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咸鱼暴君 » 第三十四章 以武为尊,军功授田!

第三十四章 以武为尊,军功授田!

    “建立大明忠烈祠,所有战死将士的名字,都将篆刻大明忠烈祠中,永受香火供奉,皇帝陛下率文官武将,偕同万民,每年进行祭奠参拜……”

    “今后为国牺牲者,无论品阶高低,除抚恤之外,大明还会为其赡养照顾年迈父母,为其供养儿女,入学演武学堂,费用食宿由皇家商会供给,直至成年。”

    “天子敕令诸郡建立演武学堂,习武为重,修文为辅,今后选拔能臣,将以武力与兵法为主。”

    有人念到这里。

    民众开始大声欢呼。

    人群中的军户,更是眼睛大亮。

    为国牺牲的,主要是兵士武人。

    皇帝这是要全面提升武人的地位和待遇,并消除武人的顾虑。

    设立了大明忠烈祠,在这极重荣誉名声的时代,在战场上的将士,拼杀起来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感,只为死后名字能刻进忠烈祠,永受香火供奉,皇帝也会亲自祭奠参拜。

    何等的荣耀!

    即便只是普通兵士,也能光耀门楣,英灵甚慰。

    朝廷帮忙供养老迈父母,与未成年儿女,又让将士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上战场厮杀。

    而今后选拔能臣,将以武力与兵法为主。

    这昭示着,大明进入重武制啊。

    武人的好时代,终于来临了。

    谁要说武人不能治国,太祖,成祖这两位马上皇帝会一巴掌盖过去。

    武人不等于是莽夫,他们在身体健壮,武艺高强的基础上,也可以读书,做学问,研究兵法等。

    能成为一位真正名将,极少是不识字不懂文的莽夫。

    春秋时期的儒道,也不推荐纯粹死读书的文人。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

    君子也是要腰悬刀剑,弓马娴熟,文武兼备。

    但到了独尊儒术后,儒道开始变味。

    到了现在,所谓君子都丢下刀剑,只捧书籍,由做学问,变成搞政治,钻研权术,培养出一批批书呆子,或喜欢内杠的阴谋家。

    至于皇家商会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有“皇家”两字,一定是皇帝亲自设立的机构了。

    欢呼声过后。

    内侍继续念。

    “大明重新采用,军功授田制,所得军功除银钱奖赏之外,划分田地为私家世代所有……”

    “什么?”

    “军功授田!!!”

    人群中惊声四起。

    军户们嘴角咧开,笑得合不拢嘴,不少人泪流满面。

    汉家人把田地视作根,看得极重,有钱就会置办田产房产,才觉得生活踏实安稳。

    现在,去为国战斗,去立战功,就能分到田地,世代传下去。

    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和动力。

    “从今日开始,天天抱着圣贤书苦读,钻研那八股文,用处不大了。”

    “我大明不需要养那么多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若要抵御住鞑子入侵,收复失地,都舞刀弄枪去。”

    “鄙人从今日立志,从军报国,回去就开始打熬身体,练习武技。”

    “在下祖上是猎人,家传一手好箭法,回头便报名从军。”

    “老朽也感到热血沸腾啊,只可惜已是花甲之年喽,不过天子敕令诸郡设立演武学堂,可叫我儿孙去,费用竟比学塾便宜得多,还能用税收抵扣。”

    “陛下这是从根源上,解决我明军战斗力与士气不足的问题啊。”

    “吾虽是秀才,但不得不承认,此番决策,实为强国之道,利国利民,造福大明千秋万代,吾皇,圣明啊!”

    “吾皇圣明!”

    “吾皇圣明!”

    “有这样的英明天子,有这样的大明,我辈如何还不竭力报国?”

    无数民众激动万分,大声高呼。

    许多人奔走相告,把这重大消息,传遍京师。

    一旨破冰。

    大明重文轻武的风气,正在瓦解,直到彻底颠覆。

    这消息对军户、底层百姓等绝大多数人是好消息。

    对读书人来说,则是天塌般的坏消息。

    书生们失魂落魄。

    出路也是有,可以辅助武人做后勤,可以攻读兵书做谋士,也可以从现在开始熬练身体。

    但想仕途光明,升官发财,不能只靠读书写字了。

    最好是文武兼备。

    国子监已经把武科、兵策等与战事有关的科目,当作主课。

    贡生们已在上届武状元的叱喝声中,开始扎马步。

    ……

    “唏律律”

