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小人物的三国魂 » 第三十四章 吴晨十胜说众将 屡设伏兵待曹仁

第三十四章 吴晨十胜说众将 屡设伏兵待曹仁

    话说曹营军帐之中,郭嘉对当前形势分析了一遍,并指出刘备的军队才是各路兵马中最为关键的一路,为了对付刘备,郭嘉也想出了上中下三种应对方式,曹操听完并未当下决定,而是等待着许昌荀彧的回复,只是曹操此时正在河北之地,而荀彧驻守在曹军大本营许昌,这一来一去自然需要不少的时间。而正是在这曹操犹豫不决的时间里,他的对手刘备选择攻其不意出其不备。

    吴晨对于《三国演义》的了解,直接影响了吴晨对于此时的判断,曹操,的确是一名历史上的军事大家,但这里是历史吗?并不是,仅仅是一个由罗贯中先生以三国时代为基础构建的一个世界,要不然胡班这样的人物也不会出现。也正是《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的差异,才让这个世界中很多的事情和历史不同,而罗贯中的曹操并不是那个大人物,而是乱世之奸雄,曹操治军有方、精于谋略、善于用人更爱惜人才,这都没有错,但是曹操却性格多疑,尽管有过“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果决,但也失典韦于宛城,兵败于赤壁、败走华容道的尴尬,更曾被马超追的割须弃袍。曹操手下谋士很多,荀彧、郭嘉、程昱、许攸、贾诩、荀攸等等,都在不同战役中表现出各自才能,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谋士,曹操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势必要斟酌,尤其是郭嘉、荀彧,更是曹操身边不可缺少的助力。

    官渡之战、进军河北,都是郭嘉、荀彧让曹操坚定信心,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都是曹操生涯的重要战役,而如今这场由吴晨提出策划,由刘备实施的针对曹操的攻伐,对于此时的曹操来说,也可以被视为关键战役,因为若是刘备胜利,那么荆襄之地将不会再有其他的声音,且刘备有机会攻入许昌迎回汉献帝,不论是对于刘备还是对于汉室来说,都是绝对的利好消息。而对于曹操来说,此战不仅关系到北方战事的未来,更关系到刘备,这个被曹操实为和自己一样的英雄未来的发展。以刘备在荆襄的处境,若是不能在这一场战役中取得应有的成果,那么之后刘备在刘表面前基本丧失了话语权。因此,对于刘备和曹操来说,这都是决定性的一战。

    也正是这一场双方都有些输不起的战斗,才会使曹操格外谨慎,不敢贸然下决定。可偏偏吴晨了解曹操,于是将计就计,直接采取了行动。都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但是作为本次战斗的主动方,刘备真的为这场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吗?并没有,相比于此时的曹操,刘备依然处于劣势的一方,正如郭嘉所分析的一样,不论是士兵数量、将领品质、粮草充裕程度还是军队的战斗能力,曹操都要占据上风。

    当然刘备也并非没有优势:第一,曹操的军队长期作战,已经很是疲惫了,再加上军队中掺杂着很对河北的降兵,导致很多指挥、命令并不能有效传达,进而影响曹操部队的整体实力,而刘备这边则是不一样,自从刘备被派到新野之后,就开始扩军备战,虽然被调往长沙但是并没有疏忽这些军事事务,因此在军队的调动方面,刘备还是占据一些优势;第二:曹操大军此时已经越过黄河,意图攻击邺城,距离许昌很远,即便是能够及时赶到许昌,也必然是疲惫之势,反观刘备屯兵与新野,距离许昌很近,可以说刘备的部队是以逸待劳,相比之下,优势就显示了出来。第三,就是刘备并非孤军作战,而曹操要想应付这次的危机,必然要分兵应对,还要担心袁氏的反扑,因此能够调动的军队数量并非拥有绝对优势,此消彼长之下,反倒是成为了刘备的优势。第四个优势,就是刘备拥有着吴晨这样的人,尽管吴晨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他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程度却远远超过任何人,因此他能够预估对方的行动,甚至料敌于先,才让吴晨敢于去做一些看起来非常冒险的决定,这也是长沙战役中吴晨能够擒住太史慈的原因之一。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吴晨那已经扩散出去的消息网,为了争取战斗的胜利,吴晨早就暗中将自己的消息网布置了下去,虽然此时还不能将曹军动向完全掌握,但是许昌附近的情况已经是了如指掌了。

