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范增演义 » 第十四章 冤杀李斯

第十四章 冤杀李斯

    章邯大军节节胜利,秦二世又不上朝了。大臣们不敢对皇上有意见,于是炮口对准了赵高。

    秦二世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本来就该大臣们处理,我过目一下就可以了。真有大事我再出面,也来得及。破格提拔章邯不就是我力排众议决定的吗?结果不是很好吗?干嘛要每天就羊不拉屎的小问题像教小孩子一样,对我谆谆教诲呀。有必要吗?赵高说的没错,过度的教诲,就是不尊皇。赵高就处处维护皇帝的尊严。反对赵高就是与寡人争权。于是大臣们越反对赵高,秦二世就越维护赵高。

    本以为灭了陈胜吴广楚国就安定了,楚国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由一个楚王变成一堆楚王、将军。比较有名的有。

    吕臣将军。吕臣从前是陈王的侍臣。陈王兵败被杀,他逃到新阳,又从新阳起兵,起义军用青巾裹头,号称“苍头军”。苍头军趁章邯率领主力北去魏国平叛陈县空虚之机,杀回陈县,攻克陈县,杀死杀害陈王的叛徒庄贾,又以陈县为楚都。

    秦派左右校尉领军再攻陈县。吕臣不敌,撤出陈县,重新集结兵马。并联合黥布反击尾追而来的秦军,在青波把他们打败了,然后再度占领陈县。

    楚王景驹。秦嘉等人听说陈王的军队已经兵败逃走了,就立原楚国大贵族的后裔景驹做了楚王。

    楚王熊心。而项梁运气更好,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牧羊人熊心。立其为楚王。

    至于公就更多了,几乎每个县都有人自称为公,例如沛公刘邦。

    关中征调的士卒一批接一批被调出向东去剿匪,匪却越剿越多。面对反复动荡的局势,大臣们很着急,可又中间隔着一个赵高,见不着皇上。于是群臣一商量,决定由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代表大家进宫进谏。

    李斯去劝谏,秦二世还见一面,解释一两句,毕竟秦二世是被李斯抬上去的。其他大臣去劝谏秦二世干脆就不见。秦二世一看李斯又来了,虽然不高兴,还是碍于面子见了。

    “爱卿前来所为何事?”秦二世问。

    李斯上前说:“攘外必先安内。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因为戍边和徭役太多,赋税太大。请停修皇陵宫殿,减省戍边的人员和物资。”

    “哦。”秦二世。没有明确答复。

    右丞相冯去疾急了,上前一步大声说:“请陛下上朝处理朝政,不要再被赵高蒙蔽了。”

    “你大胆!”不说赵高还好,一说赵高秦二世被激怒了,“修皇陵的人不是都让章邯拉去剿匪了吗?阿房宫不是因为修皇陵已经停建了吗?我倒是想减省戍边的人员和物资。关东乱成一锅粥,还能征调戍边的人员和物资吗?你们不是劝谏,是合起伙来针对赵高,是针对朕。朕即位才二年,就群盗并起,君不能禁,不找自己的原因。却拿先帝说事,好像是先帝惹起来的动乱,让朕下这样的旨,是要朕担不孝之名吗?要你们何用?来人呀。把他们都送进大牢。”

    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不愿意受屈认错,说了句:“将相不辱。”自杀了。

    这事大了。天下动乱的责任本来可以捂住不问责,或暂时不问责,等天下安定了再问责。右丞相冯去疾是最大的官,他这一死,盖子捂不住了。必须要有一个说话。

    本来秦二世还想保全李斯,毕竟是被李斯抬上皇位的。可是越想保李斯,赵高就越要置李斯于死地,不能给李斯以翻身再整自己的机会。于是李斯被屈打成招,承认自己谋反。赵高一不做二不休又给李斯长子李由安置谋反的罪名,说他们内外勾结。

    剿匪就是要有镇压与安抚两手,本来就安抚不足,让匪患死灰复燃。现在主张安抚的丞相死了,为了政治正确彻底关上了安抚的大门。

    赵高本来就不是当丞相的料,动员力比李斯差远了。再加上李斯冤死的后遗症,给章邯的兵力与物资补给越来越不足。章邯兵力越不足,越要集中歼敌,越不可能留下军队稳定打下的地方,剿了起,起了又剿,疲于奔忙,渐渐地失去了当初的锐气。

    御臣之道本来就在于均衡。最怕的就是一家独大。本来朝中有三股势力,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赵高,相互制衡。冯去疾和李斯一死,赵高当丞相,一家独大。秦二世还是太年轻,太意气用事。是一个好演员,不是一个好皇帝。

    一家独大就安全了吗?赵高发现更不安全了。以前责任可以推给丞相,现在自己是丞相,局势还不如以前,必须自己负责。更要命的是老二天生就是被猜忌的对象,就算皇帝不猜忌,丞相也会觉得皇帝对自己不放心,越想越觉得皇上在猜忌自己。赵高现在就得了丞相狂想症,开始指鹿为马,准备万一了。

    秦二世杀李斯自掘坟墓,赵高何尝又不是。赵高其实并不是司马迁的坏人,其实他很明白,没有秦二世就没有他自己的富贵荣华,所以他竭尽全力维护秦二世的威望,是一个以忠君开始,以弑君结束悲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