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我真不想当皇帝啊 » 第五十八章饿孚遍地

第五十八章饿孚遍地

    正当药品风波在应天府搅的翻天地覆的时候,李继儒一行来到了溧阳县地界。

    《溧阳县志》:“溧阳,吴越时曰固城,曰平陵,秦置溧阳县,历代遂沿其名。”

    明洪武二年(1369年),溧阳改州为县,隶属应天府。

    溧阳县虽属于应天府管辖,却相对偏僻,距离应天府有100多公里。

    由于各地雪灾最严重,一路上灾民无数。

    还没有到达溧阳县城,跟随队伍的灾民又有了两三千人。

    再加上灾民大多都是妇女儿童,更加拖累了行进的速度。

    “奎叔,还有多远到达溧阳县?”

    看着长长的队伍,李继儒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公子,还有五里地左右。”

    王奎查看了地图赶紧回道。

    在古代什么都好,就是交通太不便利的一些。

    他们从应天府出发,在溧水县停了一天,现在已经第七天了。

    注意到李继儒的疲态,王奎有些担忧的说道:

    “公子,要不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李继儒有些无力的摆了摆手,示意不用。

    看此时的天色,若不再加快速度,到达县城后可没时间安置灾民。

    突然,队伍前面渐渐停了下来。

    李继儒皱了皱眉,问道:“奎叔,你去前面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很快,王奎策跑了回来:“公子,前面又有很多妇孺跪在路中乞讨,堵住了去路,据说是从附近村落出来乞讨的百姓。”

    抬眼望去,隐隐约约看到很多穿着粗衣麻布的妇孺跪在路中央,有的怀中还抱着小孩。

    此时李继儒才发现,他们现在已来到一片开阔地。

    不远处零星可见有些倾斜的茅草屋,所见之处一片索然。

    这也是一处村庄,此时正值午饭时候,居然无一丝炊烟升起。

    要知道现在应该正是升火做饭之时。

    李继儒策马向前,隐约可闻孩童抽泣的声音。

    望着眼前一群满脸麻木的妇孺和偶尔露出一面也是面黄肌瘦的孩童,李继儒心情沉重。

    虽然知道溧阳县受灾严重,可也没想到严重到这种地步。

    让赵敏带回去应天府的灾民已经有几千人。

    自己身边又还有两千多,而路上跪着起码有几百。

    就目前而言,灾民起码有上万,真是饿孚遍地啊!

    由于带来溧阳县的物资几乎已经耗尽,若是再加上这些人,一旦吃食耗尽,很可能又会发生暴乱。

    虽然空间里有很多粮食,但李继儒总不能凭空把粮食拿出来吧。

    假如真来这么一手,别人可不会感激你,反而会被认为是异类。

    看来只能先一步进城,找机会、找理由先把粮食弄出来才行。

    当然,更主要的是,要给这些人找一个落脚之处。

    如此一想,李继儒吩咐道:“奎叔,你和护卫带着这些灾民后面跟上,我先进城一步。”

    说完,李继儒带着两名护卫策马朝着溧阳县城而去。

    来到县城才知道,由于灾民太多,整个县衙已经彻底瘫痪。

    没办法,李继儒只能掉头转向县城所在的千户卫所。

    在李继儒看来,有事找军人准没错。

    等到在县衙小吏带领下来到了千户所。

    说明情况后,就有一名千户带领着一名副千户以及一众百户、总旗等头目过来。

    不管怎么说,李继儒不仅是驸马,也是此次救灾的特使。

    这个面子他们还是要给的。

    双方见过面后,李继儒直接说明了来意。

    “诸位,如今灾情严重,灾民无数,现在无处安置这些灾民,还请各位竭力相助,帮忙灾民打造一处安身之所。”

    听到李继的话,千护所的人不干了。

    要知道,卫所的人都没有吃的,李继儒一来就让他们帮忙,心头自然不爽。

    那名卫所千户更是找理由拒绝道:“卫所的军户没有调令不能轻动,你还是找县令大人吧?”

    “况且,救灾也不属于我们卫所的责任。”

    “更主要的是,我们自己都吃不饱呢,根本没有多余的东西。”

    “是啊!”

    其他人一阵稀稀落落的附合。

    李继儒说道:“放心,如果上面责怪下来由我一力承担。”

    “何况,我不需要大家提供吃食,只需要安排一些住的地方,同时需要你们提供一些人手维护秩序。”

    “当然,我也不会亏待各位,只要大家肯帮忙,我会给各位每人三石上好粮食,其他帮忙的士兵每人也会给两石……”

    见到众人半天不回话,李继儒准备转身离开。

    “驸马请留步!”

    一名黝黑粗壮的汉子窜了出来,陪着笑脸道:“驸马爷,我是卫所副千护丘福,如果我们帮忙安置灾民,真的会给我们粮食?”

    看着这名汉子原本憨厚的脸上露出近乎献媚的笑容,李继儒点头道:“当然!”

