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腾飞 » 第八章 挽救大明的办法

第八章 挽救大明的办法

    李浩不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扭头问崇祯还有没有事情,没事散朝回去吃饭。自己肚子都开始咕噜了。崇祯刚要示意王承恩散朝,那个御史又跳出来了:“臣御史金章弹劾兵部尚书张凤冀七大罪状......”

    李浩就一皱眉:“有证据吗?”

    “臣身为御史,依制臣可风闻奏事”,御史金章毫无惧意。

    “你没有听到刚才我说的吗?”李浩非常不悦。

    “我刚才说了,要有证据,也别跟我谈祖制,要谈祖制你去跟朱元璋谈,让他好好给你讲讲祖制”李浩有些怒了。

    “王承恩,我刚说的话就有人不听,该怎么处理啊?”李浩喝问王承恩。

    “回神爷的话,按律该廷杖三十”王承恩回话道。

    “打屁股?”

    “呃......是脊杖”王承恩一脸黑线。

    “老子刚刚定下的规矩,你里立刻就跳出来违反,这不是打我的脸吗?你既然敢打老子脸,老子就要揍你的屁股,老子也要看看,朱元璋这张大旗是不是好使!”李浩心里暗道。

    “哦,去扒了他的裤子,打屁股,屁股肉多打不死。”

    崇祯憋着笑,这金章算是丢脸丢大发了,打屁股嘛,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王承恩也憋着笑招呼宫廷侍卫过来,刚要拉下去,李浩又说了:

    “就在这扒裤子给我使劲揍。我第一次来,就有人开始跟我顶了,这是给我下马威吗?老虎不发威,你真当我是病猫啊?”

    这俩侍卫也亲眼目睹了李浩从天而降的,知道这是太祖爷请的神仙,上去按倒御史金章,不由分说就扒了他的裤子,举起棍子“啪啪”的打上了。

    金章丢人丢大发了,当众被人扒了裤子一顿臭揍,算是没脸在这朝堂上继续呆着了,唯一的出路就是乞骸骨了。

    崇祯要保持风度,不能乐出来。朝臣有的惊愕、有的偷偷笑、有的摇头叹息,各种心思都有。张凤冀彻底轻松了下来,喷子不喷了,耳根子清净了,自己也不用请乞骸骨了。今天天气好晴朗,张凤冀抬头望望天空,看不到天,只能看到屋顶。

    打完了金章,李浩怒气消散的也差不多,从座位上站起来,背起手说道:

    “还是那句话,不要随意攻讦弹劾朝臣,要弹劾,你就要有充足的证据,大明朝已经风雨飘摇,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应对困难,而不是相互攻讦,争斗,干这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今天就到这里,兵部、工部两位尚书留一下,其他人散了吧”

    王承恩宣旨散朝,众臣行礼完毕依次离开。

    李浩和崇祯皇帝走下来,兵部尚书张凤冀、工部尚书刘尊宪就要行礼,李浩抬手制止,看看这大殿里,连一张桌子都没有,根本不是商量事情的地方,总不能在这傻站着谈事吧,招呼王承恩,赶紧找个偏殿,布置一张桌子四把椅子,还有文房四宝,王承恩不敢怠慢,赶紧安排。

    不大一会安排好了,众人进到偏殿,李浩招呼崇祯和两个尚书就坐,张凤冀和刘尊宪一看可不敢做,这跟神祖爷和皇帝平起平坐,他们可不敢,李浩又是一阵劝,最后硬是把他们按在座位上。

    两人心惊胆战的坐着椅子的一角,崇祯也做的很规矩,李浩代表的是太祖爷,崇祯也不敢托大。李浩见了,知道一时之间也改变不了,以后慢慢就习惯了。

    李浩吩咐王承恩上茶,都喝点茶,缓解一下气氛。张凤冀是兵部尚书,这些年被召见的次数不少,虽然这样的奏对形式前所未见,心里也不那么过于紧张。

    刘尊宪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工部,可以说被朝廷当成了空气,朝廷缺银子,没有什么工程,自然用不到工部,兵器盔甲也因为缺银子,好几年都没有打造过了。

    自己堂堂的工部尚书,二品的朝廷大员,就像不存在一样,上下朝都是独来独往,谁都不愿意和他在一块儿。今天神仙爷居然特意召见,哪能不受宠若惊?

    李浩双臂支在桌子上,端着茶呡了一小口说:“皇帝啊,以后我就喊你崇祯吧,以前我们都是这么称呼你,习惯了。我比你大一岁,你喊我叫兄长就行。”崇祯连忙起身施礼,连称不敢。开玩笑,这是太祖爷请下来的神仙,自己跟他称兄道弟,那帮御史不喷死我才怪。崇祯心里腹诽。

    李浩喝着茶,脑子开始转开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四天了,总算安定了下来,不至于有性命之忧了,该考虑以后的事情了。

    现在是崇祯八年,再有九年,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就该进北京了,大明朝也就完蛋了。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凭空多着几百年的认知,自己总得好好利用起来,改造一下这个大明朝,一是为自己,二也是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点事情。

    自己也不知道会把大明朝改成什么样子,能不能成功,可总比什么都不做强吧。只要野猪皮不占了这大好河山,至于谁做皇帝李浩无所谓。

    可用什么方法才能挽救大明朝呢?军事?练出一直强军就可以了吗?恐怕够呛,一支强军固然可以在短时期内稳定大明朝,但是政治环境没有改变的话,也难逃戚家军的命运,昙花一现,用完就废了。

