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开局就被李世民率重兵包围 » 第27章 第二次会面(求推荐 求收藏)

第27章 第二次会面(求推荐 求收藏)

    不管什么时候,诗词文章想要出道火起来,三分是真本事,七分靠的是有人提举和吹捧。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流传至今的唐诗里,很大部分都是送行诗的缘故吧。

    想那李白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流传至今,任谁都以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深似海,然而实际上他们的友情不过只有区区几十天罢了。

    少年行仍旧是少年行,它赶上了热点,被李二这么一提携,立马就火了,短短的四句诗让许多人对它恨之入骨,纷纷打听这诗的出处。

    而遭了众人恨的迪夫坐在后院亭外的凳子上,抿上一口刚泡的绿茶。

    如果不看那黑不溜秋的脸,和乱槽槽的头发,那一定会觉得迪夫此时惬意无比。

    冬梅连忙上前去添茶,小脸被突然的巨响吓得雪白,却又两腿战战兢兢与秋菊在那站着,不肯离开。

    “不要怕,这个是烟花,也就响声大一点罢了。”迪夫心里微暖,安慰着两个大眼汪汪的小姑娘。

    这烟花其实是用工作台合成的,因为没有添加烟火之星的缘故,它只能在升空后发出一声爆响,而不会散出五颜六色的焰火。

    但是,制作所用的材料却一点可不少,买回来的硝石都耗完了,才制作出来两个火药。

    火药和一张纸可以合成三个这种只能听响的飞天爆竹,合成时所放入的火药数量则决定了爆竹能飞多高。

    像这个只放了一个火药的,升空的高度大概在二十米左右。

    一番安慰,小婢女们总算是止住了眼泪,外面就传来了咚咚咚的脚步声。

    一个小女孩快速地奔跑了过来,跑的太急了些,以至于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揣了一口气,说道:

    “阿郎,家里来了贵客了,带着的兵士挂着禁卫的腰牌。”

    “那个…老万有没有说来的是什么人?”迪夫本来想叫名字的,但是这些孩童都还没来得及起名字。

    小女孩的气也没那么喘了,可语速还是那么快,说道:“万管事只是让我来寻阿郎,却没说是什么人,不过那些人是骑着马来的,到大门口时就下了马。”

    虽然不知来人到底有什么意图,但看起来态度还是比较友善的。

    迪夫先让小女孩回去告知老万,他一会就到,让老万先去奉茶,然后又让冬梅秋菊去准备洗澡水和新衣裳。

    现在这副模样怎么能见得了人的。

    前院。

    李二终究还是没有直接闯进内院里去,沿着这条笔直的石板路,不慌不忙地走到了正堂,一边走还一边四处打量着。

    万元爬了起来,正想着去与这位贵客说上几句,却被甲士挡住了去路,根本靠近不得,想了想,迈开了步伐往内院里跑去。

    李二来了。

    但就算你是皇帝,也不能私闯民宅啊,再不济总得敲个门吧。

    迪夫很想立马出去理论一番,但却被洗澡水给压住动弹不得,只能做罢。

    其实迪夫有点不想见李二的,理由有很多。

    比如会被李二强大的气场震慑住,因为迪夫没怎么见过大官,难免会紧张,哪怕强作镇定,但拙略的演技怎么能瞒得了这些玩惯了谋略的人杰?

    比如不想见到李二那尸山血海里练出的,充满了杀气的双眼,哪怕不是有意为之,但一般的人怎么能受的住?

    比如李二肯定没有天天洗澡的,哪怕西北很是干旱,汗流下来立马就干了,根本闻不出有什么汗酸味。

    一个人若是不喜欢一件事,他肯定能找出很多理由来。

    但不管什么理由,李二就在那,迪夫总得见一见的。

    相比上一次,李二的态度就显得十分的恭敬,完全放下了架子,见到迪夫走进来时,上前行了一礼,带着歉意说道:

    “迪先生,我这次冒昧前来拜访,而没有先行告知,请先生见谅。”

    迪夫顿时摸不着了头脑,以前古装电视剧可没少看,都没见过有那个皇帝给臣民行礼的,到了明朝时臣民都不能够直视皇帝,至于清朝就更不用说了,臣子都是一群奴才,更别提行礼了。

    那李二这是要干嘛?莫非是要学刘备三顾茅庐?

