历史,人文荟萃,繁华富庶,在下也曾走访广州十三行,西洋商人和来华的洋人。我大清出口物品主要以丝绸、毛皮、瓷器、茶叶、中草药等为主。但进口物品仅有西洋钟表、珐琅金银器,大清长期以来保持白银的大量流入,此等状态,料想西洋人也很难长期维持”。

    “为了获取利益,西洋人一直在谋划如何让大清开放市场。如今有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由英国人牵头,其他西洋人自然也乐见其成,就像闻到味儿的苍蝇,早已心痒难耐,都不需要动员,事情第一天发生,第二天就有军舰齐齐出现在海面上,可以想见,其必然是蓄谋已久,狼子野心”。

    “虽说我大清入关以来,南征北战,武德充沛,但如今广州的八旗绿营,整日游手好闲,弓马不熟,疏于操练,在下曾有幸到英国人的军舰上参观,西洋火炮、军械阵仗,操练频繁、纪律严明,若果真开战,结果殊难逆料”,师爷小心翼翼的说完,瞥了一眼,看见孙士毅神色越发的凝重。

    “你的意思是,这次矛盾冲突可能是蓄意挑起,也必定不会轻易了结,而且如果矛盾升级,西洋人可能会群起而上?”,孙士毅满脸忧郁的看向师爷。

    “在下以为,是极有可能的”,师爷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既然如此的话,也就是说,必定需要有人为此次事件承担责任?”,孙士毅立马就想到了这个要命的事情。

    这件事因何而起,孙士毅也是一清二楚,而且自己也确实收到过潘友笃给的孝敬银两,真要到了某个特定时刻,也难保自己不被牵连、不出现问题。

    “如果发生武装冲突,或者长期得不到解决,有损朝廷颜面。必然是需要有人作为代价的。”,师爷知道,孙士毅此时已经开始考虑应急预案了。

    “那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不用被卷入其中,不承担连带责任呢?”,孙诗意不无忧虑的快速思考,思索着应对之策。

    “在下有上中下三计,不知大人是否愿意听?”,师爷也不推辞,出谋划策也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那你且说来听听,如果可行,我们就按计划尽快行动。”,孙士毅心知这事态变化太快,宜早不宜迟,否则搞不好就会卷进去,难以翻身。

    “上策曰:主动汇报,将事情原委说清楚,连同收集到的广东巡抚衙门近年来干的不法之事,确保将证据坐实做牢;同时加紧督标的操练。一并将这些情况奏报圣上,将事情的责任明确扣在广东巡抚身上。好处是片叶不沾身,不会因为此事承担连带责任。坏处时将得罪图萨布背后的派系势力。但权衡利弊,仍不失为一个上上之选”。

    “中策曰:静观其变,密切关注图萨布和广州将军的动向,看他们如何打算再做决断。好处是可以控制影响并及时调整政策,一旦局势缓和,说不定还可以结交图萨布及其背后的势力;坏处是难以及时预料动态变化,并实时跟进”。

    “下策曰:积极联动,同为广东地区的官场同僚,在国家大义面前,理应相互帮助、及时互动、整兵精武,万一发现西洋人有所异动,主动出击,将海面上的西洋人牢牢控制住,上报朝廷,确保事态始终在朝廷和皇上的控制范围之内”。

    “依在下判断,此事难以善罢甘休,就看大人如何决断了。”,说完,师爷也不再啰嗦,留下孙士毅独自思考决断。

    听师爷说完,孙士毅嘴上说虽然没有说话,但心里却早已翻起了滔天巨浪。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孙士毅何尝不知道?主动出击,提前预报朝廷是最佳选择,只是如果这样的话,他孙士毅在事情尚在可控阶段,即密谋抛弃同僚,但凡事情出现转机,又将如何自处朝堂?图萨布及其背后势力焉能轻易善罢甘休,放过自己?

    不过,自己平素与广东巡抚图萨布便多有不和,时有矛盾,这件事本身也和自己关系不大。是粤海关总监福宁不愿担当、偷奸耍滑,而图萨布在不知什么原因的情况下卷了进来,肯定是收受了银票,这才自作主张,导致局面失控,也不完全算冤。

    更何况自己与图萨布本就属于不同阵营,官场本就相互倾轧,本就没有共同理想信念,倒也算不得落井下石。

    至于国家安危,那都是广州将军和乾隆需要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