    单纯的去赚钱?其实现在大明朝本身不缺钱,缺钱的只是朝廷而已,大量的钱财散落民间,朝廷征收不上来而已。有了钱又能咋样?像宋朝一样?那指定不行,只会增加后金的贪婪。

    思来想去,要想拯救大明朝,单纯的讲究某一方面是不行的。大明朝到了今天的地步,不是单纯某一方面的原因,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单纯的指望某一方面的改善,恐怕很难有效。即便有一些效果,也是短期的。

    要改变大明朝,就必须多管齐下,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的进行改造,这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也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行。

    前世李浩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从这个关系出发,提纲挈领,那么只要现在大力的发展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候,社会关系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发生改变。

    生产力的提高在军事上还有一个直接的作用,那就是引发军事思想、作战方式、军事装备的变革。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强大的生产力,离不开强大的军事指导思想。

    那么改如何去发展生产力呢?只有工业化!现在的大明朝,失地的农民很多,由于没有活路,只能去当了流寇,所以工人的来源是现成的。

    现在大明朝的生产还都是小作坊形式的生产,生产效率并不高。如果建立几个大型的工厂,制造出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设备,形成龙头,那么以这几个大工厂为源头,以点带线,以线代面,彻底的来提高大明的生产力。

    基本的思路有了,可眼下现实的问题是大明朝几乎什么都缺。

    大明朝缺什么呢?缺钱、缺粮、缺会做事的能臣干吏,其实还是有能人的,至少崇祯没有发现,没有利用起来,或者是启用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怒之下撤职、杀头了。袁崇焕如此、那个倒霉的杨鹤也是如此。也缺少可以作战的军队,卫所兵就算了,是个人都知道,连叫花子都不如,别说让他们轮刀子打仗了,恐怕刀都拿不起来,没吃的,饿的啊。

    缺钱?大明朝缺钱吗?朝廷是真缺钱,可民间和官员可不缺钱,尤其是江南,商业兴盛,并不缺钱,只是朝廷没有收上来。

    缺粮?这是真的缺,稻、黍、稷、麦、菽,没有一个高产的,稻谷还说的过去,麦子也凑合,一亩地产个一二百斤,黍、菽等就不一样了,一亩地顶多几十斤的产量,刮风就倒,十年里面有八年没产出,要是能养活人才怪。

    食物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明朝人口很难超过一亿的原因。可到了清朝,人口突然一下子爆发到四亿,就是引入了红薯、土豆、玉米的高产、抗灾害能力强的作物,粮食多了,自然也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红薯、土豆、玉米车上都有,以后可以向全国推广,不过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东南亚一带是稻米的主产区,而且一年三熟,到时可以去那里搞粮食,可是得有人、得有船才行。大明朝自从郑和之后,就施行了禁海,再也没有造过像样的船,跟别说适合远洋航行的海船了。

    有人有船的现在只有福建的郑芝龙了,崇祯六年这家伙刚刚打赢了料罗湾海战,名声大噪。好像还缴获了一艘荷兰船。今年还有跟刘香的一场大战,他弟弟郑芝虎就在这场大战中战死的。这些事情身为穿越文爱好者的李浩是知道的。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搞粮食就得有船,要船就得先收服郑芝龙,然后从东南亚搞粮食,运到北方,缓解粮荒。

    怎么降服郑芝龙呢?这家伙现在好像是大明朝的五虎游击将军,虽然挂着个名,可并不怎么买朝廷的帐。郑芝龙是海上的王,跟他说陆地上的事情无异于对牛弹琴,可自己有着几百年的海洋知识,造船知识、海战知识,忽悠一下这家伙应该不成问题吧,嘿嘿......

    李浩思索了好长时间,一动不动,崇祯等几个人看着李浩那入定的神态,手里端着一杯茶,在嘴边放了都快一炷香了,还没喝完。眼神向上斜望,好像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好半天,李浩回过神来,抬手招呼张林过来吩咐到:

    “张林啊,你替我出一趟远门儿,去作为我的贴身太监,去福建请郑芝龙来京。

    直接告诉他,这不是鸿门宴,是我敬佩他在料罗湾海战打赢荷兰人,不管他处于什么目的,事实上为我大明、为我们华夏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住了这一片海疆,他是大明朝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在抵御外敌上,他可跟岳武穆、文少保齐名,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该淹没于历史,千古传扬,流芳百代才是该有的荣耀。这样的人物,我真想见一见。你去了那里,要恭敬,不准摆架子、不准索要钱财,你可记住了?”

    “奴婢记住了,奴婢谢神爷爷信任,一定替神爷爷办好”说着张林就要下跪,被李浩阻止:“以后不用下跪,你们告诉所有人,都记住”。

    李浩转头又对李若琏说:“若琏你派几个信得过、身手好、胆大心细的人跟着张林一起去,一是保护张林,二是帮我带一封信,万一路上有什么闪失,你们就分头去请。”

    李浩说完,张林去过纸笔,李浩看着毛笔直皱眉头,不会用啊,尴尬!

    老样子,拔掉笔头,用笔杆蘸着墨汁在纸上简单画了一下华南、东南亚一直到菲律宾、日本、朝鲜一带的海图,并且标明了一些重要的港口、岛屿,在图上也做了简要的说明。

    然后又让李若琏代笔写了一封信,装在一起,交给李若琏。李若琏接信告退,转身出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