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宝玉再生之开挂人生 » 第47章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相扰

第47章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相扰

    话说英莲说明来意,黛玉笑道:“你如今一般是大家小姐,高堂尚在,又定了亲,既要改名,转八圈子也该不着我。”

    英莲急了,拜倒在地,黛玉忙命紫娟、晴雯扶她起来。

    哪知英莲就是不起,偏要黛玉把她的名改了。

    宝玉看了,笑道:“看她一片诚心,你就遂了她的愿吧。再则,你既是她的挂名师父,又是她的长辈,给她改个名也不为过。改名改命,林妹妹何不成人之美呢?”

    听宝玉如是说,英莲忙点头,仍跪在地上眼巴巴地望着黛玉。

    黛玉笑道:“你先起来,咱们再说。”

    紫娟说道:“姑娘既这样说就是应了你了,还跪着干什么。”说着拉她起来。

    黛玉却只是看着宝玉问道:“本来心里已经有了,你一说改名改命,我反倒不敢开口说了。”

    英莲忙笑道:“林姑姑只管说。”

    宝玉也催黛玉快说出来。

    “叫香菱如何?”

    宝玉听了,不由地点头暗叹:看来凡人的命运确实有定数,即便是再来一世,该发生的事情依旧会发生。

    又想到薄命司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看来转众金钗之薄命,挽贾府大厦之将倾,任重而道远。想至此,宝玉再次感受到负重前行之不易,不由地摇头轻叹。

    且说黛玉见宝玉听了“香菱”此名,竟然发起了呆,和他说话也不知声,又是皱眉又是叹气的,心下疑惑,只当宝玉嫌弃“香菱”二字不妥,正要问个究竟,就听见丫鬟说:“宝姑娘来了。”

    黛玉忙起身,宝钗已来至跟前,看到英莲也在,不由地笑道:“又得了好诗?快拿来瞧瞧。”

    得知英莲为改名而来,宝钗亦觉得“香菱”二字很好,因见宝玉呆坐旁边,便问道:“宝兄弟意下如何?”宝玉不答。

    黛玉笑道:“从我说了香菱二字,他便如呆雁一般,不知魂魄跑何处去神游了。”

    说着站起身来,走至宝玉跟前,用手帕往脸上一甩。

    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子甩了来,正碰在眼睛上,倒唬了一跳,“哎呦”一声,问是谁。

    林黛玉摇着头儿笑道:“不敢,是我失了手。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她看,不想失了手。”

    宝玉揉着眼睛,看见宝钗,笑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

    林黛玉道:“我才出来,它就‘忒儿’一声飞了。”

    宝钗仔细看宝玉脸色,并无异常,便笑道:“宝兄弟想什么呢,如此出神?”

    宝玉笑道:“听林妹妹为英莲改名为香菱,觉得这二字妙极了。因想到她的种种际遇,如今也算苦尽甘来,心里不觉感叹万千,以致姐姐来了竟然不知,失礼了,望姐姐宽谅。”

    黛玉道:“我只道你嫌这二字不好,又不好说出口来,净去一旁做呆雁了。”

    宝玉笑道:“但凡林妹妹说的,怎么会不好?在我看来,妹妹样样都是最好的。”

    “比如这香菱二字,香菱者,相怜也,寓意她与蔷儿相怜相惜,白首同心,再没有比这两个字更妥帖、更美满的了。”

    香菱听宝玉如是说,自是欢喜。急匆匆地告辞出去,好说与贾蔷听。

    只说林黛玉听了宝玉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忧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所忧者,你我虽为知己,但恐好事多磨,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我虽有铭心刻骨之言,却难以启齿要父母为我主张。想到此间,不禁面色戚戚,眼含泪光,亦发起呆来。

    宝钗微微一笑,拿起手帕向黛玉脸上甩去,口内说道:“呆雁,醒来。”

    黛玉“哎呦”一声,回过神来,又听宝钗打趣她“呆雁”,不觉飞红了脸,低头不语。

    宝玉见状,笑道:“从这事就能看出,眼见不一定为实,故此不能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当作事实去判定,这会冤枉人倒也罢了,只是自苦至极尚且不知,可悲可叹!”

    且说宝钗黛玉听了宝玉这话,细细品来,大有深意。

    宝钗因母亲给姨妈王夫人说了她那个金锁要有玉的人才能配,故此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只是自己每每细查宝玉,见他并未把“金玉良缘”放心上。

    今日又听他这样说,似有劝诫自己勿要自作多情之意,心里不由地又羞又愧又气,只是面上不显。

    黛玉平日里最是多心的,听宝玉说什么“冤枉人”、“自苦”之言,便以为宝玉是在劝导自己不必多思多虑,以免自寻烦恼,苦了自己。

    又想到宝玉脱口而出的那句:“林妹妹什么都是最好的。”竟从中品出宝玉对自己的爱惜之意,心里原有的那点忧虑一扫而空,低头抿嘴而笑。

    宝玉对二女的心思似无察觉,接着说道:“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国之地受困,七天粒米未进。颜回讨些米来煮饭。饭将熟时,孔子看见颜回偷食米饭。”

    “及至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意不知颜回偷食之事,要先以饭祭祀先人。”

    “颜回忙说:不可!因煮饭时,有炭灰掉进锅里,丢掉可惜,给夫子吃不敬,故此回攫而饭之。”

    “孔子听了,叹息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黛玉听罢,笑道:“圣人尚且有疑心疑人之时,况乎我等小女子乎?”

    宝玉道:“圣人之所以与凡夫俗子不同,就在于圣人有疑心、疑人之时,不会妄下结论,而是去求证实相。”

    “凡夫俗子则不然,会把疑心当成事实去认定人与事,故此常有误解,因误而疏远、而反目者比比皆是,说误人误己亦不为过。”

    宝钗听宝玉讲孔子颜回之典故,心里对宝玉之意已明白七八分,知他虽无轻贱自己之意,却怀劝戒自己之心。

    自己虽然多虑,然并非多心,故而“自苦”,这岂不是说自己庸人自扰吗?心下不悦。

    于是宝钗对黛玉笑道:“这个人悟了,在度化我们两个愚人。”

    又对宝玉说道:“我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可请宝兄弟指点一二。”

    说着,起身来至案前,遂提笔一挥而就。黛玉与宝玉看。其词曰: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毕,宝玉心中暗叹:没想到,宝钗竟然写的是前世自己的词!越发感叹人生如戏,轮回不止。心想既然你用了我的,那我便用你的,又当如何。

    想至此,宝玉笑道:“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

    “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宝姐姐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宝钗闻言,笑道:”你又是典故,又是比出语录来,我不过一时玩话罢了。“

    三人正说着,忽然人报,怡康王妃过府了,宝玉等遂一同前往贾母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