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带个陶罐去扶贫 » 第一百零五章 陈家涧的春天

第一百零五章 陈家涧的春天

    对毕东风的关子,郑畏还是蛮习惯的。

    多少有那么点对老大的耍娇卖萌意思,无非是邀功请赏罢了。

    至于赏什么,兄弟二人才明白。

    “这事,就交给你了。我把家里的事组织好,外面你就费心办吧。完事了,我给你报销差旅费。”

    这话,郑畏说得冠冕堂皇。

    报销差旅费,不过是个说法。这样有欠账太多,全由郑畏在公司的分红给担负了。

    初次创业的富家涧也好,陈家涧也罢,都是一穷二白的主。

    发展起来了,郑畏与毕东风对先期投入的财物和精力,全都直接忽略不计。

    如果调查组再深入核查一下,郑畏不但没有从村庄里报一分钱,反而倒贴了极大的数字。

    公司经济效益好,几十万的数字,直接当作回馈社会了。

    郑畏把活计硬摊派给毕东风后,就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抓具体事项的落实。

    多种资金很快到位,股份公司成立起来,人手不足,就从原来公司成熟的员工抽调过来,做某一方面的负责人。

    肉烂在锅里。

    毕东风极其反对郑畏这种不论公司培训成本的做法,却又找不到反对的办法。

    每个公司的股份里,最初的公司都占着绝对的股份。

    获利自然也最大。

    这是郑畏最大的依仗,如果没有这块做支撑,估计老爸也跟他急眼了。

    拿着自己家公司的利益,发展村集体经济,郑畏玩得有点过头。

    利益心几近于无,郑畏才能如此坦荡无欲。

    他找到王大龙,组织起村里仅有的五位会苇编的村民,全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其中,王大龙年龄最小,也是技术最熟练的一个。

    编苇席,花样还不少。

    可是苇席太过粗糙,已经退出现代生活。

    有的购买了去,只是为装点墙壁和天篷之类的。

    编织其它的物品,还没有人会。

    郑畏按照网络上搜到的编苇花样多的南方城市,派王大龙选了个小青年,由公司管着吃住行销,前去学习。

    然后,引进了一个区域的细苇种植。

    有庙的一片水面,芦苇长得过密,多年形成的规矩,一直没有收割过。

    这是个禁忌,陈家涧的老百姓一直恪守着祖训。

    郑畏把那里放在最后,先把能够收割的苇子全部收获下来。

    他不等不靠,购买来破蔑机和抛光机之类的设备,把苇子全部处理成细柔光滑的蔑条。

    一部分进行了染色处理,五颜六色。

    然后,他参照着网络上的文化席图片,加入自己美术的理解,设计画出五种含有吉祥寓意的苇席图片。

    利用电脑进行了点阵处理,交给五位资深的编苇高手试验编织。

    经过反复试验,五位高手果然不负期望,只用两天两夜,就互相比拼着、帮助着,把文化苇席编织成功。

    郑畏精心拍照后,发到网上。

    还把五位老年高手的形象晒了上去,这可是待价而沽。

    点击率噌噌直上,粉丝们转发,赞赏,还有发红包的。

    付双与付娇看到家乡又有新产品出世,相约挤时间,喊上附近的网红们,杀到陈家涧。

    张良英也闻讯赶至,做国际贸易,不怕好产品,谁说只能做水果生意。

    毕东风自然被付双给捎带上了。

    王大力不甘示弱,发给自己做国际贸易的战友,也约到陈家涧来。

    嗅到商机的人,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赶来。

    郑画把五张苇席,当成样品,直接装饰到一间展厅里。

    或铺垫,或悬挂,或陈设,呈现出各种形态,文化的气息十分浓郁。

    五位老匠人也是满拼的,看到自己手中的苇席变成了工艺品,在网上大受欢迎,纷纷加班加点,继续发挥着余热。

    有的十分敏感,还把自己家里合适的孩子给带上,手把手地教编织技术。

    因为他们看到郑畏建设的这处编织工厂,有些高大上,而且把普通的苇席变成艺术品。

    简直就是点草成金啊。

    编织厂里人仰马翻起来,有家闲得慌的妇女开始来看网红们拍摄的热闹,明白的就挤进去,当义务帮工。

    拿拿递递的,慢慢偷着学,心灵手巧的,还偷偷上手,居然有模有样。

    好者不难,郑畏看着她们的小动作,暗暗高兴。

    他又设计了各色的茶果垫和托盘之类的产品,有的妇女就承担起来了。

    反正是计件取酬,谁干的活,只要合格,就给谁钱。

    付娇在编织厂找到灵感了,不断地设计花样,上了瘾,不愿离开。

    每天,郑畏拉着付娇来往于富家涧与陈家涧之间,两个人腻得不行。

    张良英尽管来去匆匆,却不忘拉近与郑畏和付娇的关系。

    每次都会带着价值不菲的礼物,付娇被她的高档化装品给收买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订单越来越多,价格也渐趋理性,利润足够丰厚的。

    妇女们在家门口编织芦苇工艺品,误不了给家中老小做饭,每天都能挣个百儿八十的。

    有的直接领着原材料,在家里编织,不论早晚,有空就做,一天居然挣到一百五六元。

    一传十,十传百,附近村里的妇女都纷纷前来领活干。

    劳动力越扩越多,产品产量上来了,质量却是出了问题。

    有的客户退货,让郑畏警觉起来。

    他与王大力研究出来师带徒制度,让每个参与编织的妇女都必须拜师,每件产品上都必须挂上编织者和师傅的铭牌。

    五位老工匠当起了师傅,负责徒弟产品的质量把关,从每件合格产品里抽成。

    郑畏还给他们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每年政府还发给他们补贴。

    老师傅没想到自己老来还有大用处,个个精气神十足,以厂为家,惜名如金。

    王大龙也学成归来。

    他没想到自己也享受到非遗传人的待遇,被任命为厂长,而且名下弟子过百。

    新产品更加丰富,细苇的种植也完成了,眼前的粗苇已经变成黄金,期待是美好的。

    王大龙全身心地投入到苇编大业之中,人变得神气十足。

    直接和媳妇住到编织厂里,媳妇负责给老师傅做饭,他全部精力进行传帮带。

    一天,郑畏与王大力忙活完养鱼与茶果苗的移植后,到编织厂里蹭饭吃。

    吃饭时,王大龙犹豫半天,开口问郑畏:“我能不能不当村支书了,实在是没有精力管那么多。”

    郑畏见他说得实诚,就问到:“你看谁能接你的班?”

    说完咬了一口馒头,又夹了一筷子菜,边咀嚼,边用眼角瞅了一眼王大力。

    “我来干,您看行不行?”

    王大力的爽快劲不见了,憋红了脸,才喷出这么一句。

    “行啊,我看行。不知你能不能行?”

    郑畏调侃王大力,心里早就有这么个打算,私下还与孟宪友商议过。

    考虑王大龙的积极性极强,不想打击他,主动提出来就好说了。

    而且王大龙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还真不愿意被杂事打扰。

    “我,我豁上命,也要把村支书当好。”

    王大力喝了一口水,清清嗓,郑重其事地说到。

    说毕,还噌地起立,向郑畏打了个敬礼。

    这家伙,早有预谋吧。

    不好意思与哥哥抢班夺权,此时露出了獠牙。

    当前,担任村支书,任职时间足够长,组织部门会从中选拔优秀分子,招考为公务员。

    这点,王大力恐怕早就研究明白了。

    有目标,才有动力。

    这样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