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兴汉:从小吏到宰臣 » 第19章戏剧性的为官之路!从九卿部长贬任八品小官

第19章戏剧性的为官之路!从九卿部长贬任八品小官

    今天是张贤烨前往大农机关上岗的第一天,见过大农令寒暄几句,张贤烨便全面接手盐铁工作。

    汉代制盐工艺比较简单,一般采用熬煮法,简便易操作,关键是成本低,所用之盐通常为海盐或井盐,先用大瓮熬出粗盐颗粒,再通过暴晒、筛选或过滤等,最后得到可供食用之盐。

    只是说品质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因此想要制出好盐,必须用上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相关设施才行。

    张贤烨把系统奖励提取出来,让工匠们一阵忙活后,把机器设备连接、调试好,试着运行了半刻钟,一切完好,并无异常。

    然后想来想去,决定将盐井投放在,离长安1.3公里处的南郊山麓下,便于盐矿的挖掘和运输。

    这是古代,没有机械车辆,一切靠原始人力,肩挑担扛,或用骡马来驮运。

    张贤烨想着在系统商城弄几辆两轮小推车,可是早用光了积分,要不然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

    领着工匠们四处探查,找到了南郊山麓下的一口废井,山泉水咕咚直冒。

    张贤烨挥着铲子,将盐井开口挖大,让井里的泉水全流出来。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吧,就能看到井眼里都是半透明的盐矿,量不少啊。

    “真的有盐矿,看品质还不错!”

    “太好了!”工匠们高声议论道。

    张贤烨从不摆官架子,跟大家伙一样,给两个筐子装满了矿石,挑着沉重的担子,边走边说:“加把劲干呐!”

    “我们这位官老爷亲自带头干,咱们也不要吝啬气力。”一个年纪较大的工友说道。

    说实在的一公里多的路,只是空手觉得轻松,但肩上压着担子,走起路来十分吃力。走了三五百步,只感觉肩上越来越沉,步子想迈大些,走快点,累得是气喘吁吁。

    回头看劳动人们三两步赶上了自己,顿觉脸上无光。

    才歇了一口气,牟足了劲,迈着大步子追赶前面的人。

    “我说老爷,看您似乎不是经常干体力活啊。”一个老年工友说道。

    “干得少。”

    “怎么称呼?”

    “您是哪里人?”工友们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问道。

    见张贤烨没有官架子,大伙儿都愿意亲近,闲聊几句。

    “前面槐树下休息一下。”张贤烨走了一半的路程,实在扛不住了,汗珠像不要钱一样一直往下流,进了嘴里只觉得咸。

    “好咧,前面休息。”老年工友似乎是这些人的头儿,说话甚至比他这个大农丞还管用。

    槐树下真是凉快,张贤烨直接躺上了,这一刻只觉得如释重负,空气吸入口中都觉得轻松活跃。

    ......

    接下来十天半月,张贤烨每天和工人一起干活,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工友们也发自内心敬重他,犹如众星捧月一般围着他。

    这段时间以来,张贤烨发现人力确实效率低下,即便每天累死累活的,一天的运输量顶多也就三五千公斤。

    实在没法,只好到处托关系,找人要来两百多匹骡马,这才大大加快了产盐效率。

    现在食盐每天产量已达2-3吨,根据张贤烨的提议,用小布袋装上500g的量,打上“雪花”字样,让雪花牌食盐风靡长安、洛阳,畅销到雪花食盐卖脱货。

    最高兴的要数大新皇帝王莽了,光是雪花食盐这一项让朝廷赚足了银两,使得国库充盈,这是大新要昌盛的前兆。

    皇帝一高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加封张贤烨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即大农令)。

    群臣炸锅了,不少人提出反对。

    认为小张升迁过快,不符合用人制度。

    也有人质疑他的出身来历,甚至有人攻击张贤烨纵容手下公盐私卖。

    张贤烨这才意识到,大新朝廷并没有表面那么风平浪静。

    现在的朝堂至少分为几派,一派以王莽亲族为代表,比如说王寻、王邑等人,势力极大,几乎可以左右整个朝局。

    第二股力量是王莽的两个儿子,王安与王临,这两个皇子为争夺太子位明争暗斗,斗得死去活来。

    除了这两派还有刘氏宗亲,可以说是拥汉一派,比如说刘歆;最后就是太学生哀章这种投机分子,或王盛这种平民出身,而受王莽重用的人。

    而张贤烨几乎不属于他们当中任何一派,这夹在中间可谓难受至极。

    本来也想主动示好,可整个朝堂,除了根基最弱的王盛,几乎没有人看得起他。

    想想也是,自己也就乡吏出身,即便有点人脉也不在京师,长安对他而言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个时候动了离开京师的念头。

    与其在长安为京官,不如下放到郡县自在,又感觉海阔天空。

    正在张贤烨积极筹划此事之时,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其实吧也不算什么大事。

    就是宛县的李通、李轶兄弟联络刘秀起兵,因为谋事不密,被人举发,而李通的父亲及其家人都在长安,随时有生命危险。

    张贤烨倒是果断联系上了李守,劝他立即带着家小逃亡舂陵,去投奔刘縯。

    “伯父,我已经买通城门官,您今晚就走,不要停留。直接去南阳舂陵,见到了我大哥伯升,替我问声好。”张贤烨说着拿出100多两白银,作为盘缠赠给李守。

    “贤侄大恩,我李守铭记在心,后会有期!”李守万分感激地说。

    “保重!”张贤烨直送李守一家出了长安。

    果然,李守才走,王莽便令廷尉府捉拿李守及其家人。

    李守原任过宗卿师,主管宗室事务,可以说是朝廷命官。

    一日之间变成了叛逆,这可是要株连的大罪。

    如若不是张贤烨通风报信,李守一家必死无疑。

    张贤烨就成了李家的救命恩人。

    远在长安的李守躲过一劫,但南阳宛县的李氏族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李氏族人共60余口全被杀,焚尸于宛县街头。

    李通兄弟消息灵通,逃往舂陵乡,也去投奔刘縯兄弟。

    话说李守带着家人历经千险万苦,总算到了蔡阳地界,与刘縯及李通见面,便说了张贤烨相救之事。

    “子良先生大义,我次元感激涕零!都是儿子鲁莽,连累父亲及族人。”李通扑通跪倒在地,对他老父亲一拜再拜,乞求原谅。

    “王莽无道,朝廷腐败,焉有不反之理?伯升兄弟乃汉皇后裔,你兄弟誓死追随更无差错。”李守一开始反对起兵,到了舂陵便改变了主意。

    “伯父深明大义,伯升拜服!”刘縯对李守深鞠一礼。

    “子良先生让我转告伯升,一定要多多提防绿林诸将,凡事小心谨慎,羽翼未丰之前能忍则忍。”李守把张贤烨原话,一字不落转述给刘縯。

    “我记住了!”刘縯点头应道。

    眼看着舂陵起兵的日子快到了,张贤烨请求王盛,让王盛在皇帝面前举荐他本人为南阳郡守。

    王盛人品没话说,进宫与皇帝细说,王莽也知道张贤烨处境,便准了他的请求。

    不想任命文书传到南阳,便被截留,改任张贤烨为新野县长。

    到了新野又被告知,新野大小官吏满员,把他发回原籍,仍在湖阳县任职,勉强升任主簿一职。

    这背后的起起落落,让他哭笑不得,前一秒还是九卿级部长,这一刻降到八品小官,不过相比较三老之职,他也算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