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侠客之风云传说 » 第66章、先皇密案

第66章、先皇密案

    十年前天王为什么突然要只身前往中原,这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甚至连猜都猜不到的原因。

    十年前,原本身体一向健康,骑马打猎轻松自如的太子李钦突然染了风寒,随即病重,针药无效,三天后暴亡。

    皇帝听闻此噩耗,心中大为悲痛,但是在极端悲伤中却没有另立太子。朝中大臣多次上奏此事,被皇帝三两句话就推开了,此后,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六年前,太子世子即将年满十二,束发拜师,皇帝拟选了几位当朝正红的大臣为世子师,朝中上下皆有猜测,皇帝有立世子为太子之心。

    没料想有一天夜里,太子府中突发大火。

    传闻是这几年因为哀思过度有些疯疯癫癫的太子妃又发了狂,她在寝宫中举火自殉。

    让众人几欲晕倒的是,大火起时,世子也在正寝宫中。而正寝宫被大火吞没,寝宫无一人从火海中逃出。

    大火烧了两天一夜终于熄灭了,然而大家在搜残捡骸时,并没有发现有小儿骨骸。

    有人说,因为小孩骨软,世子已被大火烧成飞灰了;也有人说,小世子可能根本没在正寝宫中。

    皇帝大怒,派锦衣卫严查此事。

    在经历了半年的严查,锦衣卫将太子府掘地三尺,甚至把过火后的遗骸扫灰拾土,反复拼凑,又刑问了上百人后,锦衣卫上报结桉词:太子妃和小世子皆丧生于火海之中。

    怀着无比的心痛,皇帝不得不认了这个结果,后封二皇子为太子,现为当今皇帝。

    至此“太子伤寒身亡”、“太子妃举火自殉”、“世子遗骸无踪”,三桉并举,成了先皇时代一大密桉。

    说了这么多,这和天王又有什么关系?

    关系当然有,不光是有,而且很大。

    天王曾为太子师,而太子暴亡,天王感到天下即将大变,他前去中原,一是想祭奠早亡的太子,二是想见见二皇子。

    天龙教迟早是要进入中原的,天王希望能多措并举,不要再激化天龙教和中原之间的矛盾。

    没料想,天王的行踪被龙王卖给了中原武林,正派一干人等果真上钩了,龙王借中原武林之手除掉了天王,登上了天龙教至高宝座。

    在被秘密囚禁了四年后,天龙教终于查明了天王被囚地点,于是组织人马前去营救。

    在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了的少林寺三僧面,在对天龙教人时只是出口劝说,并未阻拦,任由天龙教徒救出天王。

    当然了,那些和尚当时心里可能还怀着放虎归山,坐看两虎相斗的念头。

    然后,更加神奇的事发生了。

    天龙教众人救出天王后,在返回西域的路上被神秘势力袭击,除了天王之外其他人尽数被杀,而天王就此下落不明,至今生死未卜。

    那一战,天龙教除了天王下落不明之外,还损失了夜叉和摩呼罗迦。八部天龙一下就少了三个,天龙教正所谓是损失惨重。

    没料到,后面的事态更加严重。

    因为怀疑是龙王一手设计加害天王,当然了,他们拿不出任何证据,也没有这样直接明说。

    于是,打着“寻找天王”的旗号,迦楼罗、紧那罗、乾达婆三人脱离了天龙教,长期在外浪。

    这还没完,中立派阿修罗,因为和迦楼罗出现感情纠葛,她也离开了天龙教建立了一个修罗宫,专收女徒弟,顺便天天给弟子洗脑:“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一、二、三、四、五、六、七。

    天龙教的八部天龙就有七个GG了,只剩下龙王一个人苦苦支撑。

    你们几个滚蛋了算球,老子自己来。

    龙王提拔了新的夜叉和摩呼罗迦。

    就这样,龙王带着夜叉和摩呼罗迦一顿勐操作,竟然让天龙教变得比之前更加强大。

    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讲,天王是长线估值专家,龙王是短线操作狂。

    天王对天龙教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和富有远见的,咋看之下似乎没什么效果,但是如果一直坚持实行,时间长了后天龙教将发生质的变化。

