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阿甘与塞翁 » 《哈里波特》里面的英国文化

《哈里波特》里面的英国文化

    《哈利·波特》(HarryPotter)是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于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共7部。该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3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售量超过4.5亿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

    英国版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出版发行,美国引进后做过部分修正,由学者出版社(Scholastic)发行。简体中文版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繁体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把这7集小说改拍成8部电影,前6集各一部,而第七集分成上下两部。哈利·波特电影系列是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系列,总票房收入达78亿美元。

    本文就《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分析情节背后的作者和民族文化因素,以求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开篇,哈里是一个父母双亡被寄养在姨妈家里受尽委屈的孩子,姨妈家里还有一个被娇惯坏了有点肥痴的表兄,这不禁让人想到《简爱》里面的情节,简爱在小说的开始就是这样一种境况。

    罗琳大学的专业是古典文学和法语,这样的淑女专业似乎让我们突然回到了简爱的时代。

    里面魔法学校里那些透明的鬼魂,也与英国古典文学里那些鬼怪故事有相似之处,英国人或许不相信轮回、不相信起死回生,但却绝对相信鬼魂的存在,不管是《简爱》还是《呼啸山庄》,我们都能看到一层神秘浪漫的面纱。

    哈里从姨妈家出走后,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没有钱,这时候海格给哈里呈现了哈里父母的丰厚存款,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英国人骨子里的银行思想。

    仿佛就算是个虚构的故事,银行也是重要的,这也让我想到了简爱最后从叔父那得到的遗产。英国人的自由不是虚化的,一份遗产,或者稳定的收入,这是自由和自立的一份物质保障。反观中国的武侠小说,似乎就很少提到侠客们的收入,提到钱,仿佛是小气的表现。

    《哈里波特》里面的哈里,似乎一直有让父母起死回生的希望。

    但教授却一直提醒他,这个世界没有那种魔法,虽然你可以看见他们,他们的灵魂也可能存在,但生命只有一次是绝对的。正因为如此,死亡咒语才被列为不赦咒。这也在表明只有“生命不可重复”成为前提,生命才会被绝对珍视。

    与中国的神奇小说里面的起死回生相比,哈里里面没有这种传奇。另外我认为这里面也包含英国人自牛顿以来的时空宇宙观。

    电影里面有一个上预言课的情节,学生们对此很是讨厌,连一向勤勉的赫敏也在课堂上发了脾气。

    其实水晶球所代表的算命术,靠的是人类心理的联想功能。经验主义的英国人受不了这些云里雾里的东西,奥卡姆剃刀早已剃除了英国人那些微弱的神经质的冥思。而这些是德国人、中国人、吉普塞人依然保有的传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