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要当明君之大隋杨广 » 第207章 大业七年

第207章 大业七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大业四年的春节就已过去。

    而时间。

    眨眼就是三年后。

    ……

    此时,杨广穿越到大隋朝已经足足七个年头了,时间也来到了大业七年,也即公元611年的春天。

    此时。

    正值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大好季节,亦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日子,而大隋皇帝杨广,则俯着身子,在仔细观察田垄里的一枚庄稼。

    让他看得津津有味的,不是别的,正是此时业已在全大隋境内大力推广的红薯。

    杨广发现,若是将沟垄起得宽些、高些,土垄培得严实些,肥上得多些,那么,这些红薯藤就会呈现出一副根肥苗壮的深绿色,反之,那些叶子有些微黄的,则代表营养不良。

    这三年以来。

    他一直在大力推广红薯的种植,并且,编写了红薯从种植到收获,到贮藏加工等一系列过程的推广书,在全大隋朝境内广而推之,老百姓也从开始的试试看,到尝到了甜头后,现在,大江南北,到处都是这种高产的庄稼。

    红薯全身都是宝。

    红薯藤可以作为青贮饲料,用来贮藏,喂牛、羊,骆驼等牲畜。

    红薯则可以蒸着吃,炸着吃,加工成薯粉烙饼吃,还可以加工成粉条,甚至,还可以用来酿酒。

    而那些红薯加工过后剩余的下脚料,也一点儿也不浪费,可以养猪,养鱼,最不济的,还可以用来当肥料种庄稼。

    由于官方权威指导和推广,大隋朝的百姓并没用太久,就喜欢上了这种亩产高达数千斤的庄稼,据说,有些高产的地块,居然还突破过亩产万斤……

    杨广很欣慰。

    他倒不是想听那些歌功颂德的赞扬,主要是,杨广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如何,民以食为天乃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除了红薯外。

    杨广对于辣椒的推广,也到红薯一样,花尽了心思,这些利民惠民的好事,自然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与拥护,许多积年老叟,特别是一些经历过南北朝时藩镇割据,豪强混战的上了年纪的人,无不在回忆着过去那些兵荒马乱的峥嵘岁月同时,感叹着如今这大好的太平盛世。

    许多老人家认为,自己虽然上半身也曾经历过颠沛流离,可是,下半辈子却享足了福。

    而。

    这些福。

    都是皇帝陛下带来的。

    所以。

    上到朝堂,下至乡间,杨广的威望空前高涨,已渐渐呈现出极强的个人崇拜和迷信的趋势。

    民间一些传说,已经将杨广形容成了诞生之日火光冲天,异香透鼻,杨家房顶上隐隐浮现九爪金龙的天降之子,更有甚者,更是将他当成了天上某位星宿的直接下凡,有说北斗七星的,有说东方太白的,亦有说他乃是三皇五帝于人间的化身,一时之间,将其传得神乎其神。

    对于这些传说。

    杨广并不参与。

    神也好。

    龙也好。

    他现在的主要任务,乃是争取在今年夏天来临之前,将皇城从长安迁到汴梁。

    为了迁都顺利。

    杨广在汴梁开工之时,命梁州与豫州两地刺史,将两州之间的官道进行了整修与拓宽,以保证迁都之用,如今,历时三年,汴梁城终于修好,而迁都之行,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杨广看了看天空。

    这几日,天公作美,天气一直晴朗,正是春暖花开的大好秀节,从时令上讲,不冷不热,气温宜人,最是适合远行。

    杨广决定,明日朝堂之上,与百官商讨一下迁都的有关事宜,他早已命钦天监选出了两三个宜出行的好日子,分别是农历二月初六,农历二月十三,农历二月十九,待明天上朝时,将迁都之事定下来,然后,大家就往汴梁搬家。

    这次搬家,规模宏大,必须考虑周全才行。

    杨广一边思考着这些大事,一边蹲下身子,将红薯藤旁边的几棵野草拔掉,他口中念念有词吟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旁边。

    与他一同蹲着的王东洋眼前一亮,他摇头晃脑品了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赞道:“好诗!

    好诗,陛下这首诗意境深远,令人钦佩,这世间的许多人和物,确实正如诗中所言那样,若不斩草除根,势必卷土重来。”

    杨广斜了他一眼,心想,就你戏多,你可真是个人精,瞬间就能将一首从未听过的诗歌,联想到厚黑学上。

    不过。

    他对于王东洋敏锐的政治嗅觉,还是很满意的。

    ……

    ……

    第二天早朝时,杨广与文武百官,又重新提起了近日常常提起的迁都一事,杨广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汴梁城中的皇宫以及各种建筑、景致,民舍,商肆等等都已修好,如今,汴梁城中,已经有一些修建都城的工人和先期人员住了进去,现在,就等着长安城中的这些大隋朝的肱骨之臣们前去了。

    杨广提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他为首的皇族和文武百官、御前侍卫先行。

    接着。

    第二阶段是长安城中那些愿意同往长安的百姓,对于这些人,杨广重申一个原则:愿意去和愿意留下的,概不阻拦。

    杨广的意思,文武百官都听明白了,这两三年间,鬃角已经全部白透,面容也苍老了不少,但是,精神依旧十分健硕的老将贺若弼率先表示愿意永远追随在陛下的身边,并且,待出发之日,必将顶盔冠甲,纵马横刀,亲自为陛下保驾护航。

    忠心可嘉。

    杨广满面欢笑,将觉悟极高的贺若弼很是表扬了几句,一时之间,贺若弼心花怒放,唇下的白胡子,都有些飘飘然了。

    “谢陛下夸奖,老臣必将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广摆摆手,示意贺若弼将发言权移交给下一位。

    下一位。

    是大理寺少卿,刑部尚书赵元袭,他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长安城的大牢里关押的那些罪犯,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杨广,其实已经考虑过了。

    如今,他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绝不会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大赦天下的,此时的大牢里,关押着的,可都是一些真正的罪犯,虽然说不能够100%保证没有冤枉的,但是绝大部分犯人,都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