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共赴两世 » 第五十三章 世子送行,冬试开始

第五十三章 世子送行,冬试开始

    一诗写罢,在场三人,却都是沉寂下来。

    刘怀还以为自己写的诗上面有错别字,便准备拿起来看看,结果手还没伸过去,一旁的天子却是直接拿了过去,并且那谢昭仪也斜靠了过来,两人仔细端详着那一首古诗。

    良久,刘怀没见着两人眉毛舒开,倒是自己也被两人的目光给吓到了,难不成这首诗还有什么别的讲究?不可能啊,这不是李白的诗嘛?

    “父皇?”

    天子没有应声,反而伸出手来让她安静,就在她怀疑之时,谢昭仪抬头看了过来,一脸惊讶地说道,“这首诗是你创作的?”

    刘怀本能想要摇头,但是这个年代也没有李白,只能点头认可下来。

    皇帝打手一拍,却是赞叹道,“好诗,好诗!比那些个翰林写的都还要好,好得多!”

    一旁的谢昭仪也说道,“是啊,很久没见到这种好诗了。”

    “好一句‘良人罢远征’,我且问你,你不过深居宫中,居然还能知道城中百姓的情感?”

    这......我没想到这一点。

    刘怀还想解释,没成想,皇帝已经帮她强行解读,“不错,虽未至,但目光已达,甚善!”

    嗯???

    谢昭仪喜欢诗词,自然喜欢这等名句,便说道,“这句诗我可否抄录?”

    还有些迟钝的刘怀只好点头答应下来,而那皇帝却是依旧端详着那一首诗,久久没有说话。

    不一会儿,皇帝以早点歇息为由,让刘怀先回去了庆年殿,他倒是还继续待在昭仪殿之中。

    谢昭仪看着皇帝愁眉苦脸的样子,倒是十分罕见。

    “圣上有何愁虑?得此佳作,当是欣喜。”

    “我之所愁,不外乎怀儿不是男儿矣。”

    后面的,谢昭仪已经不敢继续听下去了......

    拂晓,第一缕阳光刺破黑夜,秦王府内,赵本初带着老朱以及张道长一起坐车,从杨子河过,前去国学府。

    “张道长下山云游,在这长安不知还要待多久?”

    老朱坐在驭夫旁边,对车内二人的谈话并不感兴趣。

    “贫道此行乃是为世子而来,所以先教一点东西,之后再去西凉拜会拜会秦王。”

    赵本初点了点头,毕竟是自己的师傅,去拜见一下自己的父王也是应该。说起来,来这长安城都已经两个半月了,也不知道西凉如今如何,也不知道父王如何。

    行至杨子河,两旁却是喧嚣异常。

    老朱一打眼,便瞧见那间小船铺子被封了,几个官兵还站在一个中年男人跟前,听对方说着什么。

    只见那男子一边哭一边抹泪,倒是十分可怜,“我不过是前天去找了个道士卜了一卦,他说我最近不适合开店,所以我是把店铺锁了走的,怎的一回来,少了这么多小船?呜呜呜~”

    老朱摇了摇头,随即在心里腹诽:都说了不要去相信那些道士。

    刺啦——

    赵本初拉开车帘,看见那间熟悉的店铺,听完那男子的哭诉,有些尴尬地看着身后淡定喝茶的张道长。

    “贫道确实帮他卜了一卦,而且你看,他这两天确实不能开店,这一开店,不就少了东西?”

    好家伙,你这是“替天行道”?

    赵本初这下总算知道老朱为什么说他经常“行骗”了。

    赵本初吩咐一声,让王府上的门客给拿了点钱财过去,毕竟他好像是帮凶。

    此时的国学府外,两条大街都是人满为患,车马有一条专用通道,赵本初等人也不用下车。张治世拉开车帘看着芸芸众生,脸上的笑意止不住。

    “听闻王府上也有一书生要冬试?”

    赵本初点了点头,但同时他也在想诸葛绵竹那小子复习的怎么样了,好久都不见他。

    “今年真是多事之秋,只希望这些学子能够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吧。”

    赵本初没有回话,但对于做官的问题,有别样的看法。

    朝廷缺少下层官员?为什么突然在这个时候缺?

    按照赵本初的心思,估计是地方上各种势力隐隐浮现,所以需要加派人手镇压。常见的势力,无非就是前朝余孽或者那些个受灾后没有得到朝廷照顾的百姓。至于其他,赵本初倒也不明白了。

    说起这个,赵本初才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转头问道,“张道长,道家可曾炼制出火药?”

    “火药?”

    张治世微微愣神,似乎是在想“火药”是什么,“道家各种炼丹之法无数,未曾听说‘火药’。”

    赵本初现在只能相信这个便宜师傅,但同时也对那帮人更加警惕。

    他们究竟怎么弄到的火药?莫非林怀那小子也跟着穿越了,而且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我去,他真该死啊!

