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神秘学杂货店 » 第五十一章 黎明报社

第五十一章 黎明报社

    第二天早上,阿黛尔去上学后,西伦又收到了新一份的《黎明报》。

    他期待地打开报纸,想看看他们今天写了什么——这是很久没有出现过的情绪了。

    今天的头条是《哈瓦那难民潮冲击波亚克斯》,文章中详细描写了哈瓦那因为战争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潮,正在北上进入波亚克斯,当地局势也因为这些难民而动荡不安,波亚克斯国王和大臣们正在商讨是否应该允许难民们继续进入国内。

    波亚克斯与格拉尼亚隔海相望,面积是格兰尼亚的三倍,二者都属于中央大陆,只不过格兰尼亚是中央大陆外的一个大岛。

    相比起北部多山,西部多山,只有东南角一处平原较多的格兰尼亚,波亚克斯的国土简直是神选之地——全国90%的土地都能作为耕地,遍布平原和细密的河网,土质肥沃,平原广袤,

    也因为这样的先天资源,波亚克斯不管经历怎么样的困难,都能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也一只是整个中央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往往需要多个国家联手才能制约,不至于让它一统整个中央大陆。

    数十年前爆发的著名“七年战争”,就是依靠蒸汽工业崛起的格兰尼亚试图挑战波亚克斯的霸主地位。

    当然结果是,格兰尼亚打赢了——她成为了世界的货物、贸易、金融、文化中心,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舰队远航至世界的每个角落。

    而波亚克斯的海外领土进一步收缩,实力遭到了一定的削弱,将重心放在国内。

    事实上这种难民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波亚克斯来说是好事,因为他们非常缺乏劳动力,国内大片的耕地缺人耕种,而海外黑奴的贸易早就被格兰尼亚牢牢把持,几乎插不进去手。

    但另一方面,难民潮也会冲击国内的治安体系,激发国内的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难民们霸占了本地人的就业机会,将会引起不满。

    虽然难民们不可能染指高等级的就业岗位,但在大城市里,当乞丐都是有人抢的,数十万难民突然涌入国内,不可能不造成混乱。

    这篇报道非常详尽地从各个角度介绍了难民潮,并且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推论。

    虽然没有明写,但西伦总觉得它在暗讽格兰尼亚发动战争制造难民潮,而海对岸的那个国家则慷慨地接纳了难民,对比之中高下立判。

    西伦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占据一页半的头条,他看了一年多的格兰尼亚式新闻,骤然看到这样的内容,除了有趣也有新奇。

    再后面则是洛维萨饥荒的跟进报道,情况依旧没有好转,每天都会有上千人死去,死亡的阴影在洛维萨的高空结成了越来越浓厚的阴影。

    格兰尼亚甚至再度向洛维萨加征了战争税。

    这下,连还能勉强支撑的富商之家也开始被迫流浪。

    再往后是某某教区换了主教、农作物的培养、新一季葡萄投入酿造生产、某某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等等,以及依旧高水平的诗歌和散文。

    总体来说质量很高,有些新闻平淡了些,但头条和部分几个内容总能让西伦满意。

    他大概猜到,报社内部一定有几个大佬,这些人的报道构成了报社的核心竞争力。

    西伦看了看自己最喜欢的几条新闻,记下了几个名字:谢默斯·希尼,W·B·叶芝,格雷戈里夫人,威廉·费依……

    想到这里,西伦站起身,决定去摆放一下黎明报社。

    一方面是他已经在伦丁尼展开自己的势力,有必要建立一些人脉,另一方面是他想为洛维萨的饥荒做点事情。

    西伦穿戴好外出的衣物,喊道:“皮尔斯!出发,去黎明报社。”

    ……

    一个小时后,西伦一只手按着帽子,另一只手拿着手杖走下马车,来到了黎明报社门口。

    这是一处老旧的二层小洋楼,位于旧教堂区,是西区房价最便宜的地方。

    这里曾经是伦丁尼最早的教堂所在地,但因为早年的兵荒马乱而被废弃了,后来局势转好,新教堂在别的地方建立,这里也一直没修,最终变成了伦丁尼的城市公园,种满了植物和花卉,皇家植物园也坐落在这里。

    因为远离市区,人烟稀少,而且有闹鬼的传闻,因此房价非常便宜,甚至比不上一些东区的地方。

    报社的门大开着,里面有些冷清。

    西伦走进去,一楼是印刷报纸的地方,附近有小型蒸汽机,但这些机器全部都停工了,因为几乎没有人订黎明报,他们每天刊印个几十近百份就可以收工。

    听到西伦走进来的动静,一个睡着了的报社职员被惊醒,第一时间以为是小偷,但看到西伦的装束,才知道是来了位大人物。

    至少那黑色的丝绸缎面翻领、口袋和纽扣上纯金的怀表链就能看出来者的身份。

    这位职员问道:“您有什么事吗,先生?”

