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半城风雨半城秋 » 第一百一十八章 欢年(三)

第一百一十八章 欢年(三)

    孟家守着东丹已有上百年,自庆朝起,便世代有子弟在此镇守,东丹地处偏僻苦寒,一年的冬季长达八个月,地广人稀,可却是庆朝东北处的屏障,若东丹失守,红毛人便可从东丹取鄂州,若鄂州失守,经柴桑到京城,都是易攻难守之地,所以东丹虽无肥沃土地,丰厚物产,但庆朝历代帝王都不吝在此修缉工事,驻以重兵把守。

    老东平候的封号便是因守东丹有功而得。除孟家外,东丹中间也曾换过人驻守,红毛人得知换将后,大举过用兵,不想竟真的让他们打下了东丹,后还是老东平候带兵在蒲圻伏击,才堪堪阻住了红毛的脚步,而后历经两年,不知多少大庆男儿战死沙场,老东平候才一步步的把红毛人赶出了东丹,此后庆朝皇帝倒是不敢轻易换人了。

    东丹的驻军中军帐里,孟壤正歪坐在铺着虎皮的太师椅里,手里拿着封信,不知看到了什么,哈哈的笑了两声。

    孟贺一正挑着营帐的兽皮帘子进来,见状,便也笑道:

    “可又在看大小姐的信呢?”

    孟壤头也没抬,只道:

    “刚刚看书,巧是翻到了封旧信,顺便看看。”

    孟贺心道:“回回都是碰巧翻书翻到的旧信,可不是巧?”可也不拆穿,只笑道:

    “大小姐的新信估计这下也该到了,刚刚士卒来报说刑州来人了。”

    孟壤猛的抬起了头:

    “那还不带进来?”

    孟贺一道:

    “贺二己经让人去营门口迎人去了,送信的人先行一步过来的,车队还得晚下才到,贺二怕您等得急,让我过来禀报一声,他带人去接车队了,因此次车队是在南城汇合,到我们营地就要经胡经山了,现下小雪还下着,若天黑前过不了山,恐就麻烦了。”

    孟壤深知胡经山凶险,心里一突,便问,贺二带了多少人马?

    孟贺一道:

    “六百骑,全是在骁骑营挑的精锐。”

    孟壤这才放心了些,嘴里道:

    “这冰天雪地的还千里迢迢的送东西来,这里又不是缺吃少喝,就她爱操这闲心。”

    孟贺一听这话,忍不住想笑,心底腹诽,自家大帅,有时竟象女子似的骄情,心里明明恨不得大小姐天天送东西来,每次看到送来的东西,都高兴得喝半宿,偏偏嘴里说得嫌弃,若有哪个月没准时来,要吃面条馒头时,却又要骂人没良心,端端的是难侍候……

    营中采购车队已回来的消息,仿佛大石砸到了湖面,一下子在军中炸开了,这大冷天,除了巡值的军士,其余人几乎都在营帐之中避寒,当然也不是那种缩在被窝抱着棉被烤着火盆的避寒,大多是二三十人组个摔角,打擂台什么的,既能练身又冷不到。这些兵士大多来自南方,对这种酷寒并不太能适应,原缩在帐中的兵士听了消息,不少停下手来往外间探头探脑。

    副将俞晓正在帐中与几个百夫长掰着臂,一听兵士说起,便松了手,问道:

    “消息可是靠得住?你是哪里听来的?”

    兵士道:

    “贺二将军刚刚去骁骑营点兵马去接人去了,听说己经到了胡经山南了。”

    俞晓霍的站了起来,对几名百夫长摆摆手道:

    “不玩了不玩了,今晚估计有酒喝,即便是没有酒,也有顿米饭吃,这半个月,军里没有米了,天天啃馒头窝窝头,吃得感觉整个人都一股子面味了。”

    刚和俞晓掰完臂的百夫长朱桂笑道:

    “你就知足吧,在我们孟大帅帐下,不管吃的是什么,总是管饱管够的,从前我们在陇右服役,若不打仗时,青菜树皮汤将就一顿的都常有,即便是打仗时有米有面,那面里大多掺了糠,米里掺了砂子,即便是这样,也只勉强半饱,饷银更是几乎没见过,日日说国库空虚,让我们等呀等,不少兄弟直到把性命交待在战场上也没等到,哪里象如今,三年役满,若运道好,留得一条命在,赏银,饷银拿回去怎么着都有钱娶个媳妇,买几亩薄田好好过活了。”

    俞晓虽已是副将,年纪却不大,只有二十出头,十多岁开始便一直在孟家军营里,做到副将,靠的全是军功,功夫好,人脸皮却薄,听朱桂这么一说,不由脸上一热:

    “我倒不是埋怨军里伙食不好,只是不大习惯天天吃面。”

    朱桂道:

    “上回采购队伍从鄂州萱草居购买来的千层酥不也是面做的吗?也没听你说吃不惯,不知道谁说的:若天天有这千层酥吃,给个将军也不换。”

    众人听罢,不由哈哈哈的大笑起来。俞晓自己搔了搔头,也笑了:

    “若是吃千层酥,我倒真不介意天天吃面。”

    朱桂嗤笑一声:

    “你想得倒是美,听说诸先生为了做这千层酥,把萱草居都包了十天,人家那是为了给大帅庆生,哪里能天天做这个当饭吃?”

