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半城风雨半城秋 » 第三十一章 流民(四)

第三十一章 流民(四)

    罗家弯自五月底开始,便不时的出现了一些陌生的面孔。

    罗家弯属于孟家的庄田里,稻子己经开始绿豆黄了,因为已开始成熟,按李庄头的指点,稻田己不再进水,等田里的水被稻子长干,就是收割的时候了。

    第一家到达罗家弯的流民是王成一家,对于逃荒的人而言,这一家显得颇为特别:他们居然赶着牛车。

    申时许又累又渴的王成一家把牛车停在了王大柱家门前,透过篱笆墙看到大柱娘正在院子里翻晒箥箕里的谷子,两个壮实的小子在逗弄几个毛茸茸的小鸡仔,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处处透着生气。

    王成由然生出一阵羡慕的心绪。他有些忐忐忑忑的走到院门前喊:

    “大嫂子,可否向你讨碗水喝?”

    大柱娘透过篱笆看到王成和他身后的一家:牛车边上站着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并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堆满物件的平板牛车挤挨着坐着两个妇人,一个四十来岁,一个也就二十许,一家人都显憔悴且衣衫褴褛,大柱娘一边往院门迈一边往院子厨房方向喊:

    “柱儿媳妇,有家过路的想来讨碗水,出来招呼下。”

    王成听这话不由一愣,心下想:“这地儿的人都够厚道的,话也不问一个就把人往里招呼。”

    何嫂子闻声,从厨房出了来,灰色围裙和双手都粘了不少白色的粉,看样儿是在做面条或者是馒头。

    何嫂子一边往堂屋走过去一边拍着围裙道:

    “你们赶紧进来呀,看样子都赶了不短的路了,我们这几乎各家都有水井,几碗水也就一灶柴的功夫。”

    王成家的己四十开外,虽说有牛车,可是千多里的颠簸,早已疲惫不堪,这会也不去想太多,与儿媳相互掺扶便下了牛车。

    待得王成一家进到院子时,何嫂子也端了两张长条凳子出到院子里的柿子树下放好,接着到厨房门口的水缸里打水先把自已的手洗了,回头又往木盆了打了一大盆水。

    那边的大柱娘已经和王成家的拉起了家常:

    “大妹子,怎么称呼呢?你们这是走亲戚还是怎么的?”

    王成家的答道:

    “我夫家姓王,孩他爹叫王成,人家都喊我王成家的,大儿子叫文林,大媳妇娘家姓陈,小子儿叫文宇。

    唉,我们哪里是走什么亲戚,逃荒出来的,原来乡下在陇右西的小王村,因为整年滴雨不下,溪河早就干枯了,别说是畜牲,就是人都没有了喝的水,村里人有远亲的早早去投了亲,我们这些没地可去的,都留到了四月,实在是没法了,才走了,这一路走着,便到了这。”

    何嫂子往木盆里倒完水便过来了:

    “你们家也姓王?可是巧了,咱们还是本家呢,这大热天的,又赶了老远的路,先过来洗把脸,凉快凉快。”

    一家人都拿眼去看王成,王成点了点头,于是一家人也顾不上客气了,感激的道:

    “大妹子,不瞒你说,这一路来,天气热太阳又猛,这会满头满脸的正粘腻得慌,实在想要洗洗,我们也就不和你客气了。”

    说完王成带了头,一家人便逐个的去洗了把脸。井水都是冬暖夏凉的,天越热水便越凉,一家人被这凉水一冲,头脑似乎都清醒了许多。

    何嫂子在大家洗脸的功夫,早已倒好了五大碗水:

    “也不招呼你们进堂屋里了,里边还没有这院子里凉快,都渴坏了吧,赶紧把这水喝了。”

    王成一家道了声谢,水刚入口,大家不由得又是一愣,居然是糖水。

    不怪他们奇怪,糖在庆朝虽不十分稀罕,但在普通的农家,除了招待亲戚,就只有女人月子里能喝上,而且味道那么浓,放的糖还不少。

    王成家的眼圈有些红,对大柱娘说:

    “大妹子,你这客气的,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大柱娘笑着说:

    “不瞒你们说,我们也是三年前从江南那逃荒过来的,你们一路受的累我们也受过,我们路上还失了一双孙儿女,这两个小的,还是到这以后才得的。”

    说完又指着西边一直往下一溜齐整的院子道:

    “不单我们,这一片人家都是当年逃荒来的,因为这有田地种了,地里出息也多,人在哪里不是为了活好一些?所以灾后大伙也不走了,就在这落了籍安了家,往后这也就是儿孙的故里了。”

    王成闻言有些奇怪:

    “你们到这里置了田地了?”