    吴晨也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才敢做出偷袭许昌的决定。当然做出这些决定的基础是刘备的确在这段时间里面具备了不错的军事力量,才让吴晨有信心这样做。不过吴晨的信心,并不足以直接说服其他人,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对于吴晨的决定都非常吃惊,毕竟许昌是曹操的大本营,又有荀彧驻守,曹仁更是阻挡在进军许昌的路上,因此众人对于短时间内拿下许昌并不乐观。而一旦战事陷入胶着,此时曹操挥军来援,那时刘备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状况。

    吴晨并没有没有想到这种情况,因此他才更加主张迅速突进到许昌附近,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荀彧是曹操账下著名的谋士之一,对于时局的把握十分准确,因此吴晨最担心的人,也正是荀彧。而吴晨反倒不担心曹仁,一则曹仁驻守的位置距离许昌有一段距离,且曹仁自来有些自负,经常模仿曹操用兵,但却仅仅学的皮毛,因此倒是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样子。基于如此现状,吴晨提出了令刘备等人无法反驳的“速战十胜论”,最终得到了刘备等人的支持。

    吴晨的速战十胜论,正是以曹刘两军的时机出发,点明刘备军胜利的十个重要因素:

    一、我军以天子密诏为名,兴正义之师,百姓从之,而曹操,汉之奸臣,百姓背之,次胜一也;

    二、我军以有谋伐曹军无谋,此胜二也;

    三、我军近许昌,而曹军远离许昌久以,曹无法救施援,此胜三也;

    四、曹军虽众,然河北降兵不胜其数,战场之上,令旗不明,法度缺失,而我军训练有素,进退有度,此胜四也;

    五、曹操重荀彧,而不敢妄断,期间可乘,此胜五也;

    六、曹军屡战与河北之地,身心俱疲,复回许昌,战力十去七八,我军养精蓄锐,待时击曹,此胜六也;

    七、曹携官渡之胜,进河北亦望风披靡,故兵士多骄,而我军韬光隐晦,兵将齐心,此胜七也。

    八、我军关、张、赵,皆万人敌,敌将智勇不全,此胜八也;

    九、马腾、张鲁、袁氏一族皆屯兵边境,曹操不敢妄动,则兵不能尽遣,若曹兵行险着,则粮不可给也,此胜九也;

    十、许昌,曹之根本,围而不攻,则曹仁必倾城相救,伏与路而可借之,则许昌有机可乘,此胜之十也;

    有此十胜,我军焉有不进之理?

    除了吴晨提出的这个十胜论,他更是提前做好了准备,而这些准备正是郭嘉所能想到的针对这次危机的应对方法,一则是马腾与张鲁之间的矛盾,马腾自西凉而来,不禁需要忌惮西凉之地的矛盾,还想要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刘备在联系马腾之后,就许给了马腾需要的地盘、粮食等,基本满足马腾的要求,再加上刘备与张鲁之间的沟通,彻底的解决了马腾与张鲁之间可能爆发的矛盾。二来吴晨很清楚袁氏兄弟的联合不过是短暂的,而吴晨也并没有指望这两人能够和平处理未来的问题,他需要的只是袁氏一族牵制住曹军的力量,只要刘备能够顺利的进入许昌,那么袁氏一族是分是和,对于刘备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是东吴这边,吴晨的确没有十足的把握,尽管有太史慈的存在,让刘备与东吴的关系缓解了很多,但并不代表东吴对于刘表的仇恨可以化解,吴晨并不能确定此时东吴是否会在背后捅刀子。这也是吴晨并没有从刘表手中携带太多兵将的原因,为的就是防止东吴趁乱偷袭。至于吴晨在北海、徐州策划的叛乱,也并非是这次战斗的主力,只要能够起到一些作用,就足以为刘备军争取到时间了。

    说服了刘备,同时也解决了可能在战斗出现的隐患,吴晨知道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而散布在许昌周围的暗线,并未传回任何有关曹军动向的消息,吴晨知道时机到了,于是便将刘备手下的五万兵马分成四路,第一路由关羽率领五千人,目标是许昌,但需要等待时机,在时机到来之前必须要隐藏身形;第二路由张飞率领三万人,目的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尤其是让驻守在外的曹仁知道张飞的目标是进攻许昌,而张飞在到达许昌之后必须要全力攻城,引得曹仁救兵;第三路由刘备率领两千人,设置第一道伏兵,但此伏兵不许隐藏太深,且以战败为目的,为的就是让曹仁加快援救许昌的速度;而赵云率领一万兵士,设置第二道伏兵,目的就是尽量歼灭曹仁的援兵,但却留给曹仁一条生路。剩余的兵士除了运送粮草物质之外的,都留在吴晨的手中,以备他用。

    欲知吴晨是否能够顺利擒获曹仁,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