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火焰蓝之火场日记2 » 开展普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15”失联人员救援行动复盘式总结

开展普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15”失联人员救援行动复盘式总结

    从11月21日至24日,昆明森林消防支队历时4天3夜完成哀牢山“11·15”失联人员救援行动。

    支队全体参战指战员勇斗暴雨冰雹叠加的低温天候、挑战沟谷断崖交错的天险地形、穿越林灌箭竹混生的原始密林,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攻克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扛住了生死苦累的残酷考验,重装徒步51个小时,翻越了34座高山,圆满完成了被业内人士称为“世界级”规模的最难最险最艰辛的搜救任务。

    任务结束后,昆明森林消防支队及时开展救援行动复盘式总结,从反思的角度查找问题和不足,探索成长学习的方法,引导、启发和鞭策全体指战员主动反思、勤学善思、担当尽责,在不断反思中提升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稳步提升。

    情景重现:11月20日12时,接到总队预先号令后,支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围绕“五个怎么办”(即:失联人员搜寻不到怎么办、失联人员受伤无法行动怎么办、失联人员遇难怎么办、遇到极端天气怎么办、发生意外险情怎么办)进行“逆向”准备,及时完成战备等级转换。

    针对原始林区搜救任务特点,在编成确定上,及时召回正在参加绳索培训的专业骨干,挑选了心理素质强、体能基础好、专业技术精的指战员,安排了特种救援大队精英尖刀分队共同参战。

    在思想准备上,及时进行战前动员,引导大家带着解救生死战友的真情实感,成立党员突击队和先锋攻坚班,以“找不到人绝不出山”的坚定决心,誓言“征服哀牢山、救出失联人”。

    在指挥保障上,将指挥保障方式调整为以卫星通信为主超短波通信为辅,携带了哀牢山全域地形图、红外望远镜、卫星电话、北斗海聊等多种实用管用装备。

    在装备准备上,重点突出山岳绳索类,备足照明和林内开路等装备,同时携带了2条搜救犬、5套卷式担架和裹尸袋,以备不时之需。

    在物资携行上,完全立足于自我保障,按7日量标准配备给养,携带了35顶三人帐篷、100套鸭绒被和相关急救药品。

    要求每人必须携带方位灯、安全绳、个人保暖衣物以及2套救援服。事实证明,这些充足的物资装备,在救助友邻队伍人员失温、后续遗体转运中发挥了主战力量的关键作用。但反思感到,在精细备战上还有短板。

    复盘反思:近年来,支队多次备战地震、洪涝等灾情,但极少出动实战,个别指战员任务敏感性不强。

    队伍出发前,指战员对任务艰巨性预判得不够,携带备用防雨保暖物资品种普通、用途单一,且防护效果较差。

    另外,此次任务,暴雨严寒交加,雨衣透气性不够好,救援服被汗水浸湿,救援鞋被雨水浸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斗力。

    实践启示:任务的开始不是在下达命令的那一刻,而是在平时的精准备战中。

    应进一步加强战备教育的针对性,打牢“首战用我”的思想根基,使每名指战员从意识上完成“全灾种、大应急”的思维转变。

    应强化极端极限思维,把情况预判得更加复杂,把问题预想得更加困难,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此次任务唯有我们携带了卷式担架和裹尸袋,这是确保遗体能够顺利转运的关键。

    应进一步加强对个人专业防护装备的研究、配备和使用,备在平时、用在关键,可配发一些外能抗风防雨、内能保暖透气的冲锋衣等。

    应进一步开展医疗救治专业培训,并选配部分针对性强、功能效果好的急救药品。

    此次任务中,联指配备了地方急救医生,但因其体力差,加之畏惧心理严重无法随队,我们具备的急救能力还无法满足专业救治的需要。

    应进一步配备高能高热体积较小的野战给养,既方便携带又能持续补充能量,这次任务无补给保障,出发前我们明确要求任何人不得随意消耗给养,并作为一条铁的纪律执行,才确保了后期任务中给养相对充足,同时还能为其他救援队伍提供保命、救命所需。

    情景重现:哀牢山地形十分复杂,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悬崖林立、深不见底,平均海拔2500多米,垂直落差大,林中异常寒冷潮湿、竹林灌木丛生,无路可行,必须用砍刀开路才能艰难行进,特别是被砍去的竹子锋利的竹尖露朝上面,一旦有指战员稍有不慎滑倒,后果不堪设想。

    进入山谷后,密林遮天、荆棘密布、浓雾弥漫,加之受强磁场干扰,导航设备全部失效,迷山迷路的危险性极大,生死考验极为现实。

    21日19时,任务分队开始向哀牢山腹地徒步搜救,参战指战员全时背负近三十公斤的物资装备,脚踩泥泞、奋力穿行、艰难翻越。

    21时,队伍行进至狭长沟谷地带,方向难判、距离难估、路线难定,前指指挥员灵活运用“两图结合、一体对照、定时纠偏”的方法,即:电子离线地图与军事地形图相结合,对照附近山体走向,定时校正方位角偏差,开展图上作业,解除迷山迷路的潜在危险和隐患。

    22日凌晨,队伍在陡坡处被大片密灌竹林阻挡,左侧断崖无法攀爬,右侧沟谷深不见底,参战队伍采用“一人定向、三三编组、梯次轮战”的方法,即:1名指挥员与作业人员保持适当距离确定开路方向,其余人员每3人编成一组,区分砍、清、修3项分工作业,每10分钟进行组与组之间轮换,利用手锯、砍刀等手工作业工具打通了一条救援通道。