    俞晓自己都不由又笑了起来:

    “说的也是,这千层酥要做得那么香,想来单是用料就不简单。只是就算没有千层酥,接下来几天,米饭青菜腊肉肯定是有的,这年也快到了,不知道有腊肉没有,总感觉诸先生送回的腊肉和别处吃到的也不一样,不干不柴,肥肉又弹又糯,腊肉饭,腊肉炖菜干也香得很。”

    众人听这么一说,都不由咽了下口水,怂恿俞晓道:

    “你与孟贺一将军相熟,不如去探探口风?”

    俞晓与孟贺一确实相熟,说是一路跟着孟贺一过来的也不为过,听大家这么一说,也是有些心动了,想了想,便道:

    “那好,等我消息。”

    说完挑开帐帘便往孟贺一的帐子去了。

    孟贺二这边,带着骁骑营的六百精骑出营门后,往南一路疾驰而去,胡经山离孟家兵营有三十余里,路虽不远,但因这平日途经的行人不多,因只有一条仅可容一辆车经过的小路,两边还杂草丛生,如今草早枯了,被冰雪掩住,只剩了些高低不一的雪包。

    胡经山是祈山脉最边缘的一座山,山不高,也不险,石不多,相对而言山地还算肥沃,整座山草木森森,仅有的四个没有雪封的月份里,都是绿草茵茵繁花似锦的,就是这冬天,连片的雪松还依旧针叶葱葱,冰棱子从松针上倒挂下来,远远看去,似百万银针悬在树梢,极为壮观。可如此壮美的雪景,却没多少人敢踏足欣赏,只因这胡经山,真正是卧虎藏龙之地,山狮,雪豹,老虎等猛兽时有出没,若是遇到这些,人多的若舍得一两坐骑,人大多还能安全脱身的,因为这些猛兽,几乎都是独居动物,几乎不会成群出现,猎杀了一匹马或驴之后,便不会再追杀别的活物。可若遇上雪狼,那么,就是一个几十人的商队,都可能会全军履没,狼是群居动物,小的狼群成年狼都有十许二十匹,若是大的狼群,成年狼可多达上百匹,这么庞大的队伍,要喂饱谈何容易?

    因诸先生,孟贺四,余春他们都各领了任务,所以这次负责押运的是年纪较小的庆秋和庆冬,两人年纪不大,人却极为沉稳又机灵,因知胡经山凶险,早早便遣人绕路到军营去送信了,车队除了从刑州出发的四十多辆车,还有从湖州,祈州,彰州而来的百余辆,到了东丹后,这些车便都汇在了一起,百余辆车的车队,规模堪比朝庭送粮的队伍,为了不那么抢眼,所以才选经常有商队结伴才过的偏僻处集合。

    孟贺二一行直接穿过了胡经山,才看到已停在山南一处平整空地上的庆秋一行,孟贺二看着绵沿看不尽头的车队,不禁一喜,跳下马走近庆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辛苦了!”

    庆秋也是欢喜,道:

    “哪里辛苦,为走这一趟,我还特意去求了大小姐两回,原还轮不到我的。”

    孟贺二虽没在孟大小姐跟前当过差,可看孟贺四他们回营地时的言语,也感觉得到他们是真心欢喜给孟大小姐外出办差的,听庆春这么说,也不认为是客套,大家说起来也真算是一家人,这一家人也不必说两家话了,于是笑道:

    “这回大小姐送什么来了?”

    庆秋笑道:

    “因快到年了,最多的是腊肉,今年庄子里养了许多稻田鸭,大小姐大多让人做成了卤鸭,琵琶鸭还和酱板鸭和腊鸭,连同腊肉有十多车呢,今年地里种的青菜也多,这次运了二十几车来,还有几车是新鲜的呢。”

    孟贺二一听,便奇怪道:

    “新鲜的?你们这一路少说也要一个多月,菜不会坏么?”

    庆秋笑:

    “没坏没坏,前天我们还炒了几个吃,和刚收起来时一个样的味,甜脆着呢。”

    孟贺二一听,居然觉得有些心痛,这新鲜菜,入冬后都没吃过了,只是这话却不好说,忽然想到了什么,小声问庆秋:

    “可有酒?”

    庆秋笑:

    “有,还不少。”

    回身指着最前面那一排被稻草盖得严严实实的宽大板车笑道:

    “那一大排全都是的,米酒,果酒,烧酒都有,大小姐说这过年的,没有酒可不行,五月收起稻子和果子时就着手准备了,酿好后还特地移到地窖里放到冬,我们起程前才搬出来的。”

    孟贺二看着一长溜的大板车,不由大喜:

    “那感情好,我们现在起程回营?”

    庆秋自知山中凶险,余春不在,自己这边虽也有准备,可怎么着也不如他们长驻这里的兵马更稳妥,于是道:

    “你安排就是。”

    孟贺二把六百骑兵分成了三路,一路在最后断后,都是挂着长枪手持强弓,另一路分散在车队中,都是挂着长枪手持短弩,走在前面的一半人点起了松明,一半人拿着锣,不时敲一下,锣声并不整齐,此起彼落的感觉凌乱又连绵不绝。

    庆秋也不是第一次来了,之前问过,知道这松明火把和锣都是驱赶威吓野兽用的,因这胡经山偶尔会老虎山狮出没,这两种猛兽即便是不攻击,单是吼声就会使马匹大惊,一旦马被受惊吓狂奔,队伍便会大乱,结果定会损失惨重。这也是庆秋不敢贸然过山的原因。

    禽兽都有感知危险的能力,这庞大的队伍从胡经山一路走过,除了偶尔有些禽鸟受惊飞起外,便只有远处的一声山狮的低吼,因为距离较远,除了几匹拉车的马骚动了一下外,最后总算是安安生生的走出了山。直至出了胡经山,庆秋的心才终于落到了肚子里,这一趟差,总算是顺利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