    他的表情有些疏离和敌意。

    西伦第一时间察觉到了,不过这也正常,黎明报报道的东西过于逆主流思想,看起来有很多高层警告过他们了,因此对自己这样的陌生人抱有敌意。

    西伦温文尔雅地微笑着说:“我对订了你们一年的报纸,对黎明报很感兴趣,想见见报社的几位编辑。”

    职员的敌意稍稍褪去,然后对西伦道:“几位先生都在家里,目前只有希尼先生还在报社,您要见见吗?”

    西伦自无不可,让职员跑去通报了。

    不一会儿,职员带着一位老人走下楼梯。

    那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坚毅的老人,足足有一米八以上的身高,风霜在他古铜色的脸上留下了太多不可磨灭的印记,几颗黑痣都被收缩在如裂谷一般的皱纹之中,他头发花白但眼神坚定有力,仿佛是经过生活的苦难洗礼后更加厚重的剑。

    他穿着一身白色亚麻衬衫和松松垮垮的棕色正装外套,搭配了一条同样颜色的宽松裤子,似乎是很久没洗也没烫过了,显得非常邋遢,但他的气场却让人感觉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北洛维萨的著名田园诗人,谢默斯·希尼。

    西伦对他有所耳闻,他家世代务农,擅长写田园诗歌,但他的题材被追求精致和美的主流文化所不认可,认为他的诗就像“将华兹华斯等格兰尼亚浪漫派诗人的旧式掘土机拉到了当代的世界里,指甲缝里还嵌着前人的泥土”。

    不过西伦对他的作品非常喜欢,这位白发苍苍但坚毅的老农民会用上整首诗,以“姨妈玛丽”在农场里烤面包为意象,刻画院子里阳光的缺乏、姨妈玛丽被面粉染白了的指甲。

    看多了流行的高雅艺术,再看看希尼的田园诗歌,反而有种独特的美。

    “西伦·克劳利。”西伦率先伸出了手。

    “谢默斯·希尼。”老人也伸出手。

    西伦微微一笑,和希尼一起坐在了印刷机旁边的休息沙发上。

    “你是昨天来跟我们订了一年报纸的人,我记得你。”希尼用苍老的手戴上了单片的老花镜,没几个人会这样订他们的报纸,因此他记忆深刻。

    “是的,我对你们所报道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也很喜欢几位大师的作品。”西伦道。

    希尼点了点头道:“感谢你的喜欢,这在伦丁尼不多见。”

    互相客套了几句后,西伦切入主题。

    “我了解到洛维萨的饥荒问题,事实上,在下还有些财力,想为洛维萨捐款,您看有什么办法吗?”西伦问道。

    希尼愣了一下,抬起头,用饱经沧桑的目光审视了一遍西伦。

    他缓缓地道:“……感谢你的帮助,非常感谢,但事实上洛维萨的情况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还要遭,连捐款都很难。”

    在西伦的不解中,希尼继续为他解答:“如果你想援助洛维萨,那么粮食一定好过钱,因为洛维萨根本买不到粮食,十万镑投进去,也只能在疯涨的粮价中用上几千镑的效果,新大陆的粮食运回格兰尼亚是要经过洛维萨,但那些黑心商人也会炒粮食的价格,目前已经翻了数十倍了。”

    西伦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面对整个地区的饥荒,金钱早已大幅度贬值,直接捐款根本溅不起水花。

    “至于粮食……则更难了,洛维萨的所有港口都被王室或者教会所占据,你看过报道,应该知道目前的局面,教会想铲除洛维萨的清教派,而王室对洛维萨也不闻不问,甚至不允许超过2000镑的捐款。”

    “所有的船只,都无法进入洛维萨,他们会直接在港口被扣押下来,还好面临处罚。”

    说到这里,老人长叹了一口气。

    西伦也皱起了眉头,他没想到洛维萨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连捐款都无法捐。

    可是就在这个辉煌的时代,在世界中心格兰尼亚的国土上,竟然会有数百万人无人问津地饿死,整个民族濒临破碎。

    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