    那些军官们相互对视了一眼,有几个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欣喜。

    最后还是丘福给众人使了个眼色,众人这才互相点了点头。

    见到有人敢反对自己的权威,那名千户大怒:“丘福,居然敢不听令,你们想造反么?”

    “千户大人,咱们卫所的家属饿死了不少人,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吧?”那名副千户据理力争。

    他的话得到了很多中层军士的拥护。

    千户冷哼一声:“此事我一定如实上报,后果你们自己承担。”

    说着,那名千户直接转身离去。

    但他也不敢再反对。

    毕竟,他也怕犯了众怒。

    众人的反映都落在李继儒的眼中。

    看来这名千户不怎么得人心啊!

    不过,只要其他人肯帮忙,李继儒可不怕什么违反纪律。

    毕竟,他连亲王都敢打,还害怕调动一些猥琐的士兵救灾吗?

    何况,他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灾民被冻死!

    只有让这些军户帮忙打造或者清理出避寒之所,才有可能让那些灾民度过这个寒冬。

    如此一想,李继儒问道:“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你们可否知道哪里有安置灾民之地?”

    那名副千户咬了咬牙,轻叹了一声,说道:“驸马,请随卑职来,卫所有一个地方,你看看行不行。”

    在副千户的带路下李继儒走进了卫所。

    明朝的卫所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区域。

    因为卫所里面的士兵都带着家属住在这些街区里面。

    进了卫所区域后,放眼望去。

    这里的房子在李继儒眼中简直破烂不堪。

    大多都是些土屋,茅屋之类的,即使是木屋都很少!

    而房子旁边不时有几个冻得哆嗦的人正在乞讨。

    见有人来,都用祈求的眼光看着李继儒。

    看着这些衣衫褴褛的人,李继儒吃惊的问道:“这些人也是卫所的人?”

    那名副千户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正是,这些人有的是士兵的家属,有的是军属遗霜,大家没有吃的才出来乞讨。”

    李继儒有些难以置信:“大明卫所穷到这份上了吗?连自己的家人都养不活?”

    他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这一切,这哪是人呆的地方啊!

    前世李继儒也看到过很多贫穷的国家和村庄。

    但这里比他所见到的任何地方都要简陋。

    用他的话来说,这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

    这些土屋和茅草屋四处漏风,晚上怎么能住人?

    那名副千户有些无奈的说道:“驸马爷,大明所有的卫所其实都是一样的。”

    “每遇灾年,咱们军卒的家属都要去外面乞讨才能度过。”

    “咱们在应天府附近还好一点,如果是边陲之地的卫所,他们连乞讨的地方都没有呢!”

    听到这话,李继儒微微一叹。

    此时他才知道,为何这些军士会冒着风险答应帮忙。

    李继儒承诺给他们粮食,对于这些人而言绝对是活下去的希望。

    不过,他却把这位副千户记在了心里。

    看来这家伙还真是一个比较爱护手下的上司。

    而且从这人说话做事来看,绝对是一个敢担当的可用之才。

    在卫所逛了一圈后,李继儒也将整个卫所观察了一遍。

    卫所除了有主街道及巷道居住建筑外,还有营房、军贮粮仓、较马场等重要军事设施。

    而且,那些粮库和很多营房都是空着的,根本没有放任何东西。

    原来,那副千户就是想把那些灾民安置在这里。

    可李继儒一路上见闻,却让他心情沉重。

    若不是知道这些乞讨的人都属于卫所士兵的家属或者遗霜,他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乞丐窝。

    一直待在应天府,还以为大明朝应该很富裕,这也太他妈穷了吧?

    卫所的士兵家属都过成这样,那其他地方的百姓还了得?

    在古代,难怪皇帝都怕遇到灾年,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想造反。

    李继儒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以前他在史书上看到,大明军户的悲惨遭遇生不如死,心里还有些怀疑。

    可现在看来,军户的遭遇简直比史书上还要惨。

    毕竟这些军户不仅没有俸禄,除了打仗,自己还要进行生产劳动。

    一旦牺牲,剩下的妇孺根本无法生活。

    没有灾年的时候,大家相互帮衬还能勉强活下来。

    可一遇到灾年,这些军属遗霜几乎都需要通过乞讨才能够度过。

    李继儒心头不由一颤。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也属于军人!

    军人过得如此悲惨,谁敢信?

    本来还想让这些人去救济灾民,这到底是谁救谁呀?

    看到这里,李继儒扭头问道:“丘副千户,千户所的军户现在还有多少人?我说的是能够劳动的。”

    丘福迟疑了一下,最后才咬牙道:“大人,咱们卫所按制应有兵员1350名,家属6000多人,由于军户不能随意离开,所有的军户都还在卫所里面。”

    “由于灾情严重,6000多的家属有很多家属都出去乞讨了,现在只有不到4000多人,而且这些人大都是老弱病残,也是需要救济的对象。”

    “什么?”

    听到这儿,李继儒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里还有几千人需要救济,那还了得?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起码那些军户都属于年轻力壮的。

    有这些人在,应该能够做一些事。

    如此一想,李继儒心头稍缓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