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我叫马山香 » 第三十六章 龙隐山中寺

第三十六章 龙隐山中寺

    至于龙隐寺的文史价值,我一句也想不起来了。真是愧对木老师喋喋不休一路的讲解。

    龙隐寺最终留给我的记忆,就是那一面高耸的山崖,和已到初冬仍郁郁葱葱的绿,好像那绿色里真隐藏着无数条龙似的。由于长途步行,尽管一再歇缓,仍没有人愿意爬上龙隐寺山顶,大家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半山腰里的几个潮湿的、还滴滴答答滴水的山洞。并在木老师的指挥下,在那眼最清冽、位置最高的隐蔽山泉里轮流掬水喝。依山建着几座庙,庙之间有陡峭的石阶相通。木老师带领同学们一个庙一个庙的转,余婕也跟着,但是很少进去,只站在庙前画画,我看着庙害怕,不敢进去,就假装很喜欢看余婕画画,她画画,我站在她旁边东张西望。然后就看见一个老尼姑也看着我,我推推眼镜,仔细一看,发现是贴在大殿侧的一张画。谁把画儿贴在外头呢?这么一想,就觉得奇怪,慢慢往前凑,想看清点。走了几步,忽然看见那画儿竟是活的,老尼姑朝我招手。我吓了一大跳,腿软了软,使劲站好,竟神使鬼差似的朝她直直走过去。

    走到老尼姑跟前,看见她面前摆满了书。一本一本的都很旧,但是没有破的。我拿起一本,随手翻开,写道: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

    不觉一字一句读起来,反复出现的几个词,像黑暗夜空中的闪电: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不得天眼……我死死的盯着那几行字,字里行间,都是白露的样子。看过的杂七杂八的书中的种种神迹,都争先跳出来,我几乎肯定那几句佛经和白露有关。但是具体怎么关联,我一片茫然。

    “这,这几句话啥意思?”我指着那几行字,凑到老尼姑跟前。

    “你,你读得懂?”老尼姑惊讶的看着我,那双惊讶的瞪大的眼睛,和她那张苍老的面孔很不相称。

    我呆呆的看着她的眼睛,忘了回答她的话,也忘了追问经文的意思。

    “马山香!”余婕不知什么时候跟过来的,她劈手夺过我手中的书,放回书摊,扯着我的胳膊就往回跑。

    我俩跑到山下时,看到木老师带领着大家正朝河那边奔跑,一边跑一边招手,一边喊:“等一下!公交车!我们来了!”

    这就是我对地方史兴趣小组第一次野外考察的全部记忆。我甚至回忆不起来我们到底是否赶上了那趟郊区市郊的公交车,为这么点事,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当然也不好意思问余婕。我只记得《无量寿经》这个书名,这个书名憋了我好些年,我一有机会就想找找这本书看看,可从来也没找到过。我曾拐弯抹角的问过余婕,余婕倒很干脆利落的告诉我说,那是封建迷信,不能信,更不能读。要读,也得等七老八十的才行。

    当我写到这里时,我上网搜索了《无量寿经》,果然是一本经书,一本很有分量的经书。翻了好久,终于找到我记忆中的那几句话,也还是不知道意思,但是我总算明白当我看到这几句话当时为什么会想到白露了。

    时隔三十多年后,当我为了把三十多年前的这堂田野考查课写得更详实点,为了唤起更多的记忆,我专门去了趟龙隐寺。除了山势和大致方位,其他的细节全不一样。就连那些潮湿的、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滴水的山洞,也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样子。至于大庙侧的小门,小门前摆满佛经的摊点,以及那个衰老而让人过不忘的老尼姑,根本找不到存在的丁点影子,仿佛一场时隔久远的梦。

    最为奇怪的,还是关于龙隐寺的来历。我清楚的记得,或者是我自以为清楚的记得,当年的历史系本科毕业的木老师说,因为那山里隐藏着一条真龙,所以就叫龙隐寺。那滴答滴答滴了千万年的水,正是真龙的印迹。对此,我深信不疑了三十多年。

    可是,当我再次走进龙隐寺,再次探寻龙隐寺的来历时,大大吃了一惊。不管是寺前的简介还是百度上的介绍,都明白无误的写着:龙隐寺初建于汉代,原名兴隆寺。唐代安史之乱中,唐太子李亨曾在此避难,李亨称帝后,把此寺改名为龙隐寺。原来这“龙”并不是因为山里的自然之龙,而是人中“龙”。

    让我接着把关于木老师的地方兴趣小组的回忆都写出来吧,也许听起来有点烦,还请忍耐。所有写故事的人都有私心,我既然决定花费很多精力为我们永远消逝的中专往事,写下一些纪念文字,势必会夹杂我个人的恩怨。对于有恩于我的,总要多花费些笔墨,对于我不喜欢的人事,肯定想忘却、想轻描淡写,我还是决定尽量克服心理障碍,公平公正的写出来。

    木老师率领地方史兴趣小组考察崆峒山,是春季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