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隋唐天字七书 » 第79章 知远黑发童颜日,三教合流江南时

第79章 知远黑发童颜日,三教合流江南时

    江南迎来了最好的十年。

    晋王杨广主政江都(扬州)的十年,是奠定扬一益二,让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都市的开始。

    和杨素的武力平叛,暴力征伐不同,杨坚安排晋王杨广文治江南。

    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东南社会展示了喷薄而出的朝气和活力。

    扬州,自此成为风流蕴藉,浓妆淡抹的水墨乡关。

    始作俑者就是杨广的江南十年。

    如果杨广一生止于扬州任上,没有成为隋炀帝,那他将是中国历史上,近一千多年江南文化中,神仙级别的存在。

    杨广生而为江南,死亦为江南。

    他是一个多情的诗人,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一个对文化和文明,有着天然热爱的鉴赏者和创新者。

    可惜,他不是一个好皇帝。

    扬州十年,杨广可以拿满分。

    他一改此前秦王杨俊以征服者心态的高压政策,转而实施怀柔为主的文化整合政策。

    但他面临一个难题,江南自晋室南渡,自诩衣冠正朔,对于隋朝的北方军国政体,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不过是北方夷狄,一介武夫而已。

    因而,在政治军事上,必然是以北统南,但在文化上,杨广无法以北统南。

    但更不能立即以南统北。

    既然不能超过,也扛不过文化上的歧视,杨广的政策很简单,那就加入他们,然后南北混融。

    杨广是实行文化融合政策的天然合适人选。

    和他不学无术,并且轻视文化和文人的父亲杨坚不同,杨广是货真价实的才子和艺术家。

    他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天下谓朕承藉余绪而有四海焉?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杨广自诩天下第一,倒不是纯粹的盲目自大,杨广确实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可以如此自负。

    有隋一世,杨广传世的诗文,足以和当世文宗,薛道衡相抗衡。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评价杨广“诗文具博”,而魏征虽然看不起杨广,认为他是亡国之君,但对于其才艺,也颇有赞誉。

    杨广一生,流传至今的有44首诗歌,文情并茂,抛开他帝王身份,他确实是隋朝一流的诗人。

    唯其对于文化的真心挚爱和高深修养,所以,他在江南的文化政策,才更得人心。

    并且,杨广的身份有助于他在江南立足。

    他的皇后萧氏是梁国萧岿的女儿,是正宗的皇族公主。

    这种政治联姻给杨广带来了身份上和文化上的认同,他等于也是江南的女婿,是半个江南人。

    并且杨广在江南的文化政策是切合实际而谨慎有效的。

    当时,江南陈国的政权已经倾覆,但朝野之间,真正的文化力量,其源有三。

    儒释道三教并流,都具备相当强的社会基础,杨广因势利导,对三教都尊而重之,并且用实际的行动,支持三教的发展。

    只有得到江南儒释道三教之心,才可谓之得江南之心。

    杨广先拉拢世俗的儒家势力。

    他网罗了一大批江南的名士,他们大都是世家大族或是名重当世的时望之选。

    杨广将他们招入王府,给他们职位和奉禄,并且给予他们荣誉。

    这一招拢络人才的政策,从执政的政权层面,立即确立了江南主流文化人群的优越感,以及尊严和归属。

    杨广并不只是将他们作为吉祥物。

    要想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和形成社会的合力,就需要一起做点事。

    毕竟,口碑和感情,都是做出来的。

    杨广非常聪明地利用隋朝政府的经费和资源,集中这一百多个江南知名文士,去完成一件名垂青史的大功德。

    这就是编撰120卷的《江都集礼》。

    国之大事,唯祀与礼。

    礼,是封建社会的行事规则,在这个大部头的文化名典的编撰过程之中,杨广赢得了很高的私人声誉。

    为《江都集礼》作序的江南名儒潘徽就在序言中赞扬杨广“允文允武,多才多艺”。

    杨广显然以其私人的才艺,而成为了江南儒家文化的最大支持和赞助者。

    赢得了主流的儒家系统的认可后,杨广对于佛教和道教,也极力拉拢。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流派,当时还没有发展到具备严格的宗教教义和森严的组织体系,但从它创立伊始,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有二个内容切合统治者的需求。

    一是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和白日飞升,同时又通过服食丹药,而直接强壮身体机能。

    长寿和壮阳,这对于皇帝本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另一个是其神秘主义的教义,以及清静无为的追求,可以缓和社会的矛盾,并且产生了一种专业的玄学文化,是新时代文明和审美的精粹之一,同样为时所重。

    但在当时,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很多知名大道士,他们的俗家本来就是当世的世族大家,这又存有纠缠不清的利益牵扯。

    因而,对于道教的大家,将之并入政府的意识形态控制之内,可以拢络其下属的庞大人群。

    杨广的政策很简单,他以政府的名义,在江都(扬州)设立了四个道场。

    二个是佛教的慧日,法云道场,另二个是道教的玉清、金洞二玄坛。

    搭好了舞台,就要迎请主角来唱戏。

    杨广对于道教的延揽非常顺利。

    当时江南最知名的道士叫王知远,出自南朝第一高门琅玡王氏。

    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又拜师当世大道士陶弘景,可谓根正苗红,是家世学业皆精的道教人士代表。

    他也确实无愧于当世第一名道士,就以他的年龄来说,就足以成为神话,他活到了126岁。

    在入唐之后还指点过唐朝的开国君主李渊,并且高瞻远瞩,顺便点化过秦王李世民如何去争夺帝位。

    当时李世民刚刚荡平洛阳王世充,还只不过是区区秦王。

    但当时李世民已有冲天之志,夺宗之心,他想看看自己的天命所属,便和房玄龄微服私访王知远。

    或者是身份没有隐瞒好,或者是双方互相唱了一曲双簧戏。

    王知远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此中有圣人(天子),得非秦王乎?”

    对于道教的神秘主义,中国历代信奉不疑,李世民本来就有夺宗之心,这次拜见,更坚定了他的决心。

    有王知远这个当代活神仙的认可和加持,自己当皇帝,做天子是顺天应命。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当李世民如愿当上皇帝之后,王知远已过百岁,又发生了一件道教的神秘事件。

    王知远竟然返老还童了,他不仅童颜,他的须发竟然又重新返黑了。

    李世民想用重位挽留王知远在朝做官,但王知远心知肚明,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

    因而,他固请归山,他要纵情岩泉山水之间。

    李民民见他去意已决,便降下玺书,还亲自过问王知远茅山道观的修建情况。

    他说道:“朕昔在藩朝,早获问道,……不违高志,并许置观,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届江外,所营栋宇,何当就功?”

    李世民表现出皇帝崇高的敬意,他专门委派太史薛颐等人专程去探望王知远,这个当世的仙人神道。

    王知远是道士,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一个政治化的道士。

    在陈国时,当朝皇帝就曾经想利用他的影响力,召令王知远在重阳殿当面讲论,满朝惊叹倾慕。

    这种利用也是相互的。

    王知远同样可以依靠皇帝和皇权的支持,扩大自身及道教的影响力,二者相互滋生发展,相得益彰。

    所以,当王知远被杨广征召时,他欣然应邀。

    王知远主持江都玉清玄坛,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道教在传统上为皇权服务,所以,知名的道士,一定需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当王知远应晋王之召赴江都时,他露了一手,震慑住了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