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九州降魔驱鬼录 » 第十四章 确诊

第十四章 确诊

    老太爷居住的小院有一间单独的书房,老爷子是个读书人,偶尔也会在里面看书写字或是作画。

    “来!跟外公就别见外了,坐下说,不用太拘谨。”李文友把重九单独带到书房里,见他恭敬地站立在那里,便让他坐下说话。

    曾经抱在怀里还尿了他一身的小外孙长成了一个比他还要高大的小伙子,身材样貌虽然不算英俊,但是一举一动都翩翩有礼、英气勃发,是个读书人的样子,李文友是越看越喜欢。

    李文友此刻心中为老父亲的病情忧心不已,但是面对外孙是时候却依旧面带笑容,以身作则地向外孙重九展示了读书人的乐观豁达。

    “刚刚听你对双双说,你有办法治好老爷子的病,莫非你已经找到老爷子发病的缘由了?”

    “是!孙儿心中已有计较,定当能治好太公的病。”重九自信满满地说道。

    “哦?老爷子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李文友诧异地问道。

    请了那么多郎中都没看出来个所以然来,没想到自家小外孙今日一来就知晓了病因,刚刚他诊脉的时候,明明还说老爷子的身体无病无灾的呢,前后所说的话有些自相矛盾。

    “太公可以说病了,也可以说没病。”重九回答道。

    重九的话把李文友弄得一头雾水,什么叫病了又说没病?病了就是病了,没病就是没病,这云山雾罩的话,实在不好理解,好在重九随后就给出了具体的解释。

    “太公他老人家的身体无碍,健康得很,有病的是这。”重九指着自己的眉心说道。

    “何解?”李文友还是不太理解,继续追问道。

    “此处乃是人的主神之所在,人之根本,在于精气神也,三者完备缺一不可。精主形,气主生,神主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养精气而全齐神则可得道矣。如今老太爷的神出了问题,不能主宰其身,所以才会表现出嗜睡、易怒、暴饮暴食等异状,只要能安其神便可百病全消。”重九一手指着眉心,一手负在身后,侃侃而谈。

    李文友听完重九的解释若有所思,他虽然还是没有全然明了,但是他也大致听懂了个七七八八,外孙的意思是老太爷的身体没有毛病,是他的神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引发一系列的症候。

    可是,如果老太爷真是魂不守舍,没道理那么多郎中都看不出来啊?

    就像是小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惊吓,如果真是魂不守舍,外在总会表现出比如发烧之类的一些症状来,可是老太爷并没有表现出这些明显的症状。

    老太爷的病最麻烦的就在于完全找不到病因,重九的解答并不能让李文友完全信服,于是又接着问道:“那又该如何治疗?”

    “不知外公可曾读过《黄帝内经》?”重九问道。

    “有所耳闻,但不曾读过。”《黄帝内经》作为重要的医家经典,它的大名李文友还是知晓的,但是并没有读过。

    这个年头,书本传播不易,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就只读过几本书,但凡比别人多看了几本书,走到哪里都能被人盛赞一句博学之士。

    但是不能因为读书少就觉得一个人见识少,学问低。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儒士对于手头仅有的珍贵书籍读了何止百遍千遍,早就对书中的道理有了自己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尽管在有的方面会略显狭隘,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形成自己独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孙儿有幸读过《黄帝内经》,其中《素问》篇中就提到过相应病症,并传下祝由之法以破之。”重九耐心地给李文友解答。

    “果真如此?那你可会用祝由之术治病?”李文友兴奋地站了起来,心中万分惊喜,此刻他就怕外孙重九摇头说他不会。

    幸好重九不负所望,点点头道:“祝由之术孙儿略懂皮毛,不过可以一试。”

    李文友沉吟片刻,心中想道:“既然九郎敢说能治,那就肯定有一定把握,死马当活马医,只要自己看着一点,不让他胡来,想来老爷子的情况再坏也不会比现在更糟糕。”

    想到这里,李文友就不再多纠结了,哈哈大笑地夸赞道:“哈哈,我的乖孙好本事,连《黄帝内经》都通晓,想必你的老师定是一位医道高手吧,你好好攻读医道,以后定能造福一方。”。

    “外公误会了,孙儿并非主修医道,对于岐黄之术也只是稍有涉猎而已。”重九摇摇头否认。

    “嗯?”李文友愣了一下,随后又笑着说道:“无妨,诗书是正道,考举才是正途,但多读点书总是好的。”

    重九内心想道:“我虽然志不在成为医者,但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儒士,道士才是我的本职。”

    重九见外公误会了,却不再多作辩解,误会就误会吧,反正自己也确实马上要去京城考科举求官,是儒士还是道士根本不重要。

    “事不宜迟,太公的病情不能再拖了,神不守宫,无法主领精气,长此以往必定会有损精气,真到了那时,精气损耗,外在肉身衰败,就真的回天乏术了。”重九神色凝重地说道。

    “那你快快动手,赶紧去救你太公。”李文友闻言大惊,拉着重九就要去给老太爷治病。

    可是重九却立在原地一动不动,李文友的力气没他大,没有拉动他分毫。

    李文友疑惑地看着重九,刚刚他还说老太爷的病拖不得,现在却又杵在原地不动弹。

    “外公,施展祝由之术需要准备一些东西,另外还有一事需要外公您点头才行。”重九解释道。

    “婆婆妈妈的,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尽是一身腐儒的酸腐之气,有什么事你尽管说,只要是为你太公好,我会不答应吗?”李文友担心老父亲的安危,见重九一直扭扭捏捏的,心中有气,不由地开口训斥他。

    “外公教训的是,孙儿知错了。”

    重九身形一震,不由得暗自惭愧,修道十年真都是白修了。

    他自从进了李府就一直遵从儒家礼法,事事依礼而行,殊不知这样反倒是落了下乘。

    儒家的礼法不是让人做礼的傀儡,固步自封,道家更是要求修道者随性自然,自在逍遥。

    他自以为举止得体,却不知刻意这样做就失了一个“真”字。

    怪不得一进李府重九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原本以为是自己久不来李府,和外公家的亲戚生疏了,原来问题正是出在自己的身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怪不得师父一定要自己下山历练红尘,不能在红尘中体悟到“真”,又何谈修真呢?

    重九明悟之后,向李文友行了一个大礼,然后神采奕奕地说道:“祝由之法在医道中属于秘法之列,治疗之法有些匪夷所思,近乎于神怪,这点还请外公有所心理准备。另外孙儿的道行不够,要想成功施展祝由之术,需请外公准备上好的狼毫笔、黄表纸、朱砂、黑狗血、雄鸡血等相关物什。”

    重九想通了之后,一口气交代了李文友一大堆事情,多到李文友都有些记不住了,不得不取来纸笔,将重九所交代的事一一记录下来。

    等重九详细交代清楚,李文友又和他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急匆匆地自行出门准备去。

    重九见李文友走远,转过身来,坐回座位上,先是将刚才所悟的道理自省了一番,然后在脑海中又观想了一遍祝由之术,确认每个步骤是否有疏漏,最后屏息凝神打坐调息,他要将自身的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务必确保一举成功解决老太爷的病害。

    李文友准备材料的时候,特意交代了家人不要去打扰重九,因此重九一个人在书房中,安静打坐,连午饭都没有吃,一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听到李文友的脚步声才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