    心里乱想着,手上也没闲着,但也不慌忙,只是拱手回礼,说道:“陛下,我崇尚自然逍遥之道,也不管许多俗礼,陛下想来便来即可。”

    “先生果然是得道高人,这庄子经先生的一番点拨,却是与别家庄子大有不同。”李二笑着说道。

    “庄子还是那个庄子,只是我将那些佃户下人都以人相待罢了。”迪夫也笑了笑。

    与旁边的那些庄子相比,庄子上现在的精神面貌确实大有不同,有田地种,交租还少,东家还和和气气的,小子们都能去认得几个字。

    其中改变最大的还是买回来的这些奴仆,毕竟东家说了,做好了可以帮忙脱去奴籍。

    生活是有了盼头了。

    当然了,迪夫觉得这些对李二说了没用,口马行又不是只存在一天两天,李二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于是,也不待李二多问,扭头喊着冬梅将滚水送上来。

    迪夫亲自侍弄着茶叶,一番行云流水般的操作,三个薄白的小瓷杯成品字排开,盛有大半杯的淡黄绿色的清茶。

    然后伸手掌虚指,说道:“陛下,请用茶。”

    李二虽然听说过迪夫的茶道与众不同,但依旧是大开了眼界。

    虽然对只有两个人,却放着三个杯子之事,有些不解,也不细问,端起一个茶杯,细细的抿了一口,闭着眼睛回味着。

    片刻之后,李二睁开了双眼,感叹道:“先生的茶道果然是一绝,茶汤清澈,先苦后甜,回甘生津。这茶叶我也吃过不少,平日里只觉得不过寻常,没想到经过先生之手,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陛下……”

    迪夫刚想说什么,却被李二打断了。

    “迪先生既然不是凡俗之人,那么对我又何必用凡俗的称呼,若是先生不嫌弃,唤我为李二郎便可。”

    迪夫只感觉头有点晕乎乎的,仿佛喝的是酒而不是茶一般。

    其实迪夫想岔了,此时若是关系密切的却是都是这般以排辈加上姓氏来称呼呼的,虽然这么称呼皇帝确实令人惊讶了点,私下称呼却无伤大雅。

    李二十分的镇定看着一言不发的迪夫,有点失望,但立马又说:“迪先生若是不喜,我们看着年岁相仿,不妨以兄台相称,如何?”

    “李兄,你来我这有什么事情,不妨直说了吧。”迪夫也懒得客套了,直接就开口问了。

    李二放下了茶杯,第二杯的茶水已经喝完了,这茶虽然好喝,但是杯子太小了,装不了多少,实在是不解渴。

    于是学着迪夫刚才的动作慢慢地泡着茶,一边说道:“我过来找迪兄,确实是有些事情,本来上次邀请迪兄往宫里走一趟的,迪兄却是没有时间,所以我就只好自己过来了。”

    说着,又看了一眼迪夫,却见迪夫神情自若的品着茶水不说话,于是接着说道:

    “那刘内监回去之后禀报了我,说是迪兄问起那太监小桂子之死。他却并非死于贼寇之手,而是半夜进城,被卫士错当成了贼寇射杀了,其亲人皆不在京城,所以我就命人将其厚葬了。”

    “嗯。李兄说这些做什么?”迪夫虽然仍旧有些狐疑,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

    李二豪爽的笑道:“我这不是怕迪兄猜忌嘛。刘内监也是怕小桂子之事牵扯宫里,不敢对迪兄直言。却没想到迪兄是真性情,怕也是因此对我有些不满吧。”

    “不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一介区区小民,如何敢对陛下不满。”迪夫面无表情的说道。

