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腾飞 » 第九十八章 在长江上建大桥

第九十八章 在长江上建大桥

    崇祯虽然做了十几年的皇帝,也杀过不少人,但是自己还是第一次亲眼见过这等的杀人场面,太惨了!以前只需在折子上勾上一笔,这个人就算是死了。即便是凌迟袁崇焕,自己也就是那么轻轻的一勾而已,却从来没想到会是如此的凄惨。

    虽然他们犯的罪实属大逆不道,主犯已经伏法,崇祯也起了恻隐之心。

    “禀神祖,上天有好生之德,现在是开春,万物生长,实在不该违背天意,多造杀孽啊!”

    现在的崇祯早就没有了当初的愤怒。当初在大殿内,恨不得杀光他们九族,可到了法场亲眼看一下,再多的仇恨也抵不过人头落地的凄惨和恐怖。

    “冯英啊,算了,这些人就不杀了,皇帝有好生之德,不忍心看他们都死光,现在主犯已经伏法,皇帝格外开恩,把他们都放了。”李浩也就坡下驴,对冯英道。

    ”臣代那些犯官家属谢过神祖爷、陛下隆恩。“冯英施礼道。

    “神祖爷、陛下,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今日不杀,将来恐怕他们会为祸大明啊!“

    骆养性看到李浩和崇祯皇帝都心软了,于是赶紧劝道,这个时候真的不是心软的时候。

    ”去信给郑芝龙,让他把这些人都运到夷洲岛,让他们在那里开荒种地,终生就不要再回来了。“

    ”是!“骆养性没办法,只得答应下来。

    行刑到一半儿就停止了,剩余的人不杀了。但是这丝毫没有损害崇祯皇帝,反而让他仁德之君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陛下仁德啊!“

    ”懿安皇后仁德!“

    崇祯一个仁德皇帝的形象很快就取代了那个庸碌无为的皇帝形象。

    ......

    李浩很快就把这件事情抛在了脑后,因为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

    今年年初的大朝会上,李浩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那就是要集全国之力,用大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长江上建一座大桥,彻底改变长江两岸赖以舟楫通行的状态。

    毫无例外的,这个计划又遭遇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和质疑,反对最强烈的还是户部尚书侯恂,无它,建桥的钱他得出啊!

    ”朝廷此时财政才刚刚好转,稍有了结余,各地的流民尚未剿清,关外鞑子还在虎视眈眈,不得不花费巨资,以维持庞大兵力。此时若再大兴土木,必将使民力枯竭,民怨沸腾,天下狼烟再起,这与隋炀帝又有何区别?“

    侯恂很是激动,说话声音很大。也不客气,直接把崇祯皇帝比作了隋炀帝。

    玉阶之上崇祯皇帝气的脸色铁青,要在以前早就把这个家伙打入大牢了,哪还能让他在这儿耍嘴皮子?

    李浩倒是没往心里去,哈哈一笑道:

    “我说过,隋炀帝挖大运河,其实没错,沟通南北,千百年来,一条运河滋养了多少生民?可以说功德无量。他倒霉就倒霉在他使用的方法不对,而不是他挖运河的想法不对。一味额强征民力,人家不造反才怪!

    而我们不一样,大量的新工具的使用,将极大的节省劳力,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也将加大的加快工程的进度。这还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大桥的建造工地,可以养活数以万计的百姓!“

    李浩侃侃而谈。

    工地上也能养活百姓?闻所未闻啊,百姓见了这样的工地,跑都来不及呢,哪里还肯让你养活?别开玩笑了!

    李浩的说法引起一阵阵的议论,没人相信建造工地还能养活百姓。就连一向能体会李浩心思的温体仁也想不明白。

    ”老臣愚钝,不知这工地如何能养活得了百姓?百姓见到朝廷建造工程,往往都是敬而远之,哪里还敢近前?“

    温体仁不由的问道。

    ”这就是发展经济的一种形式,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拉动国家经济的一种手段。“李浩有开始口若悬河。

    ”敢问神祖,何谓经济?“户部尚书侯恂问了。

    ”额~~~“李浩一脸郁闷,连这都得解释,哎~~~。

    ”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东西的总称,比如说吧,读书人出书、农民种粮、织工织布,商人沟通有无,伶人演奏等等都属于经济。“没办法,李浩还是简单的讲了一下什么是经济。