    但反思感到,在救援能力上还有弱项。

    复盘反思:第一次在横断山脉执行搜救任务还缺少经验,对出现的极端情况预判不足,暴露出了日常对山岳救援专题研究不够深入,实战化训练的内容和难度与现实任务相比相差甚远。

    第一阶段任务中,为抢救生命快速到达预定位置,队伍昼夜连续16小时长距离行军,绝大多数队员疲惫感强烈,在这样的状态下执行任务存在很大风险,好在特种救援大队体能素质过硬,才确保了任务顺利安全。

    实践启示:无论执行什么任务,都要把握规律特点,实现高效应对。

    应将极端条件下的灾害救援作为难点课题加以攻关拓展,切实把任务情况预判准、把致胜机理研究透、把危情关键搞明白,使处置方法更加灵活,行动措施更加完善。

    应进一步加强实战化训练,对比此次任务难以想象的艰险,必须正视实战化训练中平时与战时队员身体心理的差异,把训练环境设险、把任务条件设难,突出队员在体力极限、心理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完成多课目连贯训练,确保平时训练与战时条件对等,能够完全应对特殊任务的极限考验。

    应进一步研究分析应急救援任务的特点规律,以技能骨干为核心,打造专业化小组和团队,突出人与人、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高效配合,锻造队伍独立攻坚和险情处置能力,以确保遂行特殊任务时能有效应对、高效处置。

    比如,这次任务中需要穿越深谷和断崖,精英尖刀分队承担了搭设绳桥,辅助后续队伍安全通过的重任,当队伍被密林阻挡时,专业化的团队能够及时为队伍开辟道路,节省救援行动时间。

    情景重现:相比搜救,遗体转运的难度更大、险情更多、环境更恶劣、任务更艰巨,仅凭意志和体力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采取专业的救援技术。

    下山需要用绳索慢慢拉着下,上山更需要用绳索用力拽着上。

    遇到陡坡时,要选择锚点搭建倍力系统,对遗体进行提拉和下放才能正常转运;遇到急弯时,要使用定滑轮进行导向,通行开辟的道路较入山时至少需要扩宽4倍才能正常通过,否则担架在拐弯处无法转向。

    23日清晨,其他救援队伍相继出现了人员身体不适后,主动申请退出行动,这对支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根据齐兴彬总队长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将全部遗体转运到目的地,一时间任务压力骤然倍增,支队坚决顾全大局、不畏艰难险阻、不顾生死安危,毅然决然接下消防救援队伍未完成的任务,由承担1具遗体转运增加到3具。

    暴雨中,我们进行了强有力的思想发动,传达了总队《慰问电》,极大地激发了雄心斗志、提振了军心士气,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先,参战指战员坚定信心信念、满怀豪情壮志,发扬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在茫茫哀牢山无人区中斩荆棘、斗天险,直面低温寒冷、暴雨冰雹、悬崖峭壁等恶劣自然环境,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甚至在遇到威胁指战员生命安全等难以想象的极端情况时,没有一个退缩、更没有一人畏惧,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专业的救援技术,经受住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严峻考验,再次连续翻越15座高山,于当晚21时50分将遇难者遗体顺利移交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全体参战指战员战胜了无人穿越过的哀牢山,创造了救援史上的奇迹。

    但反思感到,在任务成效上还有不足。

    复盘反思:遂行此次任务救援力量多元,在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信息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不同步、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

    任务中对指战员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单纯地靠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和宣传鼓动代替了心理工作。

    面对此次“九死一生”“难度第一”的特殊救援任务,虽然实现了全程安全,但回过头看仍然险点隐患很多,任何一个环节考虑不全面或稍有差错,都将会产生无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实践启示:在大项救援行动面前,应进一步加强统一指挥,在力量多元的情况下,只有顾全大局、统一行动、通力协作,主动彰显大应急、大救援的担当,做到信息共享、行动互助、责任共担,才能达到最佳的救援效果。

    特别是,我们的消防员在发现消防救援队伍1名战友失温抽搐,自己不顾寒冷,毅然脱下穿在身上的救援服给其保温,口含冰冷的葡萄糖温了之后再喂服,为后期抢救保住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同时,还主动让出8顶帐篷为其他救援力量抵御低温,这些行为非常令人感动。

    应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和团队协同训练,救援任务很少有依靠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特别是大项救援任务,必须通力合作、密切配合。

    这次任务中,绳索救援技术的充分运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前拉、后顶、中间托,两侧用力同保护,8人一组两组轮换共同负责一具遗体转运,其他队员1人连背带抱2至3个背囊负责随队物资,分工明确、效率极高。

    应进一步重视指战员遂行救援任务的心理工作,这次参战指战员都是第一次面对遗体,白天冒着暴雨与遗体同行,夜间在遗体旁短暂休整,就连补充给养时手都没有松开过一刻,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当时没有过多时间考虑这些问题,任务结束后的第二天,总队专门邀请了7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到队开展应激心理干预,有效解决了参战指战员在这次任务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

    这次任务锻炼了队伍、检验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下步,支队将进一步增强能力自信、任务自信,转变“学徒思维”,强化“主角主力”意识,继续加快提质强能步伐,充分发挥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切实担起“抢大险、救大灾”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