    第四泡茶水了。

    李二的手顿了一下,又继续泡着茶,然后起身,给迪夫杯里的茶水添满。

    看着门外,回忆着,说道:“武德三年,我奉命征讨割据洛阳的伪郑王世充,许多将相相继叛变,所以我的部将将新降的尉迟敬德关了起来,劝我要杀了他。

    但我将他放了出来,不曾怀疑过,还给予他金钱,结果当天就碰上了王世充大军,是尉迟敬德护着我杀了出来的。

    同样,月初时我也不曾怀疑过迪兄,我也坚信迪兄的到来,必能造福大唐,派了内侍前来只是为了方便迪兄,别无他意。

    那李安也并非是我刻意派来的,我只是不忍心其遭受迫害,给他指了一条路子罢了,迪兄若是对他的事情感兴趣,可以自己去问他。”

    “嗯,李兄说的这些我都信了。”迪夫随口应答道。

    李二知道迪夫心里不信,但也没说什么,自顾自的说道:“我也知道迪兄现在是不太相信的,但不妨再看看,在大唐的土地上,迪兄哪里都可以去得。

    我这次来迪兄这,正是为了那印刷术而来。不知迪兄是如何看待,刚才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真的就是这样的么?”

    迪夫有点没想到,李二是来问政的。

    茶水都已经淡了,一点味都没了。

    这时候只要是懂茶的都知道,主人这是在送客了。

    但李二这是第一次喝茶,他啥都不懂。

    看着李二期盼的眼神,再加上刚才李二掏心肺腑的一番话。

    迪夫打算说点什么,也算是不虚大唐此行了吧。

    “走吧,李兄,这茶凉了,我们边走边聊。”

    秋风瑟瑟,刮进迪家庄子时却安静了许多。

    迪夫和李二并排走在黄泥土路上。

    “不知李兄是如何理解,天高皇帝远,这句话的?”

    李二沉思了片刻,说道:“可是世家把持地方,致使朝中政令不能通达?”

    迪夫笑了一下,没有回答:“这其实是一首谚语来的。天高皇帝远,明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李二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迪夫接着说:“世家是既好解决,也难以解决的。他们之所以会成为世家,无非就是拥有了权势,以权谋私使得家族兴旺罢了。权势有大有小,世家也就有大有小。李兄觉得他们会是仅仅依靠着书籍就可以打败的么?”

    听着迪夫说着,李二沉吟了片刻,问道:“那依迪兄所言,我李家岂不也是这世家之一?”

    迪夫笑了笑,依旧没有回答,田野的风吹得有点凉了。

    看着西边将近黄昏的太阳,迪夫抄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早上的太阳。”

    然后又说道:“李兄手下人才济济,总能想出好法子来对付世家的。”

    迪夫也不再说下去了,他也就能提个意见,改革这个东西,不是说谁都能动的,商鞅哪怕有着秦孝公的支持,有着大功于秦国,一样被车裂五马分尸。

    哪怕迪夫自保有余,也不想招惹这么多的麻烦。

    两人各有心事,慢慢地走着。

    突然,迪夫又想到了什么,问道:“李兄,我有一事如鲠在喉,不知李兄是如何看待奴仆的?”

    李二愣住了,心里猛地一惊,睁大了眼睛看着迪夫,心里回想起小桂子的密信里所说的,迪夫要释放奴仆重新入良籍,不由得咽了咽唾沫,说道:“迪兄,奴仆之事还得从长计议。”

    迪夫看着李二有点变色的神情,奴仆问题确实是个大事,那个勋贵人家没有成群结队的奴仆?

    只要稍微动一动就是大事,所以迪夫只提了这么一句,也就不再接着说了。

    李二一开始确实是有点被吓到了,不过细想起来却又十分心动,只不过现在他才刚刚登上帝位,内忧外患的,不是实施的时候。

    两人就这么在庄子里闲逛,迪夫这庄子其实这时候没什么可看的,但李二却看得津津有味,也不再提其它的了,每到一处就问起庄里的建筑布局以及用途,迪夫也就识趣的当了个讲解员。

    李二大为兴奋,说过些天要来看看沼气来生火。

    这就是找个借口还要来呗,迪夫顺口就答应了,其实也知道,答不答应都一样,但李二的态度迪夫还是很满意的。

    这大唐,这李二,或许不是那么好,但似乎也不是那么坏?

    那就走着瞧吧。

    迪夫站在门口,看着夕阳中李二远去的身影,似乎是带着一丝圣母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