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神级古董商 » 第二十二章 宣德炉

第二十二章 宣德炉

    又到了周末,陈希不到七点钟就起床了,拍了两张壶盖的照片上传到自己的店铺,因为无法确定是不是洪宪瓷,他只是将壶盖描述为“瓷质”的,这样一来便不存在欺骗顾客的行为,定价还是选择系统提示的八万元。

    忙完这件事情,陈希就关上店门,背上背包,准备前往刘家园,想要淘几件古董装点一下店铺。

    刘家园是蓟州的一处古玩旧货市场,哪怕是在全国范围之内也是最出名的古董交易场所。

    但据内行人评价,那里的真货已经不多,以近现代的仿品居多,虽然做不了古董,但还可以当做装饰品。

    与其说是古玩市场,倒不如旧货市场更加贴合他现在的定位。

    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陈希来到了刘家园。因为今天正值周末的缘故,刘家园的地摊也开市,卖家要比平常多了将近一倍,慕名而来的买家也多了不少,处处都是人头攒动,每家地摊前面都围满了人。

    果然应了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真正踏入一个行业的的时候,你满眼见到的就都是这个行业的人。

    在从事古董买卖之前,陈希从来不会认为世界上竟然会有这么多人对古董感兴趣。

    陈希在街上漫无目的的闲逛,摊位前面的围观的人太多了,他并不喜欢往里面乱挤,一是因为财产不安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天很热,在挤来挤去的过程中,难免会蹭到别人身上的汗液,这是陈希最接受不了的。

    在逛到临近街道中间位置的时候,他终于发现了一处相对冷清的地摊,地摊周围只围着几个人,其中还有一两个外过人。

    难得清静,陈希便走了过去。

    这家地摊上主要出售铜器,像铜炉,铜壶还有铜佛,并且都是一些小物件。但价格却很昂贵,动不动就上万元起,跟别的地摊上几百块钱的货物相比就显得有些另类,怪不得这里这么冷清了。

    陈希在众多铜器当中发现了一件造型比较雅致的小炉子,三足,双耳,直径大约在十五厘米左右,外面还包裹着一层漆黑发亮的铜锈。

    “老板,那个炉子我可以看一看吗?”陈希指了指铜炉,问道。

    “您真是好眼力啊,这件香炉可是宝贝,您小心点啊。”摊主站起身,用手轻轻抬着炉子的双耳放到了陈希面前。他的普通话带有浓烈的口音,应该不是蓟州本地人。

    香炉是古代一种非常常见的祭祀用品,主要是用来燃烧祭祀时所用的香料。

    陈希拿起这尊铜炉,重量能够达到五斤左右。将铜炉翻转过来,三足底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香炉的底部有两条首尾相交的龙盘旋成圆形,而最中间则是六个字的落款。

    “年宣大,什么德明。”陈希下意识地将底部的落款读出来了,但有一个字是繁体字,他并不怎么认识。

    陈希随口一说不要紧,但一旁的买家听完之后却为之一楞,目光也从手中的铜器齐刷刷地转向了陈希,有几个买家甚至忍不住发出轻微地笑出来,几个外国买家也是做出了摊手的动作。

    卖家也愣住了,干了这么多年的古董买卖,还是第一次遇见这样读落款的买家,但经验丰富的他很快嗅到了商机,但在此之前他还得确认一下陈希到底是不是一个古董小白。

    “小兄弟,你这也太幽默了吧。”卖家走上前来,从陈希手里接过了铜炉。

    “什么幽默?”陈希也是一头雾水,他还不知道自己刚才的那一句话引起了多大的波澜。

    “小兄弟不会不知道这种常识吧。”卖家一手托着炉子,一手指着铜炉底部的落款解释,“古代的字应该是先上后下,先右后左,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大明宣德年制,这是一款保存非常完好的宣德炉。”

