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军侯 » 第六百五十四章 削藩(四)

第六百五十四章 削藩(四)

    整个泄露事情的主使策划阴谋者,就这样被朱允炆自作主张的给扣在了白莲教的脑袋上,让韩月莲替蒋瓛背上了这次的责任。

    这要是让韩月莲知道,那还不晓得要该怎么喊冤叫屈呢,甚至还会自己派人查清楚是谁在向她的身上泼脏水,定然是难以善罢甘休的下场。

    不过朱允炆的这番肯定设想其实就连蒋瓛都没有猜到,天可证明,他还真的没有想要把这件事栽赃给白莲教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此时的北地白莲正处于全面隐藏的状态,怎么说也不太可能在这种时候跳出来暴露自己。

    可他却忽略的朱允炆的想法和感官,或者说这位从来没有出过金陵城的皇帝陛下在自己脑海中的意识里,白莲教仍然是四处煽风点火不安分的组织。

    虽然朱允炆清楚南地弥勒的覆灭,也清楚北地白莲的犹存,可也仅仅只是如此了,再往深入的情况他可是完全不清楚,只能用一知半解来表达。

    所以蒋瓛转念一想,也算是明白过来了,整件事情只能说是巧合吧,才使得朱允炆如此认定了是由白莲教主导的行动,甚至连之前的一些泄密事件都直接划到了一起,彻底都被甩给了白莲教。

    可能只有这一次是朱允炆认为的白莲教行为,之前也许是真也许是假,但现在想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朱允炆需要一个针对的目标,一个可以发泄可以找借口作为事情出差错的理由。

    而白莲教很完美的出现在了朱允炆的眼前,自然顺理成章的肩负起了背锅和宣泄目标的重任。

    对此,三位幕僚都表示十分赞同,因为这样也免得接二连三出现问题而显得他们很无能的样子,进而转移到了白莲教韩月莲的身上。

    可以说君臣四人对于这个意见那是十分的统一,也对于下令让锦衣卫出手针对乃至剿灭北地白莲教一事举双手赞成。

    而蒋瓛自然乐得有人替自己背锅,反倒理清了后续的麻烦,另有他人替自己受过,而且还得要在接下来保住小命才是。

    现在既然天子陛下打算清剿白莲教,那蒋瓛自然是遵从命令,而且还必须要做出点成绩来,怎么说也是替自己背锅的势力,不能什么都不干的空口空手吧,不拿下一些白莲教来,蒋瓛都都觉得是不是有些太对不起他们了……

    好了,这样一来泄密这件事担负责任的人是选好了,也交给蒋瓛去处理了,下面朱允炆四人还是要赶紧回归正题为好,想一想到底该怎么处理这次泄密事件的后续影响吧。

    因为这次可不比之前的那一次情况,起先是针对朱棣计划失败的泄露,影响广泛却不具备太强的真实性,更只是对其他藩王有触动。

    这一次却是不同了,那如果真的全都泄露出去,岂不是摆明了说朝廷暗中捣鬼诬陷堂堂亲王朱橚,为了削藩而不择手段吗。

    这样一来可不仅是其他藩王会受到影响,乃至于周王朱橚之间交情匪浅的燕王朱棣更会因此而不满。

    先前已经妥协过一次的朱棣,如果再知道这件事情,那岂不是让双方本来就极差的关系彻底走向了冰点吗。

    朱允炆是打算削藩,可如果不动手尽量和平的削藩那谁想要迫不得已出动武力解决这件事情。

    甚至别说朱允炆了,天下各路藩王哪个也不敢说擅动刀兵,哪个也背不起破坏大明国家安泰这种罪名,这不仅是关乎他们自身,更关系到先帝朱元璋,关系到大明三十一年国运啊。

    莫说是众藩王当中最强势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了,就算是野心最大,最不安分的那几位也绝对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先一步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可想归想,但人总有被逼急了的时候,万一真的到了那个底线,什么顾虑忌惮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反而只要打破了那条界限,反而会比之前更加的夸张放纵。

    怕就怕在这里,真是担心这则消息会挑破燕王朱棣心中的那根弦,让他不再顾忌其他的方面,转而彻底和朝廷走向势不两立的互相敌对状态,这才是朱允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也是对大明十分不利的一幕。

    然而现在不正是集合四人之力想着解决办法呢吗,可无奈就算他们绞尽脑汁也莫得一个妥善的处理方法。

    总结来总结去,半天才约莫出一个淡化处理的方式。

    可如果真的只是淡化处理将这件事情暂且压下不论,转而让时间去消磨它的影响,那如此一来朱允炆所要付出的可就太多了。

    光是现在眼下最有利的形势便要因此而付之一炬,也就代表他除了一个手段不光彩而拿下的周王以外,短时间里原本有计划针对的那几家藩王势力都不能在动手了。

    这不仅是因为燕王朱棣的一方面,还要考虑其他藩王势力是怎么想的,毕竟朱棣仅仅只是代表他一个人,而天下藩王何其多。

    如果真的让所有人都对天子寒心失望,那可比一个燕王朱棣还要可怕的多。

    所以现在就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的意见来说,便是彻底放弃此间大好的削藩情势,也放弃这一次的东风良机,转而压下所有关于周王府朱橚的事件。

    更下令让李景隆加快速度想要尽快将朱橚押解送回京师审判处理完毕,将这件事情彻底的盖棺定论做好最后的总结,然后朝廷在日后的时日,最起码这洪武三十一年里是什么都不要做了。

    等到明年初,改元换号新帝正位之时,再视情况另做打算。

    至于这消息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朝廷和地方藩王之间的关系好坏与否,朱允炆他们也只能听之任之,以不做声而潜移默化的消弭此事的后续。

    反正就是打死了也不能承认,藩王们又不可能擅自离开封地,别以为谁都是朱棣那样胆大妄为,最起码其他藩王还是很遵守皇明祖训的。

    另外再说了,现在缓一缓也是好事。

    毕竟先帝殡天不久,新帝登基时日尚短,大明内部且需要一番整顿和安稳,正好趁此良机行事。

    虽然遗诏上明明白白的写着不准许众藩王入京奔丧,可丧父大事焉能心中无感,更有朱允炆匆匆下葬之举,难免会让各路藩王心有不悦,也正好趁着此时露出一段空白时期,缓解一番,让双方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所改变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而且黄子澄还建议,既然众位藩王不能擅自离开封国藩属之地,可这心里却也有为父奔丧之念。

    当然了,朱棣那档子事暂且不论,反正不管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总归是要有人奔丧才符合人伦孝道,才是大明立国之本。

    所以黄子澄给了朱允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做亲王的不能来,便直接传召各个藩王的子嗣前来金陵城,待其父辈为先帝奔丧服孝也不失为一个妥当的办法。

    反正藩王之尊是不可能随意走动的,那既然如此由王府众位世子代劳也是可以的吗,子代父职,都是履行孝道,相比先帝在天之灵也不会赞同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