    “阿秋!”

    正在练字的刘怀打了个喷嚏,门外便响起了敲门声,“皇妹,该准备了。”

    来者乃是四皇子刘诞。

    今日毕竟是冬试开始之日,延续三天的冬试需要皇家派出皇子皇女前去见证。而今年的冬试便是由刘诞和刘怀两人负责。

    刘怀今日起的特别早,便是在等着刘诞,此番听得他的喊声,便让早就准备好的宫女带着东西上了马车,在羽林军的护送下出了皇宫。

    以前和皇帝隐秘着出宫习惯了,今日大摇大摆出宫,倒也是头一回。

    话分两头,赵本初此时此刻也终于是见到了诸葛绵竹,但最开始,他是没认出来人的,还是老朱上去拍了拍他的脸,惊讶地说道,“哟,这不是小诸葛吗?”

    此时的诸葛绵竹,满脸的胡茬,头发乱糟糟,脚上没穿东西,手上,衣服上到处都是墨点,隐隐间,还有一股异味在屋中。

    赵本初有点小洁癖,所以便让老朱先架着诸葛绵竹去洗个澡,顺便又从国学府找来干净衣裳给他之后换上。做完这些,他也才抬头观察着房间,可这一看,却一整个人愣住了。

    一幅幅宽大的字画从墙西边拉到东边,上面是各种注解,各种策论,脚下,赵本初踩着满地的诗词与字帖。

    看到这里,赵本初苦笑一声,要是当年他也有这样的毅力,估计都能读最高学府了。

    诸葛绵竹洗完澡被老朱套上衣裳,几人也就坐在屋内,静静等候着冬试的开始。

    国学府外早就被站满,好在诸葛绵竹是在国学府内,一会儿只用把竹排拿给考场护卫看看,就可以直接进入考场了,也不用去和他们挤。

    赵本初学习上也给不了什么建议,此时此刻觉着无聊,让老朱安静些不要吵到诸葛绵竹以外,便带着张治世一同去院子里舞剑了。

    道家的剑法多是有各种用途,比如什么“辟邪剑”“调和剑”之类的,不像赵本初的西凉剑法,不是杀这个,就是杀那个。

    而且道家剑法有的华丽非凡,也有的简单如白,按照赵本初的性子,他倾向于先把实用的学了,之后也得学花里胡哨的。毕竟那些个侠客谁不是剑法通神?多帅啊!

    “世子殿下习惯拳法还是剑道?”

    “全都要。”

    张道长捋了捋胡须,笑道,“甚善。”

    两人习剑之余,也每每谈论楚地水祸,武当山弟子多次持药走访,但也是独木难支。至于楚王,张道长只是说“未见王府歌声间歇。”

    咚——

    敲锣声响起,乃是冬试入场的声音!

    诸葛绵竹如今洗了个澡已经是精神饱满,看见秦王世子还来送他入考场,便恭敬行礼,并且保证不会失败。

    对此,赵本初不想给他压力,便说道,“努力就好。”

    领了竹排以及自己的笔纸,诸葛绵竹背上了他那个熟悉的竹篓,在赵本初等人的簇拥下进了考场。

    钟楼上,寒风阵阵。

    一身厚实大衣包裹着的卢文松在孙子卢明亮的陪同下,注视着诸葛绵竹走进考场。

    “爷爷,那诸葛绵竹这一次能得什么名次?”

    卢明亮同样穿着一身厚实,但也被寒风刮得脸颊生疼。

    卢文松老态龙钟,盯了良久,嘴唇微动,但却是没有发出声音。毕竟与其说他在看诸葛绵竹,倒不如说他一直在看着诸葛绵竹身边的那个十六岁的年轻人。

    后者似乎有所察觉,抬头望去,倒也看见了这爷孙俩。

    对方很有礼节,行了个礼之后便带着门客护卫们回到了诸葛绵竹的屋内。

    卢文松叹气一声,“回去吧。”

    咚——

    又是一声,而这一声,也就意味着进场结束,再过一炷香的时间,冬试就要正式开始了。

    羽林军开道,身着金甲的骑士清空道路,两架马车缓缓从正门进入国学府。

    “参见皇子,参见公主。”

    国学府的几个学士以及这一次冬试的主考官纷纷前来迎接,刘诞和刘怀做足了礼节之后便是直接前去了主考房。

    此时正值天气寒冷,所以房内燃着火炉,温暖如故。

    “皇子殿下,这是今年冬试的名册。”

    毕竟刘诞还没被天子封王爵,所以此时也只能称呼为“四皇子”,至于刘怀,则是可以恭敬地喊一声,“庆年殿下”。

    等着一切准备就绪,等着那一炷香燃尽,刘诞便正色道,“冬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