    崇祯在一座丘陵上勒马。

    下方一片谷地里,三千精锐骑兵正在进行短暂的休整。

    经过一夜急行军,向山海关挺进了百里。

    这三千铁骑,是从禁卫军、京营中挑选,是精骑中的精骑,由皇帝亲自统领,绝对忠诚于崇祯。

    他们装备配置也最为精良。

    用的是大明最好的制式战甲、武器。

    骑的是雪区良骏战马,且每个兵士配有两匹,轮替着骑,保持最佳骑速。

    这三千骑是前锋军。

    后面还有两万骑兵与五万步兵,以及三万运送粮草的辎重兵,总共十万增援部队。

    大部队走得太慢,特别是步兵与辎重队伍。

    而且目标太大,不被发现都难。

    所以,崇祯舍弃大部队,穿着普通武将的衣甲,混在骑兵中,亲率精骑,趁夜色北上。

    悄无声息,兵贵神速。

    对外宣布,御驾亲征则是选在下午吉利时辰。

    按惯例,御驾亲征要搞大排场,庞大仪仗队中,是一个身形与崇祯相仿的内侍,穿着龙袍坐在华贵车辇里,在大白天里,吹吹打打的慢吞吞横穿长安街,接受众多官员和民众的朝拜祝福,赚足面子,然后再与城外大军会合。

    吴三桂等人既然想演戏欺骗天下,他也演一出骗骗吴三桂,面子什么的,根本不在乎。

    大明的敌人,迎来的将是不要面子,不要规则,不要武德,只要命的皇帝。

    “陛下,行军速度比臣预期的,要快上许多。”

    跟随一旁的李过,声音透着兴奋。

    雨夜行军,有利于掩盖声音形迹,但行军速度快不起来。

    然而,这三千人马,保持出乎意料的速度,且没有一人掉队。

    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儿,外号一只虎,勇力比不上刘宗敏,但也是身经百战,是顺军中的一员虎将。

    李自成要留在京师,帮崇祯遮掩,不能一同前来。

    如果李自成不在京师,难免引起人们的怀疑。

    “自然是陛下亲自领军的效果,吾皇英明神武,悍勇盖世,将士们无不拜服,哪个不是誓死效命,赶个路更不在话下。”

    周云辰面带笑容,心情愉悦,并没有因为要去闯龙潭虎穴而紧张。

    崇祯笑道:“你这般放松的心态,相当不错,但马屁拍得不够自然。”

    几个将领愣了愣,顿时哄堂大笑。

    兵士们听到笑声,转头望去,也不由得露出笑意,注目身披铠甲的英武天子,眼中迸出几分狂热。

    “以前,俺们武人在前线奋战,并不被重视,还常遭文官打压,这状况持续了两百年,如今被陛下一举打破,真个是扬眉吐气。”

    “就是,皇帝陛下认可武人,善待武人,懂武人,而且陛下本身就是无敌战神。”

    “能追随这样的皇帝,谈笑间踏上战场,虽死无憾,荣幸之至。”

    “别着急死啊,为陛下多杀几个汉奸和鞑子再说嘛。”

    “那是当然,哈哈哈……”

    兵士们也谈笑风生起来。

    崇祯目光扫过,感受到他们众志成城,战意凛凛,心中稍稍放心。

    出发前,他下达许多项重大举措。

    清楚即将面临更艰难的恶战,因此把重点放在军队方面。

    只靠他皇帝的个人威望并不够。

    必须由内而外,激发出将士们心里原始的渴望和力量,释放出他们心里的野兽。

    因此,其中最重大的举措,是宣布…

    军功授田!

    大秦一统天下的制度武器。

    大汉强盛百年的政策基础。

    秦汉时,武人一生练武,闻战相庆,与野兽搏杀为荣。

    即便是在四分五裂的汉末,门阀势力割据,汉家军队战力依然极为强盛。

    白袍军,虎贲军,西凉铁骑,白马义从,随便拿出一支,都能吊打北方蛮族。

    那个时代,炎黄子孙是战斗民族。

    因此,有必要重新抛出军功授田制。

    田地对于百姓来说,是本源的需求。

    华夏有地大物博,海外还有广袤无主之地,等着去发现,去争夺。

    眼下,世界正处于大航海殖民的黄金时代,大明比列强慢了一步,但现在开始也来得及,最后还是要看谁的拳头更粗,更硬。

    世界那么大,不怕土地不够分。

    所以制度细则中,兵士以军功分得的土地,比秦汉时多得多,更具诱惑力。

    也制定了一些限制,避免土地兼并等缺陷。

    例如,所授田地,允许民间租佃,但不可互相买卖,只能由朝廷平价回购,再授出去,进出不经过地方衙门,由朝廷独立部门,负责统计、监督等职责。

    这个独立部门名字都想好了——大明皇家银行。

    与国外列强商会竞争的会是——大明皇家商会。

    海运贸易,阿三地理位置挺重要,到时候去打个地盘,再开设个大明皇家商会下属机构——大明东印度公司?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如果搞不定吴三桂,顶不住多尔衮的满清大军,就没有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