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你好1986 » 71.振聋发聩(追读不够!!!求追读!!!)

71.振聋发聩(追读不够!!!求追读!!!)

    张科潜将信纸收回,再细细研读起来。

    姚夏这篇文章说起来有一些篇幅,但是总体来说可以提炼出几点核心内容。

    第一、以商养研。

    姚夏在这份建议书中阐述到,自新中国以来,我们国家的所有研究推动主要都是依赖于国家,在某些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也达到了一定的成果,可这其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论是经济、人力、物力的消耗都是巨大的。

    姚夏虽然没有明确点题,可张科潜也能感受到说的是什么。

    “但是,现在时代已经进入了历史转折点,改革开放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国际地位的问题,不仅仅是高精尖技术的问题,也要解决人们吃饭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问题。

    清华大学作为时代和科技的排头兵,理应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这个马屁让张科潜还是非常受用的,所以看到这里就不免笑了起来。

    在七五计划当中,集成电路成为了重点项目,与此同时,1986年,王守武在BJ组建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电子工业部在厦门举行的集成电路研讨会上,出台了集成电路“七五”行业规划,提出“531”战略,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

    1986年清华大学的微电子所也才刚刚建立。

    但是在这个这个时代大背景当中,有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经费问题。

    国家虽然有计划想把事情做好,可是也没有多少银子,全国大环境放在这里,芯片研发,技术攻关难免遇到各种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姚夏提出来【以商养研】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有许多优秀的公私合营企业,科海、连想由科学院出资建成,现在完成了非常重要的创收任务,同时还带动了就业……”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知名校府,人才众多,何不以此为鉴,开展公私合营模式,创办校办企业,一方面可以将学术成果应用于商业,通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研究成果,另外也可以为系内开展实验筹措经费……

    以商养研,为国家减轻负担,也为研究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如果说科研是一台机器,那么资金就是这台机器运转必不可缺的重要能源。

    离开经济谈技术,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长久。”

    “妙啊,妙。”张科潜看到这里,不由得发出一声赞叹。

    尤其是姚夏在信中写到的科海和服务部的创举,更是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功效。

    ……

    第二,以研振商。

    国内的大多数高校、实验机构,包括工厂的生产模式,大多数都是小作坊模式,在过去还可以应付,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大大增加,小作坊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拿电视机来说,全国每家每户其实都有电视机的需求,可是现在国内的产能暂时无法供给,所以需要依赖于大量的进口,人们看的是日立牌、松下牌……但是熊猫牌、长虹牌还远远不够。

    且大多数国内电视机厂商都是引进的岛国生产线来进行制造,暂时还没有国内自己的生产线,从这一点上来讲,作为科研人员,作为本该输出重要的生产设备的各大研究所,高校其实并没有做好。

    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应用到国计民生,尤其是生产人们所需迫在眉睫。

    大学可以就像是个孵化器,在其中将鸡蛋孵化出来,变成小鸡,放到企业当中培养,变成可以食用的肉鸡,再给到千家万户……

    这样一来,就能实现以商养研,以研振商的良性循环。

    ……

    第一遍初读,张科潜就觉得跟雷劈了一样,内心极度震撼,再度还是一样的感受,甚至这种感受更为强烈。

    转交给副主任董再旺读一遍,对方也是同样的感受。

    “以商养研,以研振商,这个姚夏,他,他是怎么想到这两个词的呢?”董再旺砸吧着嘴,认真咀嚼,只觉得回味无穷。

    虽然字写得不怎么样,可姚夏这份【建议书】当中的内容可以说是用石破天惊,振聋发聩来形容。

    “孵化器这个比喻用得妙啊。”张科潜在旁边笑着说,“一下子就形象起来了,而且非常容易理解,我们搞科研的不就是这个孵小鸡的过程吗?”

    “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思想深度,还能表达出来,提出具体的建议方案,实属不易啊。”

    “而且,姚夏这封建议书写得也真是时候。”董再旺在旁边神秘地笑了笑,“真是巧了。”

    “是啊。”张科潜认同地点点头。

    其实中关村的公私合营模式,领导们是看在眼里,现在校内也准备开办一个类似的公司,只不过举棋不定,只是有这个意向,具体要不要做,该怎么做,做什么,都还没定下来。

    实际上,清华控股的前身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就在1988年成立,未来的清华控股旗下有所谓的一花三叶:

    其中,一叶为激进的紫光系,一叶为稳健的同方系,还有一叶则为兔子般灵动的启迪系。

    清华控股的一花三叶也被外界统称为“清华系”。

    成立这个公司,也是将其当成一个试验区,是上头下达的死命令。

    姚夏这封信,无异于一支强力的催化剂,至少让张科潜觉得成立校办企业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之前领导犹豫,原因有几个,首先第一个是中关村的公司合营模式从1984年出现,到现在为止也不过才3年不到的时间,若论这条路走通与否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一方面,资金从何而来,走流程审批,这个过程其实极其漫长。

    第三,成立公司的目的,作用,以及前景都不明朗,未来能做成什么样子,其实众人都是摸石头过河。

    所以如果是求稳原则的话,倒不如再多看两年。

    姚夏这封信的出现,可以说完美解决了几个问题,从而坚定了张科潜要做校办企业的决心,只是这件事情比较大,是学校层级的事情必须得上面同意才行。

    “那您看?”董再旺在旁边问到。

    “嗯……我等会儿啊去跟领导请示一下,到时候把姚夏的名字也加上。”张科潜笑着说。

    ……

    ——————————————————————————————

    第二天,咽痛,暂无发烧症状。

    求追读、打赏、月票、投资!

    感谢各位。