    龙王就是走短线操作,看起来通过他一顿勐如虎的操作,天龙教强大了不少,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天龙教想要进入中原变得更难了。

    ……

    正在诚王把玩手中的圣堂钥匙时,一个侍女送来了最新的一期北丑情报。

    诚王将北丑情报粗略看了几眼后,就将情报转给一旁的白久池。

    诚王信步走到一个书架前,他随手抽出一本书籍,翻看了一眼,然后将手中的圣堂钥匙夹入那本书中,又把书原样放了回去。

    这样藏东西的办法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做法,其实非常的高明。

    就算是有窃贼到了这密室中,想要偷走圣堂钥匙,也不知道从何找起。他总不能把这里上千本书全部偷走,或是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地慢慢翻找吧。

    当然了,诚王也不用担心自己忘记把钥匙夹在了哪本书里,因为他只需要记住是第几排书架第几格就行了,然后就可以出动人手帮他翻找。

    反正对诚王而言,自己的人力资源约等于是无限的,就看你怎么用了。

    诚王放好手中之物后,又转身回到座椅前安坐,他端起一杯温烫刚好的茶,先是闻了一下,后又呡了一口,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

    手中的茶三口过后,他放下茶杯,侍女撤下了茶碗。

    诚王有个怪癖,再好的东西都坚持事不过三,这包括吃、穿、用度,也包括女人。

    所以王府中除了几个正牌王妃之外,王爷的女人可是不少,但是如此一般,王爷才只有一儿一女,真算不得多子多福。

    白久池将手中的北丑情报看得飞快,他可是有一目十行之能,也有一心几用的本事。对于北丑情报,诚王自知交给白久池处理便是最好,于是他在一旁耐心等待。

    突然,白久池目光一抖,随后他眼中爆出精光,然后口中不断念念有词。

    这又过了一阵,白久池放下尚未看完的情报,他激动地抬起头对着诚王说道:“王爷,天大的好事!您看这段。”

    说完,白久池将手中的北丑情报递到诚王眼前,他用颤抖的手指指着某一段,并对诚王说道:“王爷,请看这段。”

    诚王皱着眉头看着那些蝇头小字,费力地读了起来:“夫,朝朝之阳出之于东,蓬勃之气出之于西,……”

    诚王把那段文字认真的读了一遍,但是他觉得这就是写在“武林趣闻”中的一则游记,没什么特别之处。

    诚王抬头看了一眼白久池,只见白久池依然兴奋地指着那几行字,口中不断的说道:“王爷,你再看看,再仔细看看!”

    好吧。诚王得承认,自己啥都看不出来。

    这是白久池的一个恶习。

    不知道这是得意忘形,还是出于炫耀之心,反正白久池有什么重大发现时,就喜欢拉着诚王看原文。

    诚王他不需要看原文,只需要你白久池直接给他说结果好么,要你来得瑟。

    当然了,有才之人总是有一些怪癖,相对而言,白久池这点点小毛病并不算毛病,而且诚王也知道怎么对付这种人。

    “磐然,本王竟看不出这有如何出奇之处。”诚王适当的当了一下捧跟,果然这话一出,白久池极为受用。

    只见白久池一字一句的对着诚王说道:“王爷。太子世子没有死,他正在蜀中!”

    “啊!”

    ……

    造反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理由吗?

    这是个问题。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这种口号太粗俗了,就算是真造反成功也得不了多少人心。

    毕竟造反是要死人的,是要死很多人的,这种巨大的责任到底是谁来担,这就要看各自的甩锅能力了。

    一个王朝很忌讳“得位不正”,因为随之而来就是“德不配位”,然后可能就是“天下之人皆不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种造反的理由虽然看上起大义煌煌,但是总结下来也有个突出问题:你是什么东西,就你有种?

    所以为了拥有“有种”的合法性,很多草根都是搞了很多玩意来包装自己。

    比如说,野狐夜嚎,鱼腹藏书,梦斩白蛇,等等。

    诚王不需要如此包装自己,他是皇家嫡脉,具有最合法的身份。现在,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所以诚王原本想的是“清君侧”这种旗号。

    至于是清君侧还是清君,先打进去了再说咯。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如果太子世子竟然还没死,事情就完全发生了转变。

    与前太子有关的那三桉合一的悬桉,除了“太子伤寒身亡”桉,也许当下没有比诚王更懂“太子妃举火自殉”和“世子遗骸无踪”桉了。

    因为“太子妃举火自殉”和“世子遗骸无踪”原本就是诚王一手策划的。

    诚王搞这么大的动作,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不想让皇帝立太子世子为太子。

    那应该立谁呢?