    大柱娘笑道:

    “那倒没有,我们家只是租了东家二十亩地,可但凡租地十五亩以上的,签上十年以上的合约,东家都给一块地建宅子,象我们这地就是东家给的,还带了地契的。租地的合约到期后如果还想种,也还可以继续签。”

    王成的大儿子忍不住问道:

    “租这地,你们得交几成的租子?”

    大柱娘眼都笑没了:

    “第一年不收租子,我们来时这地还荒着,第二年起收成好了,就收了两成,今年租子就是三成了。”

    王成一家面面相觑,王成又问:

    “那这租子每年都涨,还是怎么的?”

    大柱娘原是站着的,这一来二去的,都来了谈兴,拉了张凳子坐了,笑着道:

    “这三成就到头了,东家还和各家签了约的,县里都有备案。逢上灾年的还能减。”

    王成家的又问:

    “那你这东家可还有田地?”

    大柱娘道:

    “你还真问着了,东家的地多了去了,出了这再往北,春花岭一带都是。现如今正在修路,这不,我孩他爹父子俩都去修路了,一天三十文,还包两顿饭。”

    王成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柱子娘也猜到了一些,便笑着道:

    “唉呀,大兄弟,你们若是还没有去处,倒不如去领两份活干,存些钱,也能在灾情过了再返乡的盘缠不是?”

    王成全家一阵欣喜,可跟着便又为难了:“如今这一家连个落脚的地方都还没有……”

    说话间,院外传来一阵人声和脚步声,王喜王乐听到声音,不由得欢起来,扔下逗小鸡用的菜叶子住外奔去,嘴里减着:

    “阿爷,阿爹。”

    大柱父子俩瞧见自家院子外,装得满满当当的牛车,父子俩互看一眼,咧嘴笑了笑,一人抱一个娃便进了院子,王父笑着说:

    “家里来客人了?”

    大柱娘道:“今天怎么回得比往日迟了一些?”

    大柱道:

    “娘,东家赶工,加了一人五文工钱,多做半个时辰。”

    大柱父子俩进来时,王成一家己经站了起来,此时已是酉时,太阳快要落山,这时厨房里已有蒸包子的味道溢出,自家人脸也洗了水也喝了,没有道理还留下来。虽不知道该往那去,但也只得起身准备走了。

    大柱放下王喜问道:“你们看着挺眼生的,从哪来呢?”

    王成又将之前与大柱娘说的话又说了一遍。

    大柱爹听完,一拍大腿笑道:

    “大兄弟,这可真是巧了,东家正在修新田的路,李庄头今天才说,如今各村各乡快要夏收了,找人做活不容易,正准备到镇上去看看能不能请到做短工的。又怕来回路途远,人家来回不便不愿来,正在春花岭那边搭些临时的木房子,给愿意来的晚上住下,等做完活了再走。”

    王成一听,不由一阵欢喜:

    “老哥这话可当真?不知道我们这携家带口的,东家可愿意要?”

    大柱笑道:

    “自然是要的,婶子和弟妹也可以到灶上去找个活,每日工钱十五文还包吃三顿。”

    王成这会也顾不上客套了,拉上大柱的手便道:

    “大侄子,这会能不能麻烦你去找庄头问问,随便给个地儿,让我我们一家今晚先住下,我和这两儿子明天便能上工。”

    大柱爹笑道:

    “兄弟先别急,我这屋子后边还有几间矮房,我们以前住的,现在还空着,收拾一下就能住了,你们要不嫌弃,便先住下,明天再带你们去找庄头。你们赶了这一路的,估计也饿了,不如今晚在我这吃口热米汤。”

    柱子娘听完自家男人说完,也不待王成一家应答,便道:

    “这使得。今儿正是巧了,柱儿媳妇今天不小心把缸里的面粉弄湿了,正好多蒸了不少馒头,这会估计也熟了。”

    说完便往厨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