    ”就比如我们这次建造大桥,数万人的工地,吃喝拉撒睡,都是少不了的。像这样的工地,以前都是由官府运粮,保证人们的吃喝。工匠们都是在服徭役,工具、衣服都是自带的,官府不会任何东西,更不会给钱。

    现在不一样了,朝廷除了保证基本的吃喝之外,另外每个人都要发工钱,把在工地上干活,从徭役变成百姓的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也可以向附近的百姓家里购买一些必要的东西,鸡鸭鱼肉等等的,来改善工人的伙食。工人在工地上赚到了钱,他们就可以养家糊口。

    这么多的工人聚在一起,他们总得穿衣服吧,那么附近就可以开几个成衣铺子,让工人们有地方买衣服。不愿意在工地吃饭的人呢,也可以出去到到饭馆儿吃饭,这样也就有了饭馆儿生意。这些生意人总得住吧,总得拉货吧,旅店、酒楼、车马行等等的慢慢的就都会出现了。

    慢慢的这里就会成为一个集镇。以后即便工程完工,工人撤走,大桥上来来往往的人也能养活得住这个集镇。“

    李浩越说越兴奋。

    ”神祖,这些难道都要朝廷去建?“户部尚书侯恂继续问。

    ”当然不用,官府也不会大包大揽,只需要提纲挈领就可以了。怎么提纲挈领呢?很简单,只需要把钱发到工人手里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用管。“李浩很是自信。

    ”商人的鼻子永远是最灵的,他们知道哪里有钱可以赚,哪里赚不到钱。我们只要把钱送到这里,发到工人手里,商贾就会闻风而动。“

    ”若真如此,那以后朝廷的大工程就不再是亡国之道,而是兴国之道了?“侯恂现在脑袋一片浆糊。历朝历代大兴土木都是亡国亡国之道,所以历朝历代对于大兴土木的事情都非常的谨慎。

    他怎么也想不通,同样的大兴土木,在朝廷看来是祸国殃民,怎么到了神祖的手里就变成了造福万民的好事情了?

    不光是侯恂,殿内的所有的文武官员全都一副懵比的表情,不理解啊,想不通啊!

    就连崇祯皇帝,也是一知半解,虽然以前听李浩讲过,自己总以为这个神仙又在说笑话,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

    自从大朝会提出了这个计划,现在还在人员组织和培训当中。这么史无前例的大工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建好的,肯定要分步骤的来,不能一下子一哄而上。

    首先就要搞清楚的是在哪里建比较合适。这就得去实地勘探,测不同季节的水深、水流速度,江底的质地等等。这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坚持不懈的勘测、记录、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果。

    中央科学院已经召集了一百多号人,正在密集的进行培训,说是培训,还不如说是相互探讨,就连神祖爷李浩也是个半吊子,从来没有搞过什么工程建设。只能根据他知道的后世那么多的之上去提点一下。

    不管是欧洲来的工匠和学者,还是大明朝的学者,都没有建造这么长的大桥的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些工匠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设计和制造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的工具。

    不光是中央科学院,就连远在崇明岛的郑芝豹,也被安排优先建造各种专业船只,各种拖船,起重船,甚至挖沙船等等的,没有风帆,两侧各有一个大轮子,用几头牛来提供动力。从这个时候开始,轮船开始出现在大明的国土上,这可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因为船不再需要风了。

    光是水文地质的勘测就得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所以李浩也在准备一些其他的事项。这么大的桥,肯定不能用木头、或者石头之类的,那就必须得用水泥和钢材。得益于来自欧洲的几个冶金大师的加入,大明的钢材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在急速的增长。

    大桥所需要的一些部件也必须提前建造,部件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大,大型的起吊设备、运输车辆也必须造出来。

    一个项目的开始,千头万绪。现在李浩几乎全天都耗在了中央科学院,与各路的工匠、学者讨论、修改设计方案,就连他的未婚妻周玲,现在都难得见他一面。

    首先就是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李浩的计划,从京城到天津卫,先修建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以便运送大型的装备到港口,然后通过海运运到长江。于是京城西山里的水泥厂,日夜不停,全力烧制水泥。

    大型的工程建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催化剂,仅仅半年的时间,在京城的中央科学院里面,就连续出现了好几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新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