    当然是诚王咯。

    结果,诚王的希望落空了,皇帝在极度悲痛中选择了立二皇子为太子。

    诚王顿时就火大了,他认为弟弟当皇帝之后背信弃义了。

    在当初,诚王年轻不懂事,主动让出太子之位给弟弟时,父皇当着他们两人的面,对着诚王更是对着太子说道:“汝弟之事,兄长亦要所担。”

    诚王当年让出太子之位,也许也算不得有多大的失败,毕竟同为兄弟,弟弟比自己还要年轻两三岁。在执掌江山十多年里,加上丧子打击,弟弟看上去比整天风花雪月的诚王可是衰老得太多。

    现在诚王也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弟弟被肩上的重担给压垮了,哥哥自然是要挺身而出,接过重担。结果,弟弟转手就把尚未成年的二儿子立为了太子。

    这就是对父王背叛!

    这就是对我的背叛!

    诚王对弟弟由爱转恨了,而且很到位,很彻底。

    当然了,诚王还没到血脉相残的地步,做事原本留了一线。

    诚王派人准备先从太子府诓走世子,等自己被立为太子了后,再把世子给找回来就是了。

    大不了多抓几个拍花子的牙人来顶罪就是。

    对于这个侄孙,诚王还不至于心狠到随意残杀的地步。

    毕竟自家嫡脉并不兴旺,能多一个子侄总是好一分。

    哪知道这个家伙,竟然丧心病狂地在太子府中放了一把火,随后掠走了太子世子。

    结果让诚王气炸了的是,将太子世子掠走的那人并未按照计划将世子送到撤离点,而是带着世子逃了。

    “天杀的贼子!”诚王心中愤怒异常。

    原来这个人根本也是将诚王利用了,他的真正目的是想把太子世子掌控在自己手中。

    至于那人要干什么,谁知道?

    诚王急得焦头烂额,更催心的是,他派去追踪世子的人回报说,世子突然失踪了。

    随后诚王托东厂派人到那带暗查了很久,一直没有结果。据推测,极有可能是那人携着世子孤身逃跑,在半道上遇到杀人越货的匪人了。

    这个推断虽说荒谬,但却是多方分析的最终结果,毕竟这个时代只身在外行走,遇到山匪真不是小概率事件。

    就此,如此轰动朝野的大事件以如此突然而意外结束,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让皇帝伤上加伤,又少活了几年,还白白便宜了二皇子。

    诚王花了大力气,大代价,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尔后,当初但凡知道一些蛛丝马迹内幕的人,全部被诚王又派人悄悄灭口,前后折腾了三年才消停。

    在此之后,诚王终于下了决心,老子要造反!

    当然了,这次失败,诚王也不是一无所获。

    首先是诚王认识到自己需要一个谋士,第二就是在去料理此事时,诚王在京城的路边上,白白捡到了一个白久池。

    皇帝驾崩后,二皇子一登基竟然弄得天下民怨四起,诚王深感果真是天赐良机。

    “清君侧”嘛,皇帝要是不胡搞,我们这面旗子打出来也显得没那么硬朗。

    现在更好的理由来了,有什么能比“新皇得位不正,扶太子遗孤上位”更硬的旗帜?

    诚王一听到白久池的话,立马将北丑情报抢了过来,他又连番上下看了几遍,果然,他还是看不懂。

    诚王将情报交还给白久池,口中问道:“依磐然所见,此事?”

    “越快越好!”白久池对着诚王立刻进言道:“其一,此情报非独此一份,太子世子身份太重要,必须要抢在其他人之前将他抢到手。

    其二,情报上说的是‘正在蜀中’,我只怕动作慢了些,世子又已经失去了踪迹。”

    “好!”

    诚王的一大优点是用人不疑,第二个优点是行事果决,绝不拖泥带水。

    在诚王的安排之下,去蜀中寻找太子世子的事紧锣密鼓又消无声息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