    看着周围人投来的目光,陈希的脸“刷”的一下就红到了耳朵根,他其实知道古代汉语的书写规则,但下意识却给忽视了,没想到竟然弄出这样一个笑话。

    这反倒让卖家认为陈希是一个真正的古董小白,也就把他当做最重要的买家,只要今天这笔交易成功了,那自己这一两个月就可以无忧无虑了。

    一听到卖家说是宣德炉,其他的买家也都围了上来。只要是经营古董或者对古董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宣德炉的价值。

    狭义上的想“宣德炉”是值明代宣德三年制造的一批香炉,是使用暹逻国朝贡的风磨铜铸造的。这一批一共制造了大约3000尊,此后再也没有出品过,经过两百年的风雨,真正的明代宣德炉已经所剩无几,国内目前现存的也只有几个,每一个都是价值连城,对于收藏家而言,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贝。

    哪怕是清代初期仿制的宣德炉现在也很少见,如果这件宣德炉是老物件的话,那估计也就是民国年间仿造的。

    “这可是正宗的大明宣德炉,大明宣德三年由宣德皇帝亲自监工制成的。我看你与他有缘分,这样吧,我十五万块钱卖给你。”

    这个价位着实让陈希吓了一跳,他之所以想要看看这个香炉还是对它的造型比较感兴趣。且不说真假难说,就算是真的,自己手里也没有这么多钱。

    一旁的买家心理清楚这件宣德炉的价格,如果是民国时期仿制的话,价格也就在几万块钱,绝对到不了十五万块的高度。

    但一行有一行的规矩,买卖双方在讲价的时候,像自己这种不参与买卖的应该保持沉默,不要发表过多的评论。

    “不好意思啊,我没带这么多钱。”陈希站起身,无奈地摇摇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卖家可不打算就这样轻易地放过陈希,拉住他的胳膊,“小兄弟,你看这样,如果你诚心想买的话,十万。绝对不能再低了,再低我就亏本了,当初我收的时候还花了九万八呢?在我手里呆了一年,怎么着也得挣点保管费啊。”

    一下子就往下压价了三分之一,看来古董行业的水真得很深。

    陈希还是摇摇头。

    “那你出个价吧,我看看合不合适。”卖家很显然不想失去陈希这个买家,准备做最后一把努力。

    这么多买家在场,陈希本不打算影响卖家的生意,但卖家似乎并不领情,执意要坑自己一把,既然这样,那也就没必要照顾他的生意了。

    “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说实话吧,我也是干古董买卖的,今天来刘家园就是想找几件真货用来装饰一下门店,把这个炉子拿回去岂不就是砸了我的招牌吗?”

    卖家有些慌神了,他原本已经认定陈希是一个古董小白,但没想到他竟然是同行。现在没办法,只能自己认栽,刚才确实有些托大了。

    “得,实不相瞒,这件古董是民国时期仿的宣德炉,我用九万块钱收回来。”买家从陈希手里拿回了铜炉,这一桩买卖已经黄了,肯定不能影响其他的买卖。

    “民国仿制的,我看未必吧。”

    “此话怎讲?”站在陈希一旁的一位外国大妈,手里拿着一只铜牛,用蹩脚的汉语问道。

    “民国时期应该没有气焊技术吧。铜炉的两个耳朵和铜炉并不是一体的,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缝隙,这应该是使用了一种超高的焊接技术将两者之间连接在一起的。而且铜炉底部那两条龙有的线条过于笔直,有明显地现代的刀工在里面。至于三足底部的磨损也是用现代磨损技术做旧的,并不是使用的缘故造成的磨损。”

    自从陈希接手铜炉之后,就开始使用十倍瞳力观察,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小的细节,猜测这个炉子是现代仿品,直到买家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炉子卖给自己的时候,他就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看法。

    至于现代焊接技术,现代刀工以及磨损技术这些词汇,都在冯教授送给自己那本《古董鉴赏》当中提到过。但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陈希却不清楚。刚才的那一番解释,也不过是把书里提到的东西临时拼凑道这上面的。

    他心里也没有把握确认自己说得是否正确,但从效果来看,确实已经将众人给唬住了。

    无论是围观的买家还是卖家,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情感都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